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이비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讀書筆記:《成為企劃人》追求流量不是好主意

이비
·
流量高應該是執行一個好企劃後自然產生的結果,但不該是企劃的目的。

剛開始寫文章,我想的是:好想寫出讓大家都會想看的文章,好想被打賞,好想有一天能辭職以文維生。

撇除是不是太過自大或驕傲這件事,光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寫,我完全不曉得自己在寫什麼,也不曉得自己想寫什麼。身為一名筆者,下筆時卻不知道自己想寫什麼,是一件滿荒唐的事。

「對企劃人來說,最嚴重的風險,就是喪失目的。」

追求流量或許有短期、顯性的好處,然而它的壞處卻是隱性而長久的——它會讓我們忽略內心真正的想法。

唱歌的時候我希望被更多人聽到。所以有一陣子,我開始唱當時流行的歌曲(即便我一點也不喜歡),比如烏梅子醬這類被播到爛大街的流行歌,流行歌並沒有不好,只是我不想唱一首已經聽膩的歌。只是我看著ig上紅的影片,都是唱流行歌,所以我也開始唱流行歌。後來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唱什麼,或是當有想唱的歌,會在內心拉扯,「我能唱嗎」。

奇怪了為什麼不能?

問題是,會紅的人物或事件,是沒有一貫性的,風潮是會變的,追隨這些報導並不會累積我們自己的信用。可以說,藉他人的風頭來搭建自己的名聲,是一個四拼八湊的結果,很容易崩塌,沒有穩固的基礎,不會形塑出自己的價值。

想了想,那些我特別喜歡的人或歌,他們不一定是流行,也不一定「爆紅」,可是我很喜歡。比起被更多人喜歡,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應該是優先於前者的。

「目的」是更根本、更深處、不是上幾堂課就能得到的東西。
目的很重要,目標則不一定要有

我很喜歡作者說「目標是死的,目的是活的。」

前幾天稍稍總結自己的2024,不再以目標導向,比起用check list回顧成就,我用直述的句子和直接的感受來思考,這一年是怎麼樣的。

老實說,我算是一個滿會訂目標的人。學生時候,要考幾分,要如何複習科目,要分配多少時間,長大之後,這份工作滿意嗎,下一份工作要做什麼,薪水要多少,想要哪種公司,要先考什麼試增添履歷豐富度嗎。或許這也是人生必經階段(是嗎?),我活得很膽小,也很傻,眼界不大,跟著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的活法活著,所以很輕易可以查到「成功的人生」所需,條列後逐項努力達成。

但這是第一次,我拋下條列的目標,更關注在目的。活著的目的。

今年出國了四次,我深刻體驗到活著就是要體驗。當然,這個體驗不局限於出國,但去看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開始自由的寫,也是一種體驗。開始不為寫什麼評論享受閱讀,也是一種體驗。但怎麼現在又在分享閱讀了?因為讀著讀著,太喜歡,想分享的心情自然而然出現,毫無壓力的書寫著,也是一種快樂的體驗。

先預設目標或甚至提前設立獎賞才去執行,這樣的方式更容易產生焦慮感。

作者分享幾個實驗結果,總結是,提前設立誘人獎賞的對照組(意即我們在教室和辦公室的那一套)讓玩耍成為工作,讓事情本身失去意義

外在獎賞會扼殺內在動機。

流量高應該是執行一個好企劃後自然產生的結果,但不該是企劃的目的。

你是否有很想講述的事?你想透過流量傳達什麼?影響什麼?改變什麼?
「沒有啊,就只是想賺錢。」
賺錢的目的是什麼?錢能讓你實踐什麼?
我們還可以繼續往下追問,直到觸及根本。你會發現,不論一個人的答案為何,最終都是為了幸福快樂。

明白最終的追求,卻常常被眼前天花亂墜的精彩模糊視線。靜下心來,好好聽聽內心想要的,沒想到在這個世代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永遠有最新的流行,永遠有新的爆紅網紅,永遠有追不上的人事物。那比起太快速的世界,不如追著自己的內心,追求自己的平靜和幸福快樂,那就好,至少那是最適合我的追求。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