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流士《A小調第四號交響曲》的感動分享
Jean Sibelius:Symphony No 4 in A minor, Op 63 西貝流士:A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63
個人感動
西貝流士的七首交響曲已經聽過數十遍,當初只有第四號交響曲認為太艱澀難懂,我雖一直嘗試去聽懂它,但還是我最少碰觸的一首。
歷經幾十年後,我赫然發現第四號才是最有深度的傑作。
只是它昏暗晦澀,把意境深藏,無法信手捻來就可以食之有味,必須要進入它的想像空間方能體會那種無涯的夢幻情境與畫面。
古典音樂部落客夏爾克說: 「我個人習慣稱這首曲子為北大荒交響曲,因為讓人感受到在荒原的艱難,或是說人生的艱難,偶爾的歡喜就更彌足珍貴,像是寒夜中的火光(當然演奏起來也是相當艱難)。」
此部落格內有專業角度從各段音符分析樂曲的說明。
「北大荒」這個詞我心有戚戚焉,當第一樂章奏起,我就想起了北極圈夜晚草原,第二及第三樂章我都還沉浸在極光的壟罩下、還有刺冷的深夜!我若一人閉上眼聆聽,也許會驟然發現自己悵然若失的在北極圈荒煙禿草夜裡徘徊,凍得發抖緊縮,天際的北極光又是那樣幻麗,如夢似幻。
第三及第四樂章回到了白天的荒遼草原,冰凍的湖泊,偶出現輕快戲謔的活潑,恐怕是之上的偶見的飛鳥及植物的溫潤吧?半數雪白的壯麗,開啟了憧憬希望,無盡的浩瀚廣闊,滄海一粟渺小的微不足道,更讓我們體認在這世界上,唯有內心寬厚才能吞吐海納百川之氣,因之而成大者。
圖為筆者表弟加拿大北極圈探險照片,遇險而傷,杵著拐杖向大地吶喊著,這不就是這個氣概嗎?
樂曲歷史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芬蘭作曲家,晚期民族樂派浪漫主義代表。第四號交響曲是西貝流士創作完成於1911年。
西貝流士1908年時做了一個咽喉的腫瘤手術,導致他在往後幾年都生活在復發的痛苦陰影當中,所以曲中的絕望與掙扎是他的切身之痛,悲慘陰涼的氣氛溶入了作品。西貝流士自己也說:「這是一首建築在心理上的交響曲。」
以下摘於雲翁的部落格: 此部落格亦有此交響曲非常精闢的解說。
「蘇格蘭音樂學者謝西爾‧格雷(Cecil Gray,1895–1951)説,此曲樂譜中,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多餘的音符,其形式是西貝流士作品發展途上的一個里程碑。此曲完全沒有訴諸官能的地方,因此不會成為大眾化的通俗音樂,但對少數人來説,應該會成為西貝流士最偉大的作品。他大概沒有寫高於此曲的作品。經格雷這麼一説,此曲突然就被認為是西貝流士交響曲的最高傑作。」
大峽強力推薦。
西貝流士:A小調第四號交響曲全曲欣賞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文2020.4.29
增修2022.5.5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