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拜倫思維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對草食、躺平與極簡主義的思考(二)

拜倫思維筆記
·
·

嗨,我是拜倫。

上一篇提到我認為極簡主義與躺平的共通點是「主動捨棄」之後,我想再稍微聊聊這個話題。

不少人接觸了極簡的觀念並採取行動之後,會對自己的家當進行「斷捨離」大清掃,有些朋友不小心清到上癮,清到已經沒多少東西了還在想還有什麼東西能丟,好像丟棄物品才是目的。

但清除物件只是一個過程,重點在減少多餘物品的同時,減少心裡的負擔(惦記各種「可能會用到」以及「紀念意義」的管理負擔),節省心力用在關注更重要、更本質的事——好好認識自己與生活。

整理腦袋

所以「物質」固然是斷捨離的重點之一,而「大腦」身為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最重要器官,存放了你一生的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更是主導了你的思維邏輯以及那些微小的思緒,這些無形的東西更應該好好整理,並且讓以後的你知道什麼要關注、什麼可以敷衍。

不然一直往腦子裡堆垃圾,又不整理,任由腦子裡生蜘蛛網,那我們充其量也就是房間打掃得很乾淨而已,內涵的質量並沒有改善。

你要關注什麼?

「關注」就是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你在辨認什麼資訊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往腦子裡堆放你所關注的資訊,逐漸形成你這個人的觀點及思考方式。

我們把腦袋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房間,房間會長什麼樣子不知道,要看你用什麼方式佈置、整理跟使用,而你的腦袋房間長什麼樣,你這個人就是什麼樣。

當然不是說長相,腦子一團糟的人表現出來就是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團糟,腦子清晰的人表現出來就是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雖然表象可以偽裝,但那是別人的問題,你需要的是整理自己而已。

往腦子裡放什麼,就會變成有什麼特質的人,所以腦袋裡的東西要斷捨離,但這很困難,因為知識、經驗與想法不是有形物品。重點是你只要醒著,你就會注意到些什麼,這些東西就會變成你的記憶與思考,變成你的一部分。

那怎麼辦?

簡單說,我們要對平常接收到的資訊有篩選跟判斷能力。

我不知道正確的做法,但可以分享我的看法給你:你要主動關注有營養的資訊,比方說拜倫的思考文章;同時主動捨棄(或避免)攝取沒有營養的資訊

別這麼喜歡吃垃圾資訊

有營養的資訊是什麼?能夠帶來養分的資訊都是,你喜歡就好。比較需要知道的是避免消費垃圾資訊。

那麼怎樣的領域是垃圾資訊?對你沒有幫助、對人格沒有滋養,消耗你大量時間卻什麼都不留下的就是垃圾資訊。

要怎麼避免?把對這類話題的注意力拿回來,不要主動去搜尋跟接觸。

我個人認為政治口水話題就是一種垃圾資訊,它屬於消遣,像垃圾食物一般營養價值低但是讓人無法自拔。

如果看不懂別人在玩什麼,還花大把的時間隨之起舞,研究這些人心理的彎彎繞繞、利益角力又太花時間(也對動腦研究不感興趣),那麼真的是浪費時間慢性自殺,而且就算不主動關注這類消息,你也能不時聽到跟政治話題有關的資訊從電視、新聞或同事嘴裡跑出來。

別說這叫「關心時事」,政治口水話題就只是公眾人物的八卦跟情愛糾葛,好一點的會去看現在在吵什麼社會議題,這種「時事」每天掃過一遍標題,只要三分鐘就可以掌握了,多的時間都只是彰顯自己是吃瓜群眾的特質——寧願浪費時間在看公眾人物搞笑,也不願意花時間看本書、看篇文章,更不願意去研究社會學科的知識,說真的,變跑龍套剛好而已,不要美化吃瓜了。

就算你對這類話題的資訊少更新十年,你可能也不會有什麼損失,相反的,你花十年在政治人物的互相攻擊上,你損失的是十年的清醒時間。

如果你真的關心重要的時事、政經環境,你會去關心數據、你會去關心誰做了什麼、實際的影響是什麼,問政品質、哪些議案正在攻防、議案的內容是什麼、不同人背後的利益是什麼、這些決定背後是哪些立場、往後會有哪些影響⋯⋯

你說你關心時事?喜歡吃瓜看熱鬧而已(對,我就是在攻擊追垃圾八卦的行為)。

我以我的經驗當例子,你當然就以你的經驗去辨別垃圾食物資訊了。

把注意力抽回來,有可能你原本狂熱追捧(同時帶著瓜子)的信念突然就會變得不堪一擊了;也有可能你突然發現其實沒有這些熱點你也不會怎樣了,恭喜,這是好事,你有機會重新把腦袋整理整理。

應該留下的東西:值得培養與堅持一輩子的事

永遠不賠本的買賣我認為就兩件事:鍛鍊身體跟閱讀。

留下能用的、淘汰不適用的,主動篩選要把注意力放在哪裡,這是讓你身心品質提升的必要過程。跟「思考」與「培養好習慣」比起來,「丟東西」真的很簡單。

  • 閱讀

你走到哪,腦裡的價值與經驗就陪你到哪;把「帶腦思考」變成一輩子的生活習慣,加上閱讀更好,那是人類最強大的能力之一。

腦子很重要,我想大家都知道,但你腦子裡裝了多少東西只有你知道。

就算要浪費時間也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重要的人身上。不要追逐別人的標準,要累積自己的經驗、珍惜自己的價值,腦子裡的環境值得你一輩子耕耘、一輩子迭代更新。

而閱讀是刺激思考及增廣見聞最快、最方便、最划算的方式,透過閱讀、對某個主題的深度探討,我們可以藉此跟自己做深度對話,讓我們的思考跟價值觀保持動態成長,逐漸形成你自己的看法和判斷。

人家說只有功成名就才算是沒有白活,你可以認為追求家庭和諧快樂才是你的成功;人家說家財萬貫不如子孫滿堂,你也可以認為沒有經濟能力就不該生小孩;經過你的判斷,你的思考結果適合你,而且不傷害別人,那它就是適用於你的價值觀。

總之,閱讀會是你一輩子用得上而且好用的自助手段。

  • 鍛煉身體

鍛鍊身體——各式各樣的鍛鍊,只挑一種也行,身體條件的維護是絕對能產生作用的投資,而且有鍛鍊的生活習慣可以保證你老年的生活品質。

閱讀的效益不一定能馬上顯現,而身體健康的價值,你只要受一次傷就能有血淋淋的體會;如果要功利一點,那麼現在人對健康的觀念與重視越來越普及,長久鍛鍊的經驗還能夠作為跨越各種領域的共同話題。

不只成功是成功的人生目標

物質與生活都能達到巔峰那絕對是值得敬佩,在追求生活平衡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夠讓物質條件更安穩一點,但我想大多數人都跟我一樣過著沒有品質、無法兼顧的日子,有些人還是家庭事業兩頭燒,身心狀況一團糟。

相對豪車豪宅及社會成就,有個身心平衡、精神健康、關係穩定的人生,不也是一種成功嗎?要得少一點不可恥,因為要承認自己只能掌握這麼多並不是容易的事。

我們平凡人在拼搏階段,想要有錢又想要自由,是很難兼顧的。

總之,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與腦袋,是你我能掌控的事。身心照顧好、不為外物所役,同時堅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感受當下的生活體驗,建立緊密而健康的關係、與家人互相扶持,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平易近人的「重要人生目標」了。

平易近人的小事,也需要用心才能做到。

看著很多人殺入官場職場、見聞很多勾心鬥角的麻煩事、聽過很多職場的爾虞我詐、黑函滿天飛,換來位置、換來升遷、換來重用,這種日子光想就很累⋯⋯

如果沒有野心成為這種有獠牙的人,大家知道遊戲大概怎麼玩,但不想加入還不行嗎?路只有一條嗎?把自己變成那樣才能生存嗎?

到頭來有權有勢就是身不由己,這樣有真的好嗎?

陳小春有首歌叫《下半輩子》,唱的事情我長大了才慢慢知道,這首歌就像是一種自嘲跟反省,
「……放開了夢想追求成功,那是需要還是炫耀?要拼到第幾回合?能不能?夠不夠?我不知道,想一想下半輩子,這樣過有點糟。……」

如果能在「成功」之外得到成就感、得到成長,能照顧好自己,即使非主流那也是好方向。

不一樣又怎樣?大家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看法不同而已。

你要追求主流價值也好,跳脫框架也罷,無論是渴望金錢還是時間自由都好,都要弄明白自己為什麼想要。

當有餘力面對自己,你要跟自己變熟

你要知道自己想要富有是因為什麼?
想要時間又是因為什麼?

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可笑,因為我們就是沒錢又沒時間,有錢可以做很多事,有時間也可以做很多事,但具體是什麼呢?

如果各位突然有錢了(請記得抖內拜倫謝謝XD),也許能很快想到幾個花錢的點子,因為我們平常就會想,「如果有錢了要做什麼」對吧?我們有很多慾望可以追逐,而且有非常多的資訊教你怎麼把錢花掉,你只要醒著就有人教你花錢。

但我猜,如果你突然有很多時間,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如果不知道有了資源(比方說退休後有了大把時間、中了頭彩有了大筆資金)以後要做什麼,那擁有再多也沒用,沒意義的消費最後只剩下空虛(或理財不善打回原形),時間也會不斷流失不會等你(不知道要幹麻,等著進棺材而已?)。

說了這麼多,我其實想說的是,極簡主義、草食跟躺平都是慾望縮減的表現,在我看來他們的共同點是認清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不需要的,就主動捨棄,以留下更多的時間及精神資源用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不是壓制,是修剪。

我們的身心健康、關係健康,這些不需要爆滿的物質也可以做到,在達到能保持正常生活的經濟能力後(自己的生活自己負責啊同學),應該進而好好思考:
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想完成什麼事?

你想要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不要等到都塵埃落定了才來做,只要有點時間就好好付出行動。

就算你的結論是「如果有更多時間當然是要賺更多的錢、當然是要為了取得○○成就」,這個結論也是你想過的,你是個明白人,自然值得支持;想清楚就好了。

如果你想好了,有時間要用在哪,發現自己想追求的價值與目前主流思考不一樣,在確定不是逃避現實之後(不要假理想之名行逃避之實啊同學),就認真去嘗試做看看,你的前方可能沒有多少人帶著你,因為這條路走的人太少、路徑不清晰,甚至你就是那第一個人,那麼你會比較辛苦、會遭遇很多挫折;但只要這個目標能讓你充實,能讓你找到生活的意義,那麼他就有存在的價值。

請一定不要輕易放棄並且持續產生行動。


✩你/妳有在這篇文章得到什麼啟發嗎?
✩努力在下班後實踐耕讀、心得分享與鼓勵行動,拜倫期待你/妳的回應、建議與支持:)
✩如果拜倫的文章有幫助,請不吝給予拍手鼓勵,讓拜倫看到漣漪,更有動力堅持做下去
✩轉發請註明來自《拜倫思考筆記》
聯絡拜倫
✩用讀的《拜倫思維筆記》在《Matters》《Medium 》《Vocus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