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中樂透、沒中發票,就去馬路上散散步
要不是在香港的同事看到新聞傳給我,大概不會知道上周台中捷運發生事故。周圍工地的工程吊臂倒場,壓毀了捷運高架路和列車,造成人命傷亡⋯⋯RIP。
事故發生的文心南路是我日常必經之路,有時從秀米走路去好巿多。騎機車回居處也是必經的大路。連月以內圍板封鎖,只留一條縫給行人和公車站。直到四月下旬五月初才拆網。經過時已覺得這個設計不太妙,根本是白眉鷹王的老巢,邪氣十足。隔一條馬路就是慈濟,早晚要出事。心靈上的不是肉體上的。只是沒想到才不到24小時就⋯⋯
台中各處都是這類型的摩天大樓工地,這麼大型的工作地盤,與行人、與馬路,根本是零距離。今次不講交通,講講台中地盤有多危險。
機車歧視、行人地獄?交通事故一律自求多福
地盤圍板保護得了誰?
以這棟白眉鷹王的老巢為例,它就在台中其中一條最繁忙的大馬路文心南路邊上。上個月記得它還圍板,但沒有那種斜出像屋簷的防護欄,只有一個很大的紗網。那種紗網,那個台中的風,吹呀吹,像一片空中飄浮的水母,隨時把下面的人罩住。
地盤無論大小,均沒有圍封出一段安全距離,人也好、車也好,與地盤零距離。根本你走路、機車的路,就是工人們聊天打屁的路。
台灣的寬容亦顯現在這種細節處。明明是地盤,最靠近地盤的行車線泊滿了車。那些車不知是工地人員的車或是街外客的車,免費水泥塗層!明明這種高度,一顆小石子高空落下,撞風玻璃被打爆也不出奇。
不過誰會擔心這種事?人頭比玻璃脆弱,人頭都不用保護了,還需要擔心車輛嗎?大家好像都不介意。
前一陣子台中某新商場試營運,想湊湊熱鬧,順着地圖走路過去。途中遇到一片工地,路況大抵如下圖:
棕色是工地,圍了欄;黑色是行人路,擺滿工人和道具。工程車直接輾壓行人路,因為第一行車線泊滿了車,輾壓行人路的工程車要駛到過對面行車線才夠位轉彎。機車和私家車會直接撞過來。以工程車的高度,不會看到行人,要是行人不留意就會被工程車輾,留意了會被機車撞,避開了機車對面行車線的車子亦未必反應過來。
全條馬路沒有封路,沒有交通號誌,沒有人指揮交通。而該地盤變成商場後,光是停車場出入口那不到6.5米的距離,就有三個工作人員指揮交通。
這種路況複雜的情況,沒有任何駕駛者減速,一個也沒有,至少我沒遇過。這裡最低時速是四十。包括工程車。他們響銨「叭」人「叭」車。
駕駛習慣和籍貫無關,當過幾個在台考取駕照的港人副駕,他們的駕駛習慣一樣富衝擊性。日後再談。
封路會擋到別人喔,撞一撞比較快啦
封路也是非常隨便,根本就沒封。有一個在高鐵站附近的地盤,馬路三線,限速70。地盤在出入口五米左右範圍放三五個雪糕筒,把三線收成一線。沒有燈牌、沒有指示牌,機車駛到臨近才發現無路可走。切出左方行車線又極之危險,私家車、巴士正在以時速70公里駛入。他們也看不見前方路線封鎖。
而地盤工人也只是笑着不理馬路情況,任由沙石車在這個空間倒車、出入地盤。沒人指揮交通,也沒有臨時過路燈。我開機車時已覺得切線危險,後來直接繞路。
某日又路過另一路段,高空搬運作業,吊車把大型家電從地面吊到四樓。看來不是十幾分鐘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它沒有封路,遠看以為是違泊。走到近處才發現自己已在吊臂底下,家電懸空,操作員悠閒地聊天,可能等待屋主整理。
回想當時狀況畫了這張圖。騎樓別止望能行人,一般走在機車道上。橙色圈是雪糕筒的位置,走到近處才發現。工作人員大概是怕放太遠會妨礙其他道路使用者吧。
理想中的方法大概像下圖這樣,首先行人有路可走。其次是雪糕筒放遠一點,封住整條行車線。如果有限速牌,掛上亦好。
多年前在澳洲旅行,工程車正修補路面,一百米前已掛出減速到30的路牌。那時的司機不知前路有甚麼障礙,路面也沒有異樣,繼續開過去。路牌頻率愈來愈密,去到臨近要減到20公里以下。司機好像還在開30吧?總之比較快。突然,一名女性工人高高舉着減速牌從路障裡跳出半個身子,警告着要減速。司機發現如不減速就要撞上她了,才知道原來是認真的。駛過工程車時,數過整個團隊共六人,實際補路的只有兩個。其餘四人在維持交通秩序和保護工作人員。
柏油路好好行
那日和披頭在車城閒步覓走。騎樓裡擺滿盆裁、理髮師和小朋友、半躺臥聊天的老人、晾曬的衣物、排隊吃綠豆蒜的人潮。披頭在騎樓跌跌撞撞,遇上障礙,從汽車縫隙之間鑽出馬路,一有機會立即竄回騎樓底下,不惜在溝渠和機車之間硬擠過去。
啊,快四年了,他還不習慣台灣的行走方式⋯⋯不,他其實沒融入過這邊的生活。不過我確實比較誇張,作為行人我會在禁行機慢車的馬路上行走。寧願被私家車和公車按喇叭,我都不想因為在車與車之間閃出馬路,被高速駛過的車子撞飛,一分為二。
對比行人路,柏油路的步行實驗是相當優質。非但沒有經常出面的障礙物,柏油路暗斜,不會積水,不會踢到磚頭,不用避流浪狗。不用主動避車,被動地讓車子避你。不必擔心撞後需要維修車輛呀報警備案呀找保險公司研討事故等等麻煩事,放一萬個心讓他追尾。
作為一個從未中過六合彩、從未中過樂透發票的人,測試運氣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在路上走一趟。被機車撞一撞、被公車擠一擠,再看看今天遇自己相同遭遇但不同結果而登報的人們,不由得感恩,原來自己條命都幾硬。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突破點對點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
喜歡原地遊的內容,請接續以下方關注更多動向:
【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