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25的社會新鮮人,對這個世代我想說...
不知不覺我的第一份長期工作也來到了三年,或許是時候該考慮是否繼續下去了。
相較同齡的人而言,我曾經做過許多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決定,與其盲目地從眾而行,我更喜歡找尋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多少與我的成長經歷相關,7年在中國 的學生生活,返回台灣後的另一種生活,沒有親身經歷過得,很難想像這之間的差異到底有多大,直至十年後的現在,我還是有著一些在不同社會中生活所造就的性格和習慣,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無根性」。
那就先從我的自身經驗來客觀的談談,同為華語社會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型態吧。差異是比較出來的,先不論熟優熟劣,畢竟每個社會都有其樂在其中的人們,也有在其中掙扎求生的人們。在競爭環境較激烈的社會中,更多的人不是思考著自己想做什麼,而是自己能做什麼,從初中開始,填寫志願順序,考慮的不是興趣也不是專才,而是這個分數能上什麼學校,在一切以分數為定義的環境裡,習慣了因分數而感到自滿,也因分數而感到壓力;反之在競爭相較不這麼激烈的社會裡,人們本該遵從自己的興趣,但身邊的人們卻轉而考慮大多數人們所認定的高價值工作是什麼。聽起來他們好像沒什麼差異,都可以歸納為「盲從性」的人們,當然還是有明確獨立人生目標的人們,不過這些人我們以後可以再聊聊。
是什麼造就了「盲從性」,是父母的期許?是同濟的群體認同感?還是社會型態的運作模式決定的?我認為都不是,或者都是,在此我不想下一個絕對的結論,畢竟主觀的發表看法,只會創造同溫層和舒適圈,這樣就太狹隘了不是嗎?
雖然還有很多想說的,但第一次發文就別說太多了,希望各位創作的前輩,能給予指教,我是酒漢柒柒,請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