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黎納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複身犯》|難以入戲的五個原因

黎納
·
·
觀看一部作品,到了什麼時間點,你會選擇放棄繼續看下去?分析《複身犯》前半小時的邏輯問題。


觀看一部作品,到了什麼時間點,你會選擇放棄繼續看下去?

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小時?或是硬著頭皮把它看完?每一位觀眾都有自己的衡量,也許是看不懂劇情,或是發現角色與觀看前的認知有差異,不論什麼理由,離開電影院或是關掉網頁的觀眾們,肯定有一份沮喪的心情。


《複身犯》劇照


《複身犯》的行銷宣傳提供觀眾想像,這是一部融合推理、恐怖(或驚悚)的科幻類型片,在連環兒童綁架案的迷霧之中,透過未來的高科技:意識上傳技術,如何在多重人格的罪犯中,找出受害兒童的故事。

本是期待解開謎團般的案件,電影開始半個小時後,卻有許多令人不解的地方,諸多邏輯問題,導致無法入戲。

半小時的摘要:

透過意識上傳的技術,實驗人員趁著五位嫌疑犯車禍死亡之前,將他們的意識取出、放入死刑犯陳光軒的腦袋,因此身體的主人會更換不同人的意識;警方透過訊問,逐一找出線索,而其中一名嫌疑犯:許明哲,他是唯一說出他人的記憶,並且在現實中被證實的情報,因此警方決定,只要他能夠協助找到受害兒童,實驗人員會將腦袋的其他意識抹除,這副身體將會永遠屬於他。
楊祐寧飾演死刑犯陳光軒,已是一名植物人,透過意識上傳技術,將五位嫌疑犯的意識輸入腦袋。
張榕容飾演實驗計畫主導人,為了找到自己失蹤的兒子,願意配合警方辦案,將死刑犯作為五人嫌疑犯的實驗體。
李銘忠飾演警察,主理兒童綁架案,由於是市議員的兒子,因此破案壓力非常大。


難以入戲的五個原因


一、邏輯矛盾的鏡像自我


一開始介紹五位嫌疑犯的出場,以及楊祐寧本人的表演,我們知道五個意識被塞入一個人的腦袋,而警察透過審問室的鏡子,讓五位的其中一個人,看清楚自己根本是在另一個人的身體裡。

藉由鏡子理解自我與他者,是一個經典做法,不過大約片長26分鐘處,楊祐寧在自己的房間內徘徊、情緒不穩,觀眾卻看見房間內有鏡子,反過來打破了這場戲的建立。由於故事並沒有提到五個意識是如何轉換,甚至實驗人員也不清楚,那麼就有一個邏輯問題:

如果楊祐寧一開始在房間內能夠自由走動,並且整個房間都是可視範圍,那麼其他五個意識的人,不論是誰剛好控制了身體,怎麼會沒有發現自己在別人的身體裡?


二、角色缺乏危機意識


對於「意識」與「人格」的定義,即便在心理學也難有明確的界線,故此並非是要討論何者為何,而是《複身犯》的故事期望讓觀眾可辨,但又不可辨,直到最後揭開謎底,那麼就需要暗藏邏輯去引導/誤導觀眾,然而這部分到最後仍疑點不少,例如:

楊祐寧在意識空間,發現其他人都在各自的小房間沉睡,閃現警察審問每個人的記憶,醒來後,發現自己在審問室,看著桌上的紙條「許明哲」,又再次醒來,開始搜找房間內的東西,發現了藏在書後面的紙條。


觀眾這時不知道他究竟是誰,根據畫面提供的線索,可以大概理出:某人知道每個人的記憶,某人寫下許明哲,以及不知為何知道書後面藏有紙條。


重點是接下來的這場戲:

審問室,警察問楊祐寧,他是開車的人,他說過許明哲是最後一個上車,是真的嗎?這句話提供二個線索:第一,警察審問過程,確定他是司機;第二,警察在確認他之前說過的話。

而楊祐寧說,「你們也沒有辦法確認我是誰,對吧?」

警察準備要動粗,實驗人員明確地指出他是許明哲,解釋每個人的習慣都不同,說明「你的身體裡,確實不是只有你。」



疑點一:為什麼警察第一反應是要動粗?這是第一次,楊祐寧與他們的權力關係調換,面臨前所未有的情況,難道不會震驚,甚至有些害怕嗎?難道不該先就此打住,討論如何面對新的局面?

疑點二:實驗人員如何確定是許明哲?前面雖然提到最後一位大學生尚未醒來,但是卻沒有建立許明哲的行為標準,導致觀眾看到實驗人員說「你的身體裡,確實不是只有你」的時候,無法完全信服,而且,為何要特地對許明哲這麼說?

疑點三:「你們也沒有辦法確認我是誰,對吧?」這句話,對於警察跟實驗人員都是很大的威脅,但是兩方卻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相對的反應,讓人摸不著頭緒。

根據之前的辦案模式,推估是一次一人的訊問方式,因為當許明哲拔掉連接線,實驗人員說出:「人格開始自主切換了。」然而,前面的戲已經出現切換的問題,本是訊問司機,突然變成許明哲,而角色們沒有危機意識,直到他拔除連接線,才後知後覺地下了結論。


三、如何相信一個失憶的人


續上一段,同場戲的後半段,楊祐寧想起片段的記憶,問說自己是不是有一個女兒,想要見她,警察說他女兒不重要,實驗人員說,只要他配合警察,會保障他的安全。

這對話的邏輯非常奇怪……

疑點一:觀眾如何相信一個失憶的人?如果五個嫌疑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上車理由,那麼他的失憶是為了什麼?

疑點二:警察聽到他說自己好像有女兒,第一反應是女兒不重要?嫌犯的身家調查怎麼會不重要呢?這有保留,也許警察知道,只是不想理他,但是後面的劇情揭露,警察其實根本沒做身家調查。

疑點三:實驗人員說只要配合警察,會保障他的安全,但是身體是死刑犯的,究竟如何保障安全?毫無根基,本來有所保留,但後面也提到,實驗人員做不到這件事。


四、自主人格切換:監視器畫面的作用何在?

實驗人員向警察解釋,跟過去的實驗一樣,只要時間一長,外來的人格就企圖奪取身體,後面出現房間內的監視器畫面,楊祐寧變成不同人格的表演,台詞內容彷彿是五人在對話。


自主人格切換是危機中的危機,因為實驗人員無法停止或改變這件事情,導致權力關係完全傾向楊祐寧,而當五位嫌疑犯都在同一個腦袋,並且監視器畫面顯示,疑似五人對話的時候,我有兩個疑問:

其一,為何這五人要透過「說話」來對話?因為台詞內容顯示,他們正在討論可以如何逃出去,那麼這不是一個祕密嗎?特地說話讓警方看見嗎?但有什麼好處呢?

其二,被警方知道五人可以同時對話,那麼不就有串供的嫌疑嗎?但是劇情後面也沒有處理,甚至再也沒有提到。


五、如何相信看得見其他人記憶的嫌疑犯


除了自主人格切換以外,警察與實驗人員面臨另一個危機:許明哲看得見其他人的記憶,並且透過現實考察,證明了記憶是事實。

這是一段讓實驗人員拾起信心,有機會找到自己兒子的可能性,也是警察真正有所突破的第一步,但卻是兩方都毫無危機意識的另一個震撼彈。

有嫌疑犯看得見其他人的記憶,那麼,如何保證其他人不會看見彼此的記憶呢?如果五人都能夠對話,有串供的可能,又能夠看見彼此的記憶,那麼還有真相嗎?

兩方都沒有危機處理的行動,反而因為證實了線索,實驗人員說服警察,拿著身體自由的條件,讓許明哲進一步挖掘出真相──沒有一方突破邏輯盲點。

身為觀眾,除了不相信,還是不相信。

半小時之後,劇情內容就在邏輯不通之下分崩離析。有點不忍,想到要做這樣的一部作品,集結了多少資源、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但故事的前半小時,決定了觀眾接不接受故事的邏輯,能不能繼續走到故事的結尾,這一點,不論是什麼樣的類型,或是故事,都是一樣的道理。




圖片來源:

圖1-4:yahoo!電影《複身犯》劇照https://movies.yahoo.com.tw/movieinfo_photos.html/id=11160

圖5-8:CATCHPLAY



▶如果喜歡文章,歡迎支持,讓我走得更遠🌲

https://liker.land/lina_sptwrt/civic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