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開始亦沒有結束《乘法》、《12》、《秋水》
舞蹈 2019–10–16
演出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
時間 2019/10/11 19:30
地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文 — — 羅倩
這場演出是林懷民退休前策劃的最後一個節目。也是第一次,雲門與中國的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陶冶來到淡水,鄭宗龍到了北京。陶身體劇場舞者演出了鄭宗龍編的《乘法》,雲門舞者演出了陶冶的《12》。還有林懷民2015年秋天在京都山區看到河川景致的寧靜之作《秋水》,也獻給五位雲門資深舞者。
《淮南子.說林訓》:「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廣大矣。」
以《乘法》揭開序幕,服裝是一大亮點,無袖連身百褶長裙,配色是檸檬黃、墨、白錯落相間。抓(擰)起兩邊衣角劃圓扭轉,看久了會進入抓不到底的錯覺,像一處隔絕於世的明亮深海(現實之深海卻不可能是明亮的)。陶身體劇場的九位舞者們,從個體、群聚、單個、多個疊繞、相互混雜、彼此同一,又再次散去。搭配多元的配樂,機車駛過、風聲、鈴聲、薩克斯風、電子合成聲響、蟬響等等。頗有觀人間紛亂的況味,人如何棲居、群聚、雜音、分離的意境,眾生離聚消散,無始無終。這個境因為衣摺與服裝顏色的搭配,難以坐落或投射到任一空間,視覺上呈現特殊的虛空之境。
如果說《乘法》呈現了眾的聚集與分離,《12》則一下子轉到了個人內觀視角。開場四周布幕有如墜入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53年《教皇英諾森十世》(Study after Velá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的悠闇背景,沒有繪畫的恐怖,而是更存粹的對闇然空間的恐懼,整大片的濃墨深灰。
十二位雲門舞者一個接一個上台獨舞,他們彎下身往內凹中折,伏上白色地板後開始畫圓,像是把內凹的身軀無方向性的倒放後,用整個身子不停繞圓。想像有個始於無盡、永遠畫不圓滿的無形圓周,也像素描最基礎的圓形石膏。服裝以整身灰色的長袖上衣搭配飛鼠褲。每個舞者以自己的方式,在一小段時間內,使圓立體起來,然後離場。音樂帶領觀眾進入純粹的觀看與冥想空間,在不同舞者身上,同樣的動作方法,各自卻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同一調性的音樂也會產生活潑、安靜、吟唱、節奏、緩慢等調整。舞者一個接一個的轉啊轉的,我也歪著頭跟著舞者繞來轉去。《12》給出濃墨、抽象、簡潔、樸素、往內觀的心境,也在同一性中彰顯個體的獨特性。
首演開演前廣播更換了演出次序,按照節目單次序,應由原本的《秋水》、《12》、《乘法》改為《乘法》、《12》、《秋水》。中間有兩次中場休息,整場演出看下來,《乘法》與《12》不停繞圓的意象已黏在腦海,意象從繁雜到簡潔,色彩從明亮到灰暗,但又不是完全遠離人間的孤與寂。而《秋水》,像是把觀眾從前面兩段往內觀的狀態帶回到現實人間,終歸要回到色彩繽紛的塵世。影像中的土地與河水,有著對生命的眷戀與靜觀,隨著銀幕中不同角度的河川土地與緩緩流水,似只有幾秒循環播放的影像,盯著水流波紋再看得細些,水又彷彿分分秒秒都在逝去一樣,不知變換了多少回,又像是影像技術框限了自然如永恆。
林懷民靜默出場接受觀眾掌聲,比著手語介紹團隊,他不願台上待太久,讓眾人把焦點聚在他身上,寧可把此刻都留給台上的資深舞者,像是彼此不需言說的致意。安排在最後的《秋水》,如生命生生不息的流轉,因著時間流逝,因著四季循環,即使謝幕了離開舞台走出表演廳,仍可以保持對生活的熱愛,看萬物隨意自在,靜觀人間。
2019–10–16首發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