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看山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对于自由的一两句碎碎念

看山
·

我不想总用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十分复杂这一说辞来立论,但有一说一,世界整体走向了“强人政治”的时代,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到今天所必然发生的,并不因为这次疫情或者是什么其他的黑天鹅所左右。

可以说,这是房间里的大象,各个国家都视而不见。

至于“言论自由”,中国目前言论环境不断紧缩,政治意志压过一切等问题,就我而言,有两点要说:

1、行动共同体的系统性风险。

2、全球采信体系、信息分级体系的全面崩溃。

针对第一点,我想说的是,国家作为统一行动的大机器,一定面临着效率下降的问题,哪个国家哪个政府都一样,更何况中国单纯从人口上,就是一个拖着14亿长尾的国家,它的确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废话...)。

所有的系统规模大了一定有效率的下降,更何况需要规避其他系统性风险防止引发潜在的崩溃,尤其是舆论煽动力今时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语。官僚作风一旦盛行,便会采取一个懒政和不作为的措施——即“一刀切”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简单来说,中国政府的顶层官员还有可能学会如何利用政务媒体进行合理传播,但是下面的人,发生了事情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乌纱帽,生怕出了问题把自己给拔毛,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为什么上情下达每每落得个“言论封锁”。

其实,越不让人说,就越会有里里外外的王八蛋瞎胡诌。

你瞅瞅特朗普政府,在舆论世界里把姿态放低,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在推特上开喷国家首脑。然后你喷归你喷,他该铁腕还是铁腕。这种看起来自由的“自由”,无外乎另一种更为隐蔽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而已。

让你骂了你也爽了,到头来鸡毛都没用是不是?

反过来讲,戴脚铐和捂盖子肯定不是什么最优解,但一味鼓吹言论自由也并不能建立起公共信用空间,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媒体同好经常把言论自由、专业主义挂在嘴边,但“自由”永远和“限制”相生相伴,没有了框架的限制,自由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

如果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媒体人认为没有了限制以后,所有的”言论“都会衣冠整齐地走在街上;错了,没有了限制,”言论“只会成群裸奔,街上狂欢,这一点我会在“2”中简单解释一下。

所以我们常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权力,可不只是政府才有。

第二点,所谓公共采信体系和信息分级的全线崩溃,也就是指:

①我们很难彼此信任

②信息不分级导致的洪流是一种灾难

BBC和VOA就不说了,做Fake News连最起码的做活做全套都办不到,YouTube上有关方舱医院采访某市民的视频,我就请问问,背景里的人怎么一动也不动?美国连武汉的网速快到没有延迟,确定不是演播厅?

这样的新闻看多了,中国又因为墙的因素“授人以柄”,自然在话语权上没有什么竞争力。到最后就是,中国政府澄清了、回应了,外边说是造谣;中国政府闷头搞事,外边又说你心虚。

合着真他妈是好赖都让你们说光了。

正因为如此,重建公共采信体系才是最有必要的,否则不光墙内的人高级黑低级红,墙外的人也大多分辨不了是非曲直,更别说独立的思考能力。

你以为谁他妈都是煽动家,其实是你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信息没分级的世界,本来不该你看的东西让你看见了,不该你听到的东西让你听到了。可惜的是,没有任何话是能让所有人都舒服的。

面儿上看着都是人,你怎么知道他肚子里是香肠还是鞭炮?

知情权不代表什么都得告诉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公民社会”中的一份子了,还真以为自己有资格参与到公共领域的公共讨论中了。真是抱歉,世界上95%+的人都不是公民,充其量是原子化的大众。

所以啊,这又回到最开始谈论言论自由的问题了,言论自由你不光得说,你还得听。

怎么听?

都一对一,各自戴上耳机,别吃饱了没事干整天作长舌妇,忧国忧民就不会这么疑神疑鬼。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