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 | 多抓魚創始人貓助:「論做生意,沒有人比得過我們詩人。」
獨立運營的采訪類播客,帶妳探詢生活方式、探討專業知識。 同名微信公眾號、小宇宙、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每周日晚同步更新。 本次採訪原發于公眾號猫助广播
14-人物標本檔案
Q & A
投球手 塗色刷 & 貓助 21歲 ASK 33歲
一、關於貓助自己:
你與改變你人生形態的多抓魚
Q : 21 歲的時候,對自己人生模糊的想像是什麼樣的?可以簡單描述一下嗎?
貓助:精神獨立的,自由自在的吧。
我還記得很清楚那時的一個場景,有同學來找我,我們談論以後想要的生活,我當時在看書,邊喝咖啡邊放著 CD 。我說就像這樣,有一個屬於我自己的角落,有咖啡,有書,有音樂。我就足夠了。在哪都能生活。
現在好像也是這樣的。我一直覺得人生有個可以退回去的狀態,就是一個小角落,有音樂咖啡和書。我無論搬到哪裡,都會給自己一個這樣的角落。
Q : 決定做多抓魚是出於商業上的考慮?還是把一部分表達自我主張的需求放進了一個產品中?
貓助: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人可以做的事就是尋找感性和理性的交集嘛。光是提出主張而沒有實際的路徑是虛弱的,沒有力量的。
你希望一件事有影響力,那它必須是社會價值上成立的。然後你才能通過這件事去傳遞你的想法和表達。
Q : 現在很多文藝青年,似乎更重視文字與語言的力量,而缺乏一個流通性很高的技能。貓助作為一個商業作品被市場承認的文科生,在一線職場中磨練出來的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麼?
貓助:我以為表達已經是流通性最高的技能了,如果你沒能用這個表達技能被人認可,那一定是表達得還不夠好。拿所謂文科生很密集的品牌工作來說,我都是用 campaign 本身也是一個值得被審視的作品來要求自己的,而不只是照本宣科的去做產品營銷。很多市場人其實都是在用企業的錢滿足自己的創作夢想,但這種創作完全還不夠獨立作品的標準。就是不上不下,既不能創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又希望標榜自己文藝青年的品位,覺得別人不懂欣賞。這種心態本來就是問題。不要這麼喜歡給自己貼標籤,彷彿學了某些專業就是弱勢群體了。這是不是有點怨天尤人呢?說實在的,不會就去學咯。沒有人在意你是什麼背景,關鍵是你能做什麼?我覺得如果想在信息行業做事,至少都應該有基本的通識素養,並且掌握信息行業的生產工具。中文、外語、數據分析、編程,事實上都是生產工具,而不是生產本身,掌握了工具才能更好生產你想要的作品。如果不會用工具,那就去學。這個時代最好的一點就是學習成本極低,只要你想學,你都可以找到方式的。
真正擁有超高表達技巧的人,永遠都是非常受歡迎的。當代尤甚,你會講故事,可能已經是非常有名的博主了,從沒有一個時代能容納這麼多樣化的表達。雖然這不是一個巨星和大師的時代,但卻是一個對創造者起步很友好的時代。每個有想法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讀者。在互聯網普及之前,作為非一線城市的學生,你想去採訪一個陌生人,我想是很難的,即便採訪了,你也無處去刊印你的作品。所以真的不要妄自菲薄,能夠用表達影響陌生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令人羨慕的。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大學讀了文科專業但其實我並不是文科生。我在高三之前都是藝術生,在學美術,沒有好好唸書。我那屆的高考是大綜合模式,就是要考九門課,什麼專業都可以報的。當時差不多分數的同學們都報了工科和理科類專業,只有我報了廣院,因為我覺得這個學校文藝青年多,要求寬鬆,很適合我。考上廣院屬於高三臨時抱佛腳。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大學,尤其是 2000 年初的那種氣氛,散漫、自由、充滿了創造力。
那時候大家都會撿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學習,我的專業是國際新聞,但我其實都沒有怎麼上過課,就是保證英語可以過關而已,在這個之外,自學了拍攝,剪輯,還自學了日語,甚至突發奇想想要學歷史,把中國近代史換不同的版本讀了好幾遍,剩下的時間就是看電影,看書。學生時代我是個十足的影迷,會按照影史的發展脈絡逐步去看偉大導演們的作品,還會寫小說和劇本,但都只是學生習作,隨著博客時代煙消雲散了。當時學校裡這樣的人是主流,很多奇奇怪怪的組織,搞漫畫的,搞電影的,搞攝影的,搞日飯的。而且都搞得很認真。印像中每天都有活動虛位以待,滿北京的浪,看完展覽看演出,就是這樣的大學生活。據說現在學校正規了很多,很久沒回去了,可能老房子和爬山虎都沒了。很多事你以為是永遠的,實際上只是時代的瞬間。
Q : 從「為別人做事」到「為自己做事」,心態上最大的改觀是什麼?
貓助:好像沒有什麼改變。因為並沒有太多改變,用現在的打工觀念來看,我可能是有點傻。我對任何工作都很投入,對下屬和領導也都盡心盡力,基本可以說:無愧于任何一份我做過的工作,和信任我的人。
可能因為我不會做自己不認可的事,所以選擇了的工作,一定是我想做的事。我一直對自己的產出要求很高,不會拿出自己覺得湊合的東西作為工作結果。一定要在我有限的精力裡做到最滿意。有時候做項目會做到字面意義上的廢寢忘食。所以以前打工的時候經常收到很專注或者很鑽研這樣的評價。
以前換工作,去工作之前就已經蠢蠢欲動了,在筆記本上根據面試時的溝通寫了好多創意,業務在市場策略上需要改進的點,以及我構想的品牌體系。經常是人還沒入職,就要給他們出方案做分享了。
反倒是做多抓魚,成立公司之前休息了兩三個月……
年青人很喜歡把工作理解成社會的壓榨,尤其是初入職場的時候,包括25歲之前我也這麼想。但現在以老闆視角來看,其實招聘應屆生是很賠的,真正來了就能有產出的應屆生是很少的,多數情況是企業為了長期的價值,邊付工資邊培養,可有時候年青人又很衝動,剛能上手做事,就要走了……這就是校園招聘的痛苦。可是大家都年輕過,明白觀念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你現在怎麼說,年青人都覺得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剛畢業時候,我覺得加班熬夜的都是自己,而老闆只是開開會就好,所以就很不平。 (笑)但其實那是因為你只有開會的時候能見到老闆。
其實人活著只能為自己做事,你做的事都是你自己的收穫,也許錢是別人掙了(以現在大部分企業的情況其實也沒掙),但Reputation 是你自己的,Reputation 不能簡單的翻譯成名譽,而是由你的行為而引發的信任和尊重。我覺得這是生意場最寶貴的個人財富。我很遲鈍,但也幸好 25 歲之後明白了這個道理,不然可能也會變成一個心如死灰的中年人。不過也可能每個人到了年紀都是會明白的。
Q : 貓助會階段性地陷入對「意義」的恐慌嗎?比如,之前在不同公司就職時期、創立多抓魚的初期、多抓魚增長較快的現在,在不同階段,是否會對當下所做的意義產生過懷疑?
貓助:當然會永久性地對意義恐慌呀。人一定會懷疑,這是自由意志的體現。
對於具體工作的意義是沒有懷疑的,就是讓社會有更普遍的幸福嘛。讓更多人生存質量變高,生存成本變低,這就是互聯網最擅長的事情了。
我的懷疑是「普遍的幸福」本身有沒有意義。我有時候是有點唯心的,會覺得也許個人深刻的感受是更重要的,也就是深刻的幸福比普遍的幸福更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偉大的藝術突破是比普遍性的審美提高更重要的,而且你會發現兩者往往並不相輔相成。
但這個只是我給自己留的一個思考題,一個可能性的探討,我對它還沒有定論。我不想自然而然地接受「把實現全體人類的福祉作為最高道德」,不是說這不對,而是我需要自己思考明白到底哪個重要。這個就扯遠了,貓助廣播裡比較多關於這件事的探討。
Q : 多抓魚這件事,是否使你對未來人生的軌蹟有了更多確定性(願意長久地繼續沿著當前軌跡行駛)?會因為是「自己由衷想做的事」,而覺得人生和事業之間的關係改變了嗎?
貓助:這個想法和我太不一樣了。我的人生一直追求的是不確定性。最好是不要知道將會死在哪裡。我甚至到現在還在想未來有可能星際移民呢。人生真正確定的只有死亡啊。雖然大家都知道人會死,但其實很少人真正深刻的了解這一點。一旦你了解了這一點,我覺得你也會追求不確定性的。
至於多抓魚,也是不確定的,可以說你擁有了一個公司,一個集團,你就是法理意義上有了一個可以長出萬物的根源。但這個根源其實也是早就有的,公司只不過是賦予它一種可控的形式。
我想做的事真的蠻多的,不過就是要一件一件來。先把核心的服務做好,就等於種下種子,然後多多澆水,看能長出什麼吧。我覺得現在多抓魚的品牌基礎,系統基礎,用戶基礎,是可以承載非常豐富的想像的。我們的品牌接近什麼?我們的用戶想要什麼?我們的系統能夠複製什麼?認真去想,你就明白了多抓魚的邊界其實很遠。但是能否觸達這個邊界,就有足夠的不確定性。
說白了想做企業家的人,多少都有冒險的情懷,在冒險的旅程裡面挑戰一切的未知,這是樂趣的根源呀。
二、關於多抓魚:
「文藝青年」和商業性,為什麼一定就對立呢?
Q : 喜歡商人這個身份嗎?原因是什麼呢?
貓助:聶魯達說過:論做生意,沒有人比得過我們詩人。雖然他做生意賠得很慘,但我覺得他的確是賺到了,因為悲慘遭遇都變成了他日後創作的語料,而創作又變成了他獲取更多人生奇遇的種子。
回過頭來說商人,我覺得是很好的。商人單純又快樂,一切都是為了賺到。至於賺到的是錢,是熱愛,是名聲,是奇遇,是快樂,還是別的什麼,就看我們如何定義價值了。
Q:多抓魚是一個依托互聯網生態的產品,你還會對傳統的線下經營方式有懷念情緒嗎?
貓助:其實線上線下都沒有什麼誰更傳統的,很久以前歐洲時裝就有郵寄目錄了。線下是真實的物理世界,線上是對真實世界的數據抽象。因為被抽象了,所以傳輸成本更低,更多用戶,但這個過程也意味著信息的損失。就是這麼簡單。
對場景的選擇,關鍵還是看哪個成本效率高。線上的信息展示有局限,但也足夠讓顧客了解大庫存的標準商品了,還可以省掉顧客的交通成本。但這個在高價非標品交易裡就完全不奏效。例如你買二手房難道不用去現場看嗎?線下也有它效率高的地方,一條 vintage 連衣裙,一個古董包,只有一件,一個尺碼,這就需要你去試,不然退貨率就很高。對商家來說,做線上為只有一件的物品拍攝照片撰寫描述的成本就很高,非標品發快遞成本更高。而線下只要陳列就可以了,顧客可以直接去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如果你的貨很少,又都是非標品,在局部地域就能達到均衡,那就完全不需要線上。所以就看你怎麼權衡了。
我覺得線上在快速獲取信息這一塊肯定是效率最高,但是成交效率最高卻不一定是線上。對多抓魚來說,線上是獲客和信息獲取,線下是建立信任和促進成交,各有各的好。
我最早就是做線下活動的,我始終覺得現場有著最高的信息傳輸寬度,它可以調用你的所有感官,這樣是容易形成深刻的記憶和感動的。只是受限於物理空間,他對受眾的承載力有限。這就是現場演唱會和短視頻的區別。回到之前那個廣泛幸福和深刻幸福的問題。我們可以不嚴謹地說線上是廣泛的,線下是深刻的。線上也可以深刻,線下也可以廣泛,但那樣成本效率就不高了。
還有一個沒有做過實體交易的人可能會有的誤區,其實你的線上購物,訂單履行也都是需要實際的場地倉儲操作的,沒有這些線下設施,貨從哪裡來呢?只是你看不見它,就會以為成本很低很輕鬆。實際上是很重的。大膽假設一下,如果一個店即是倉又是可逛的店,是不是利用率更高呢?對於這些商業思考,我傾向於少下結論貼標籤,說線下就是傳統,線下就是效率低,這就是貼標籤。理解商業還是先要對消費場景和需求有本質的思考,保持開放的懷疑。
就賣貨這件事來說,我一直覺得 SKP 很了不起。大家都覺得百貨要不行,但 SKP 一年可以做到上百億。為什麼大家不去找代購,而要非要在 SKP 買呢?我想對於某些人群,逛街本身也需要是一個開心的過程,一個社交的過程,一個不期而遇的過程。效率高低可以看面向十億消費者的平均效率,也可以看住在 SKP 旁邊的中產們的群體效率。看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關鍵還是要問自己,是誰給你貢獻收入和利潤?對於這些人來說,什麼服務是好的,怎樣效率是高的。
Q : 你說希望自己還可以是長不大的胖詩人。這個態度就像商業社會中,在用戶、流通的書、經營準則上依舊堅守某些準則的多抓魚。
從你的經驗來看,在一個泥沙俱下的環境裡,堅持內心準則,會被現實獎勵嗎?自己怎麼能夠在堅持準則的同時又爭取到現實的認可?可以給我們講講做多抓魚時的具體例子嗎?
貓助:現實不會獎勵誰也不會懲罰誰。現實就是現實,它是個客體,等著我們去慢慢發現它的規則和全貌。事實上我們最後能得到的結論也無非是:現實和我想的一樣,或者現實和我想的不一樣。不一樣就不一樣嘛,起碼你獲得了關於現實的知識。雖然肯定是會有點沮喪,但人畢竟都不是全知全能。
換句話說,你接觸的世界越大,幹的事越多,被現實打擊的次數就越多。這就是概率嘛。如果你做的就是學習考試這麼一件事,那當然是努力就有收穫,但學習考試和現實沒關係,它改變的不是現實的客體,它其實改變的是你,是審視的主體。你不需要接受「無力改變」的衝擊,只要盡力,你就可以被自己改變。等你進入到社會,你要改變的是客體,這當然難多啦。但它是更有意義的,因為你將在客觀存在中留下自己的姓名。
那天我認真想了想被現實打擊這個問題,如果你做好了準備去和現實世界發生大量的交互,那你就不要玻璃心。一個人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被詆毀,被不看好,被打擊,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什麼都沒做,你根本都不會得到這些詆毀。另一個角度,普通人的一生,能被一個不相關的人真心關注和喜愛,就已經很棒了。而現在有那麼多素昧平生的人支持你,喜歡你,這是你需要背負的幸運。已經這麼幸運了,還要因為現實有些和自己想得不一樣而鬧脾氣,這是不是太公主病了?我覺得這個心態的轉變,也是自我走向成熟的標誌吧。
Q : 又會有受挫的時刻嗎?如果有,能講講具體是什麼事嗎?如何去消化這些受挫時刻?
貓助:挫折當然天天有啦,我理解人生是個遊戲,沒有難度的遊戲索然無味,最好是多結局遊戲,一個結局走不通就走另一個試試。當然也有人非要集齊所有結局,那樣很有挑戰,但成就感也很足。我也是在能力範圍內追求多結局的玩家。
人生就是一頭牛不斷被錘的過程。但只要沒有散架,你就朝著世界上最好吃的牛肉丸更近了一步。前半句是王小波說的,後半句是牛肉火鍋愛好者貓助說的。
Q : 在當代消費社會,你如何理解有一定門檻的文化群體和主導市場規模的大眾的關係?
貓助:「百年以來藝術從未更加深刻,只是更加廣泛了。」理解了這個就理解了大眾市場和精英審美。
社會是個麵團,古代的時候這個麵團的上下距離都被捏得極長,且上端極細,下端極粗。當代這個麵團更向中間靠攏,粗細也越來越均勻。共產主義麵團是渾圓的,所有人距離中心的距離都差不多。雖然有點理想化,但總體來說趨勢的確是這樣。所謂的開倒車就是往反了捏,這就不符合歷史規律了,不符合規律的事讓人難受,難受就會反抗。
當代不會有拿著北洋軍費修園林這樣的事,那也就不會有文化精英壟斷社會話語權。可是皇家花園和文化精英在審美上都是好的,但那和大眾並沒什麼關係。
老實說我挺喜歡這個時代的,雖然它一點也不深刻,但它不妨礙你成為一個深刻的人。說實話在古代我們大家都是隨時掉腦袋的草民,那是沒有什麼機會深刻的。我們總覺得自己到了古代會是林黛玉,實際上我們大概率只會是劉姥姥,甚至比劉姥姥還悲慘,是那種史書裡不會出現姓名的人,頂多就是一句某年大旱,餓死者眾。而你現在作為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書寫自己的歷史了,copy 到各種雲端,和別的數據也沒有差別。我們現在覺得文化失落了,恰恰是因為當今的社會將過往文化精髓一覽無餘的展現給普通人的門檻變低了,所以你會產生這種「割裂感」。但大體上趨勢還是很難逆轉的,因為生產力的上升導致大家的基礎教育和消費水平就是會越來越接近。未來的審美可能沒有高下之分,只有風格之分,都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但是很自由,很個人化。
當然這個過程也有一些上下起伏的波折,例如文革。但我覺得很多事不必糾結於一時,理解這個歷史過程,並思考歷史的大趨勢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是就努力加速這個歷史過程就好了。
Q : 你覺得多抓魚將來的發展會在這兩端中如何傾向?
貓助:那一定是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爭取早日實現共產主義啊。哈哈哈哈。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多抓魚真是這麼一回事。
我希望理想社會什麼樣,我就如何決定這個傾向。
相信長期的社會發展規律,而不是在當下的困局中做個投機份子,就是這麼簡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