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endyLa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智能社會不再只是進退兩難

WendyLau
·
·
Netflix : The Social Dilemma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這句套用在我們所使用的Facebook, Twitter, LINE, Instagram, Pinterest時,能理解箇中含意嗎 ?

If you’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

在每個免費使用的社群平台中出賣自己的隱私,換取了好幾個Like、數十個朋友加油打氣文字或emoji、在同溫層下取得當下的溫暖、發表似是而非的中肯文…在這一些所謂的獲得,能使我們因此成長或使自己在那方面的進步?


每一次臉書的改版,幾乎都會有一波又一波的網路mur mur 碎念潮:不習慣這次的改變、不喜歡改版的樣式、使用時無法user friendly...但這個陣痛都不會讓使用者離開或減少使用,因為我們會「妥協」。


許多的社群平台都觀察到這種妥協,每一次的調整,都藏著可以多一分的隱私取得;我們不會過度在意,是因為隱私難以量化實際損失,人們對於感受性的失去較易淡忘,並且會自我尋求藉口以作療癒或平復心情,例:我不是社會重要人物、我不是什麼知名網紅、我不是什麼有影響力的人、隨隨便便過一生也很好、想那麼多幹嘛又改變不了、是你自己認為我可不覺得有什麼重要、你看太嚴重了現在不是很好嗎、沒偷到我的錢什麼都可以、如果給我發大財就算沒隱私又怎樣………


人工智慧是不會知道真相的,但它能預測什麼內容會讓我們更沈迷

品酒的族群都會被酒類觸及,喜歡大奶的能看到很多波濤胸湧的畫面,愛國愛黨的幾乎眼裡只看到仇恨及膨脹自我,每一次都刺激著釋放多巴胺以滿足剎那的興奮或振奮精神。


我們未必只是觀看者,而可能也是創造者;不論是需求面或供應面,二邊都在期待著所謂的心靈滿足感。


你不喜歡演算法常常改變的原因為何?

社群平台不是慈善機構,無法一直無償提供服務供應給我們這群產品;每當演算法的改變,犧牲的是既有的操作模式或獲得之減少,從而增加商業性的供給。


許多人因此抱怨少了觀看朋友的資訊投放,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廣告,甚至是廣告的內容上主觀認為不符合本身需求……


我們以前用電視機觀看節目時,電視台會將內容和廣告區分;但現在操作能力其實在自己手上,是你想要主動去透過平台增加與朋友互動呢?還是你想要偷點懶等待平台因為演算法而餵養它以為你想要看的朋友內容?


現在社會無法自我療傷,而我們似乎也難以自我療傷

當吃飯的時候孩子無法約束自己而把玩手機,父母要管教孩子不開心是合付情理;但這時候角色轉換為:子女在提醒6, 70歲的父母在吃飯時不要玩手機回訊息時,父母生氣了,父母的面子受挫時要如何自我療癒?


上癮在各式的社群平台,要在虛擬環境和人互動的同時,兼顧著在實體環境下與人互動,能分辨出優先順序?能判斷輕重緩急?為何在網路上能得到更多的溫暖或理解?


自我療癒有時不能只是加油打氣求抱抱,現代人對療癒二字已有了重新定義及認知;療癒在我認知中,必須要在完成療癒後是能使我比原本更加堅強,面對阻嚇或挫折會更勇敢面對或了解如何調整自己。


「思辨」和「暫停」似乎快要成了無價之寶

現代人對於持相反或不認同的觀點,所應對的方式最常出現這二種:

Plan A : 對方就是錯,就是笨,就是無腦,就是被洗腦洗傻了,我講的就是真理真相,信我就對了。

(這種情況最常可以從小粉紅在各式社群平台留言中可看到)


Plan B : 上網找個知識型網紅或意見領袖的內容分享出來,補幾個字說『我就是這樣想的』

(這種情況最常在嚴肅型主題,如性別或膚色歧視、法律問題探討下可看到)


這時候就要想想:What about your point of view ? 那你的想法呢?你的觀點呢?你的論述呢?


這個紀錄片(Netflix : 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在我的解讀,不是去仇恨或討厭社群平台,而是要時刻提醒著,不要把黑暗面的看法想得太天真,也不要把這種事想像成未來年輕人會面對的問題,而是中年人、老年人都一樣正在面對。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