基隆青年發起文化行動 為在地人才留住發光舞台
基隆距離台北不到一小時,年輕人總是跟著人群、排隊等車去台北工作,人口一年年流失。事實上,基隆的文化豐饒,青年力量遍布各角落、人才輩出,只缺一個發光的舞台。而「惠隆市場X嘻哈行動」和「地衣整合行銷」團隊便是看見基隆之美,決定為家鄉出力。
街舞青年遇上老市場 用「嘻哈行動」建立在地認同
國外饒舌歌手總以家鄉為榮,追溯嘻哈精神的源頭,講求在地性與社區行動。從小聽嘻哈音樂長大的海底雞、GJ One等人,在耳濡目染下,也對基隆市懷抱著榮譽感。他們高中就是街舞少年,熱愛跳舞,一直跳到畢業。
「那時battle很流行,我們辦了比賽,得到很多當地年輕人迴響,想繼續辦下去。」海底雞說,一行人原本的動機很簡單,為了延續比賽資源,讓更多年輕人圓夢,於是2011年成立基隆市嘻哈文化推廣協會。
「基隆與台北離得很近,一些比較年輕的文化、次文化,在台北發展也更蓬勃,年輕的小朋友都會被吸引過去。」海底雞說:「但其實,這些東西我們基隆也有很多,所以我們才想把他們留住、讓他們知道:基隆也可以跳街舞、做嘻哈創作。」不僅號召基隆青年共同創作,團隊的服飾設計也融入在地元素,並在基隆各角落拍攝舞蹈影片,讓老港灣、老街道成為絕佳背景。
「嘻哈強調在地,所以我們想要透過行動,觸及更多的基隆市民。」2020年,部分成員們進一步成立「媽媽樂舞蹈團隊」,進駐仁一路老舊的惠隆傳統市場2樓,嘗試全面實踐嘻哈精神,活化基隆。
媽媽樂從惠隆市場出發,盤點周邊的人文歷史舉辦走讀,沿著田寮河,一邊散步,一邊告訴民眾在地的文史故事。他們與惠隆市場的知名小籠包店「江風館」合作,帶民眾體驗自製小籠包;也舉辦過基隆港工走讀,從港工視角出發,認識基隆廟口、崁仔頂等地因港口需求而生的經濟活動。
在基隆青創計畫輔導下,媽媽樂開啟社造培力的學習之路,不斷嘗試用各種方式,結合嘻哈創作與社造行動,「市府甚至建議我們,乾脆進去市場租一個攤位,跟攤商建立更深的連結。」
這個點子,後來逐步演化為團隊近期的「藝圍活隆」策展,以惠隆市場為主要據點,匯集青年文化能量、展出在地藝術家的創作,同時結合新住民走讀活動,希望不管是在地人、外地人,都能看到基隆蓬勃的新生機。
在地知識生根發芽 「地衣」要用文創產業把人留下
同樣起步於文化推廣,楊雅萍的創業動機,總是從回應需求出發。發現基隆需要倡議在地知識,於是創辦基隆生根文化創意協會;發現基隆需要一間推廣在地知識的獨立書店,於是成立「見書店」;發現基隆的青年創作者需要更多舞台,於是「地衣整合行銷」誕生了。
楊雅萍常常聽聞,某些業者找不到合適的基隆人才,協助設計或文創產銷。「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塊土地上,有許多很有能力的人,卻不知道怎麼行銷自己。我想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楊雅萍說,自己擅長連結,知道誰擅長這樣的事情、而誰又需要這樣的人才,兩端串連,便能打造基隆的文化產業鏈——正如地衣一般,互助共生、成長蔓延。
「對許多有才華的基隆青年而言,熱血的事沒辦法賺錢,接案工作也不穩定,做到最後,只好再回到台北去。」但她指出,若能以「地方創生」為使命的社會企業,嫁接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囊括專案執行、委辦活動、設計行銷、產品展售,就能建立完整的文創產業鏈。
「這樣一來,青年們就可以留下來,繼續做自己熱愛的事、同時獲得生活上的支持(經濟來源)。」楊雅萍認為,人留住了,才能看見更多在地需求,繼續發揮到不同面向上,「我覺得這樣比較健康。」
她特別喜歡發掘沒被曝光過的人。讓作風低調的藝術家,受邀舉辦畫展獲得曝光;擅長寫詩的文字工作者,受邀在見書店展出創作;厲害的攝影師,在介紹下找到案主、穩定案源。楊雅萍不認為自己在「幫助」別人,因為這些創作者本來就值得被更多人認識,「他們就像基隆一樣,本來就是這麼好,並不是因為我們去行銷她,她才變好的。」
對於有志想創業的青年,楊雅萍建議不能忘記「動手執行」的重要,更說自己喜歡「做」大於「想」。「年輕時會想很多,什麼都不敢去做,現在只要有了想法,就會盡量去把它付諸實現。」她也感謝基隆市政府產發處青綜科,「他們是一個很給力的單位,跟創業者站在一起,完全不吝嗇,甚至比我自己更在乎這件事。」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我們稱之為 Avantist 。這一系列專訪,將帶各位認識這些 Avantist 如何經營自己的專業,運用自身才華與影響力,進而形成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編輯:梁元齡
攝影:林語農
核稿:Vera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