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碎碎念:给扫地机器人装上10000mAh大电池,还要感谢值机小火的不杀之恩
今年北京的冬天来得比以往稍早了些,这几天的雾霾也让人格外压抑。早上起床拉开窗帘吓了一跳,还以为眼睛瞎了,定睛一看原来是大雾。伸手摸了下旁边的暖气片,热乎的,还活着。不出意外的话,明天就能在朋友圈看到北京各地的雪景了,有点期待。
最近疫情反弹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上周在外地出差,返京的时候因为健康宝有弹窗,临到登机口的时候被拦下,值机小伙说这个不行,没有办法,没有绿码不让登机。让我赶紧打北京的12345。眼看离飞机起飞就剩20多分钟了,登机口就剩我一个人,我试了各种办法都不能消除那个让人抓狂的弹窗,一个人沮丧地坐在那里。
我在想难道接下来几天要被困在这里了吗?还是不要了。然后我从聊天记录里找到了自己8月份的健康宝截图,假模假样地告诉值机小火说健康宝没事了,你看!他说你过来,然后盯着屏幕看了一秒,让我登机了。我拎着东西一路小跑上了飞机,想想还是后怕。
其实真假健康宝一下就能分辨出来。因为真实的健康宝是动态码,除了中央周围用鲜艳小点点围着自己的照片转圈圈外,正上方还有时刻跳动的当前时间,值机小火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人家只是不想拆穿罢了。坐到座位上后为自己的愚蠢和小聪明深深感到羞耻。但又立刻清醒过来,下飞机后首都机场那一关该怎么过,不能再把我遣返吧。于是又连忙掏出电脑ps,所幸下飞机后没有查。
安全到家后我立刻到社区登记,做了核酸(过去一周做了3次),没过多久健康宝就绿了。以前我从没认真想过,健康宝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在关键时刻能直接扼住我命运的咽喉的东西。虽然本周也看到北京市政府为这一事件道歉的新闻,但依旧对自己的作假行为感到愧疚。
也是因为疫情,生活重又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主要是工作上少了很多事儿,让我可以有时间来写写。
- 周一去公司上班,中午吃饭的时候跟餐厅大厨打了招呼,他立刻问我说上周是不是出差了,一周没见到我。这让我莫名有一丝感动,普通如我,竟也能有这般待遇,以后吃到苍蝇也不会有半点埋冤了。
- 也可能是信息过载,我基本连公众号也都不怎么看了。以前常看的那些公众号打开频率变得越来越低(以前吹嘘的精神食粮也被封了),就连看《人物》都变得奢侈,因为感到实在耗时。但是我还是想找到一个能对外写字的地方,希望可以收到读者的一点反馈。至于阅读量或者想让谁看到,我觉得我想的更多是不想让谁看到。主要是觉得自己的文字还很稚嫩不够成熟,还有身上的包袱舍不得丢下,都是心理作用啦。
即便如此,本周也有一些想记录的事情。有幸参加了一群有趣的人办的一个读书会,我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对于【勇气】的感想;正在读何伟的《江城》,对作者的一些看法写了自己的思考;闲来无事,我给扫地机器人装上了10000mAh大电池,让我又找回了童年的快乐;还有最近写给flomo的一些使用体验。记录在这里:
- <勇气可能不是你做了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然后变得了不起,也可能是你冲破自己的重重阻力,然后成为普通人的过程>
- 来的人是不是都和我一样是缺少勇气的人。刚才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漏了一句话,我觉得我来这里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感觉到这里的人好像和我在某些方面很像。所以我来了。
- 但是我在来之前其实是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这是关于我自己的勇气的部分。大家都在讨论别人的勇气或者勇气的外延的时候,我也想自私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勇气的理解,我向内挖掘一下,就以我这次来参加大家的线下读书会来讲。
- 刚才xx讲到勇气可能是一个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我就是这样一种心理,今天我来参加读书会,在大家看来可能是又多了一个朋友,或者也可能是一种:oh another boring man.但是这对于我来说可能要在内心做一个巨大的思想斗争。我在报名之前会犹豫要不要报,报名之后在想反正也可能选不到我,选到我的时候我在想反正我也可以不来,来了我在想我也可以躲在角落里一句话不用说。
- 但是这些想法所有的前提都是我想来,我想说,就是刚才xx谈到鲁迅的那个句式:想…又不敢…(I want ... but I can't...)
- 但是我做出来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勇气。今天我能坐在这里,其实是我付出了巨大的勇气。我就是一个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个拧巴的人,但是我觉得拧巴不是个什么好词,认识我的人对我的印象也很拧巴,有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很外向、很容易相处、很喜欢表达的人。还有人认为我是个很内向、很社恐、很不愿意说话的人。
- 我也很同意刚才说的勇气是一种后天的建构,就像性别一样。我现在就是在建构勇气。
- 对于勇气的理解,有两个人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罗翔和许知远在十三邀里的对话,罗翔老师说勇敢是所有美德中最稀缺的,是所有词汇里的最高级。这对我的启发就是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勇敢地迈出去,勇敢是当你知道了所有可能承担的后果的时候还能做出这个选择,而不是往后退,或者明哲保身。勇气在所有事物里通用的,是所向披靡的。
- 再有一个就是沈亦菲老师在她的爱情社会学课里说: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在爱情里勇气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过去是一个很拧巴的人,这让我在感情生活里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在和前一个女朋友的感情其实早就到了分手的阶段,但是就是因为我没有勇气,患得患失,所以最后给我们两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 从那段感情里走出来之后我也想了很多关于自己的性格,所以在我后来又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的时候,我就很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就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勇气带给我的收益吧,我现在在努力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而且勇气也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勇气更多是跟自己的斗争。
- <记录是为了对抗停止思考>(附链接)
- 用flomo有一段时间了。最近一种深刻的感觉是,我渐渐已经习惯了这个软件的存在。于是我思考自己为什么越来越喜欢这个ta,可能就是为了对抗停止思考这一点吧。思考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价值,只有思考才能让我发觉活着的意义。而flomo的作用就是记录我思考的载体。我把这些感想发给了flomo的创始人少楠,我们几乎是不谋而合。以下是我感恩flomo的几个瞬间:
- 文字本身是有独特魅力的。因为它的门槛很高,比如记录就必须要在一个相对空白的环境,相对闲适的心情,还有相对清晰的思路。至少要满足这三个条件,才可能用文字来记录。
- 在此之外,还要有事可写。如果今天什么也没有发生,那还是可以写写今天为什么无事发生,反思自己今天是不是没有读书,没有吸收到任何有营养的东西,然后回顾今天都干了些什么,可以作为过去这十多个小时的复盘。
- flomo的独特性,在于它只专注于记录自己。记录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记录的目的不能过强,不能把flomo当作OneNote来使用,后者是我上学时用的笔记软件,那里面还存有我上课时的笔记和课件,但我已经很久没有打开了。因为它过于冗杂,打开的成本很高(用电脑),功能很多但也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阻挡了我使用它的脚步。
- 但flomo不是,它很简单,简单到就像开发者说的那样,像发Twitter一样的体验,而这也最接近于记录本身。因为我们多数时候都不是想长篇大论或者要发表。
- 向内挖掘还是向外探索,我选择前者。很简单,向内挖掘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拷问自己总比质问别人容易得多,且更容易解决问题。
- 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要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与其等待别人的答案,多数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最优解,但这个最优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在反思的同时,也是自我能力提升的好机会。
- 举个例子:我讨厌说谎,但很多时候又不得不说谎。但每说一次谎都会让我心里充满罪恶感。我的解决办法通常就是记录,就像忏悔一样能让我减轻心中的罪恶。
- flomo 很好地承载了我旺盛的表达欲。一段好的对话可以让人愉悦,但前提是能有一个愉悦的谈话者。多数时候,还需要一个满足谈话的环境、时机。当对话变得越来越奢侈的时候,那就尝试和自己对话。
- 我尝试过,用了许多笔记软件,都放弃了。flomo 是我目前为止用得最频繁、记录的文字最多且越来越喜欢的软件。这些旺盛的表达欲都变成了文字,flomo 帮助我记录了下来。
- 正如所有工具都是人的延伸,flomo 也是。
- <社区感与集体主义>
- 最近在读何伟的《江城》,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他们与其说是在记录“城”或“摩托车旅行”,不如说是在记录自己。这两本书(第一本正在读)都给我了很多启发,可能前面说的思考让我找到存在的价值也是从后一本书中学到的吧。
- 而《江城》记录的是何伟在1998年来到中国涪陵师专做志愿者(英语老师)时的一些思考,里面有很多文化冲突,作为一个刚毕业且在来之前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美国人,凭着一腔热血想学汉语,就去到了用他的话说就是“他是第一个来到这个城市并生活的美国人”。有意思的是,他去的地方不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而是因为榨菜而闻名又因为当时修建三峡大坝即将被淹没的十八线小城市。但是他的观察很细微,也充斥着作者的深度思考,我国特色“集体主义”便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
- 他以朋友坐公交车的经历说起,那时候的公交车上有扒手,但是直到扒手下车,朋友才被人提醒说检查自己的钱包。朋友很诧异反问隔壁座的乘客说为甚么不早说,现在说这个有何用之类的。作者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他也就此想到了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他在文中认为中美两国在集体主义中的差异是中国缺少一种“社区感”,他觉得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美国,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因为美国人的社区感很重,也就是和身边人的共情能力比较强。
- 他举例说,在中国的售票处,因为没有人排队,你推我搡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认为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集体主义,也是“乌合之众”的表现。如果没有卖票这一事物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招来这么多人,但是他们互相不认识也就不肯为了别人做出让步。同样地,他说在大街上看到一起车祸,中国人更多地会围上去看热闹,甚至大老远看见就会跑着冲过去,嘴里还在念叨“死了没,死了没”。他认为这些现象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一种只要他们不是我的家人朋友就与我无关。
-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更局限于家人、亲戚和朋友,只有在这个集体里,表现出高度的集体主义,甚至是共产主义。但是脱离了这个圈子,集体主义一下子变成了过度的个人主义,万事万物与我无关。他认为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美国人的家庭观念远没有中国人这么看重,美国人没有春运的概念,家庭中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但是美国的社区联系会比较多,生活在社区中会和周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车祸”、“扒手”事件如果发生在他的国家,他们会觉得这件事情和他有关,他们会联想如果受害者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该如何如何。
- 他将这种差异归咎于“社区感”。但我认为也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作者何伟在美国是典型的精英,牛津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长江边上的小城市,人口素质根本不对等,生活环境也不一样,产生这样的差异也不奇怪。但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北京或者任何一个大城市发生的概率就会小得多,但我们依旧没有社区感。所以,本质上的差异也可能是人口素质的问题。
- <饥饿面前,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
- 《江城》中的另一章里谈到文物保护,事情起源于修建三峡大坝引起的争议,他在涪陵的时候三峡还正在建设,因为要研磨许许多多文物古迹,并且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在当时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唯独涪陵没有。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说对于这一切发展变化,你只有接受它、适应它,因为你无法控制。当地人的原话是这样的,“水涨了,船跟着升高呗,没事儿。”这让他有一丝丝伤感,后来的经历才给了他答案:
到了冬天,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为了节约用电,这里会定期拉闸限电。我的公寓只能通过电热取暖,而有的时候停电会持续数个小时——漫长而又寒冷的几个小时里,漆黑一片的房间让我感觉越来越不舒服,只至我在烛光里呼出白色的水汽。我发现在这种时候,我不会再去多想涪陵的挡水墙有没有用、移民们会不会得到很好的安置、白鹤梁会不会得到充分的保护。我考虑的是如何取暖。寒冷就好似饥饿,让其他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
- <给扫地机器人装上10000毫安大电池>
- 信用卡债主送了我一台扫地机器人,刚用没多久就趴窝了。充电3小时扫地2分钟的节奏让我很难受。扔掉又有些可惜,我想了想,何不动手给它装个大电池呢?于是我把小米充电宝拆了装进机器人的肚子里。
- 安装过程费了我好一番功夫,最后竟然成功了。也成功地废掉我一个小米充电宝。拆卸的过程还是挺有感觉的,念小学的时候自己还是个挺淘气的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录音机,只要能碰到的电子设备我都想把它拆开看。那种好奇心长大后好像消失了一样。这样一拆一装重又找回了童年的乐趣hhh。
这里很好地释放了我的表达欲,随便写写竟有5000多字。另外,四环骑手已经下岗,北京的冬天太冷,不适合人间观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