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退休前後的二三事之2
有關我的退休規劃系列文章,在520那天首度刊登在Medium平台,有朋友閱讀後,敲碗要先聽關於FIRE(經濟獨立,提前退休)的部分。所以本文重點會以退休時機及如何達標為主,再次強調這是我本人的案例,主要分享的是概念與方向,不見得完全適用於每一個個人或家庭,僅供參考,您也可以依自己家庭的狀況,再發展出更適切的算法與規劃。
首先,退休的時機。我很喜歡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這本書所提到的高效七習慣之一:以終為始。兩年前我自己是先決定要在2022年3月底退休,然後朝這個「終」極目標開「始」啟動退休規劃。為什麼我挑選這個時間,是因為採用勞保舊制,兩年之後剛好可以拿到工作滿25年的門票,再加上年紀屆時也達到滿55歲的退休門檻,另一個考量是大女兒屆時已經研究所畢業,應該開始工作及自立自足,家庭的開支會減少。這只是個大方向,事後有同事提醒,滿25年只要再多工作一個月就可以再多領半個月退休金,以及前一年的不休假獎金是按月份比例納入退休金計算等等細節,因為各家公司規定及個人考量不同,就請看倌您根據自身的狀況和條件評估最適切的退休時程。
決定了心目中理想的退休時間,接下來就設定財務目標。偶然在報章雜誌接觸到FIRE的理念(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大抵是以經濟獨立(又叫財富自由)和提前退休為目標,以及重視幸福感多於對物質的滿足的一種方式;FIRE運動從2010年代逐漸開始流行,追隨者提倡通過增加收入或減少支出來最大化存款比率,以積攢的財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做為終身年金中的日常開支,一般建議4%規則做為參考,即把等同於年支出的25倍設定為存錢目標,加上約4%投資回報,一旦實現經濟獨立,有償工作將變得可有可無,將會允許比傳統工作退休的年齡提前數十年。例如退休後家庭年支出預估為60萬,依FIRE4%規則,存到60萬*25=1500萬即為達標。當然有可能您心目中理想的退休時間也會因為計算出來的數字需要再做調整。
我保守計算,將家庭年支出的25倍設定為FIRE存錢目標對我家來說算是合理的,主要評估的點如下(依金融機構問卷我的投資屬性為「穩健型」):
1. 沒有任何貸款
2. 退休後還有其他固定被動收入(房租及生存保險金給付)
3. 股票及基金等投資占家庭存款不超出50%
4. 先生仍會持續工作
計算(未來)家庭開支要盡可能細膩,且包括退休後想要的生活品質,例如我就納入一年一度和先生2人出國旅行費用,另外持續的孝親費、孩子的學雜費不要漏掉,原本公司補貼的手機通話費,退休後就要轉成自付,計入家庭開支等等……
設定了FIRE財務目標,也有了預計的退休時程,我下一步就是確認到達標前的存款差距,是不是在預設兩年期間的財務收支可以做得到。首先,我會定期盤點家庭存款餘額,建議有退休打算的人即日起養成記帳習慣,我指的不是記錄每天細碎的收支,而是盤點家庭總餘款,平日上班忙,我大概是每星期趁周末利用Excel(建議也可以使用您覺得更好的記帳工具)update一下各類財產餘額 ,例如活儲、定存、股票、基金等等,提醒要預扣未來兩年的支出,以我為例,兩年前大女兒還在念研究所,為求精確,她的學雜費我是預先扣除、不算在餘款裡的。另外,我把2022年3月屆時退休將領到的退休金也納入餘額計算,以我為例,有舊制勞工退休金(工作25年可領40個基數/月,即依照工作年資,每滿一年給與兩個基數,超過15年的工作年資,每滿一年給與一個基數)、公司持股信託以及勞工保險老年給付(我選擇一次領)。如果兩年期間無法達成FIRE財務目標,則可考慮延後退休期間或更積極的投資,然後再做滾動式的調整。
這裡試圖呈現設定財務目標應考量多元因素,例如各種家庭存款的比例、是否仍有貸款、孩子要繼續念研究所嗎、另外一半是否繼續工作等等,每一個家庭或個人的條件不同,建議可以採取最保守的情境估算,例如逕將孩子大學畢業唸研究所的可能支出列入計算,這樣即使屆時用不到,感覺是多了一筆錢,比較不會慌。另外因為退休等於少了一份收入及多了一個人會較常待在家,建議在此階段就可啟動與家人的溝通。就我而言,退休不僅是我自己的事,財務及生活層面都會對家裡產生影響,所以提早溝通可以減少其他家人的疑慮。小女兒還在念醫學院,過去我偶爾因為工作疲累嚷著要退休,她第一個反應是: 那我的學費怎麼辦? 真是好氣又好笑。這次我嚴正地跟她說,媽媽打算退休但是有足夠存款,而且爸爸、姊姊都會持續工作,溝通完她比較不那麼擔心了,不過接下來又問,那媽媽不工作,要做甚麼呢? 怕你太無聊。好問題,對呀,不工作要做甚麼呢?
未完,待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