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投資體系

狂徒
·
·
IPFS
·

在台中的74快速道路上,我發現大家的車速都是74公里。於是我得出結論,原來「道路編號就代表車速」,所以我也照這個規矩開車。直到後來我開上了136縣道,以及國道1號。
(本文3000字,你需要一杯咖啡或兩杯酒。)

這是虛構的故事(就算是真的我也不會承認),但換成投資領域,類似的笑話太多了。身為毫無背景的散戶,我曾經什麼都不知道就衝進場,開始接觸各種投資知識,而且聽風是雨,怎麼聽都覺得有道理。一直到後來才發現,我缺少的不是「知識來源」,而是「自己的想法」。沒錯,我是投資人,但我沒有什麼「投資體系」。

什麼是投資體系? 簡單來說就是獲利的一套方式,包含了理論和實踐。

妳讀了很多書,能講出許多理論,都很有道理,但不一定能內化成自己的一套想法。就如同我隨手拿了幾團毛線揉在一起,不代表我就擁有一件衣服。想要有自己的體系,聽起來很簡單,只要「有道理」、「自圓其說」就好,但當我們了解的更多,彼此衝突的地方就會增加,而且每個領域的細節也會更繁瑣,因此建立體系的過程永無止境。


有人會問,我能賺錢就好了,為何要想這麼多? 那是因為,固執己見、盲目歸納、自以為了解,對我們來說很危險。我怎麼知道這次賺錢,是因為好運還是聰明? 如果放棄了思考,那麼投資者的行為其實就是在賭博,風險很高。一開頭的快速道路笑話,並沒有問題,畢竟台74上確實很多時速74的車輛,但如果我以為這就是規則,那麼遲早出車禍。同樣的,一昧吸收遭去脈絡化的知識,很可能將自己暴露於險境中,而且還自以為安全。

「誤會的風險」有分兩種,我再說一個故事來類比。有些人開車會裝測速點偵測,只要附近有測速照相,它就會發出警報。第一種錯誤,就是明明沒有測速照相,但是它響了。第二種錯誤,確實有測速照相,但是它沒響。很顯然,第一種亂響的錯誤無傷大雅,被騙也不會有太大損失;但是第二種不響的代價很高,我們很可能就會收到罰單了。(有時大牌還會被扣,還要去上課,別問我為何這麼了解,我當時也不是很想了解。) 在建立投資體系的時候也一樣,有時候我們不知道一些知識,頂多就是「暫時不知道」,或是還不夠深入而已,並不影響整體行為。像是一般帳戶沒有融資融券功能的話,大不了就是現股交易。然而有的時候,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理論或說法,卻被人們直接當成正確的知識,這就危險了。例如有人說期權買方風險有限獲利無限,結果有人聽到就直接全壓買方,那麼這就很像在賭博,而且可能還不自知。由此可見,我們應該謹慎的對待自己所認可的知識,寧缺勿濫,否則會得不償失。

那要怎麼樣才能知道哪些觀念是體系內、體系外或是模糊地帶呢? 我認為「對自己誠實」很重要。例如,「明天股市會漲還是跌?」根本沒有人說得準,但有多少大師就是不願意承認,承認自己「無法預測未來」。當然,這可能是為了面子或學費的說法,然而我們在面對自己時,應該要明確知道,哪些是自己確定的,哪些是沒把握的。這樣一來,我們就不用浪費時間在重複的吸收已經知道的資訊,而可以把精力花費在新的嘗試。

每個人在建立體系的習慣都不一樣,像我就很喜歡採用樹狀結構和表格。例如衍生性商品名詞,用標的來分就會有利率、匯率、信用、股票和商品5種,而衍生物又有遠期、期貨、期權、交換4種,這樣一來我就有20個樹枝分支可以繼續探討。看著這張目錄,假設我挑股票期權好了,我又可以去研究什麼是歐式美式百慕達,奇異(exotic)又有哪些…就這樣一層一層的建立起一個系統。當然,這是適合我的方法,不代表適用於其它人,但只要大家腦中有個「整理機制」(或稱消化系統),下次要是聽到新的名詞,我們就能找地方放進去了。

知識的建立永無止境,而我們可以借用「費曼學習法」,來幫助自己確認「知識邊界」。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所學,嘗試告訴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或是小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解釋不出來的道理,或是記憶偏差,或是理論衝突…而這就是我們回頭複習的好機會。就像我寫文章的時候,總是想把不同概念以易懂的語言闡述,因為我認為講到讓聽眾都能理解,是件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有些人「最喜歡研究複雜的東西,再翻譯成白話告訴你」;但有些人就是喜歡講些專業術語,來讓讀者覺得他很厲害。想要怎麼做是我們的自由,並無對錯,差別在於是否對自己的知識誠實罷了。

另一方面,紙上談兵賺不到錢,所以我們也該注重「實戰」的部分,也就是將腦中的知識「變現」。例如有人熱衷於交易,那麼他可能要有很好的風控系統,以保持整體資產的規模。有些人喜歡聽內線,那麼他最好確定自己的資料來源夠獨特、乾淨。有些人可能使用程式輔助,那麼數據和模型對她而言就很重要。理論歸理論,我們在實踐自己的想法時,很容易遇到一些眉角需要克服,這部分並不是教科書或論文能告訴我們的。別忘了負油價、GME限買、網路泡沫、兩顆子彈、0206選擇權、瑞士法郎脫鉤、次貸金融海嘯…這些事件很可能會超出我們既有的認知,但換個想法,它們也讓大家有機會修正自己在投資時的心態,避免重蹈覆轍。

如果妳是從頭讀到這邊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我常改進自己的說法,例如補充不夠詳細的地方,或是將描述修改得更通順。事實上,我也常打破自己的「信仰」,然後思考更優秀的架構。我最初讀的書就屬於「技術分析」,但後來我推翻自己的想法,轉而相信「漫步華爾街」。可是當我發現EMH(有效市場假說)和隨機漫步理論受到挑戰時,我又開始讀「非漫步華爾街」等叛逆的書。後來,我研究AQR(某基金公司)、Taleb(黑天鵝作者)、Shiller(非理性繁榮作者、諾貝爾獎得主)、Fama(諾貝爾獎得主)…等人的書和論文。這讓我更加確信,「知識是動態的」。


沒有任何一套理論,應該被奉為圭臬。我們面對別人的體系時,應該要存有挑戰的心(前提是要知道她在說什麼),而不是直接拿來吃。這樣做不是輕視,相反的,是基於思考的嚴謹性,向自己和對方負責。牛頓是物理學的巨人,但愛因斯坦糾正了他;愛因斯坦非常厲害,但也不代表他絕對正確,例如宇宙常數。雖然他們的理論都受到挑戰和修正,但我們會因此輕視牛頓或愛因斯坦嗎? 大家不是活在哥白尼、伽利略「質疑太陽繞地球轉就是異端邪說」的年代,所以我們更應該保持思想彈性,隨時準備接受新知,也要有推翻自己的勇氣。否則,要是我們逃離了天動說,卻掉進了堅信地動說的陷阱,那麼人類還會相信太陽繞著銀河中心轉嗎?

質疑,應該是我們更新自己的最好機會。對於吸收到的知識保持懷疑,可以讓我們免去一些人類特有的心理弱點,例如過度自信,這樣的投資心態更為健康。而對於背後的體系而言,通常就是因為發現有哪個地方怪怪的,我們才會去思考、反省,也才會有改進的契機。就像手機,每一次軟體更新都會保留一些好的功能,並修復上一次的小錯誤。這樣一來,透過一次次的迭代更新,我們就會有更優良的投資體系。

如果你也認同質疑的重要性,我認為「可證偽性」也應該納入考量。可證偽,亦即「可以被證明是錯的」,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有方法能質疑」,而不是「怎麼說都對」。從前,有個精靈住在盒子裡,但只要你打開,他就會消失。這句話就是沒有可證偽性,因為我需要打開才能檢測(先不考慮X光),但當我打開時,他又會消失,無法檢測,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是別人在騙我,還是精靈真的存在。因此重點不在於精靈是否存在,而是就算存在或不存在,我都無法質疑它是錯的。同樣的道理,「全世界的羊都是白色的」,這句話就有可證偽性。為什麼? 因為我只要找到一隻羊不是白色的,例如黑羊,我就能打破這個假說了。所以重點也不在於世界上有沒有黑羊,或是我有沒有真的找到,而是單憑那句話的表達方式,我就知道它有可證偽性了。

投資領域,模稜兩可的話太多了。例如漲多必跌,就是沒有可證偽性的「正確廢話」。因為漲多不跌,就是漲不夠多,無法質疑;漲多跌了,又說是理論正確,也無法質疑。所以就算這句話真的正確,對我們也沒有什麼幫助。相對的,「過去30年股票的平均報酬率跑輸債券」,這句話讓我們能很好的質疑。因為我們只要去找過去的資料,稍微比對就能知道結果。雖然以上論述是錯的(股票贏債券才對),但至少我們可以很輕易的驗證,進而成為投資體系的一部份。


說了這麼多,運用任何方式建立投資體系,還是得靠自己。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做筆記,有些人喜歡聽課、看書,有些人只是憑記憶,但是聊勝於無。歷史上那些有名的投資大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們會修正自己的原則,但不會道聽塗說,而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借鑑。有自己的投資體系,不保證能獲利,但對於散戶而言,總比慌張、疑惑、恐懼下的行為,更有獲勝的機率。

所以,你都讀到這邊了,還在等什麼? 趕快翻到前面,試著找出狂徒可能說錯的地方,然後親自驗證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狂徒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http://madx.ctcin.bio 歡迎各位批評指教,互相切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槓桿ETF背後的紛爭和學問

報酬和波動的關係

於是,我寫了一本《穩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