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還是裡子:加入CPTPP (第3篇)
為什麼和美國談FTA要開放美國豬肉?
為什麼和日本談CPTPP要開放福島5縣食品?
這篇文章會針對這兩個問題,簡單說,講明白。至於是否支持政府的作法,今年年底公投,每個人就用你的選票說話吧。
所謂,FTA(Free Trade Agreement)或CPTPP,講求的是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而這樣的貿易合作,奠定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之上。重點來了,什麼是自由貿易?
保護主義/重商主義 Vs. 全球化/自由貿易
先講最極端的例子,每個國家的國民都需要吃飯,無論吃的是白米、玉米、小麥,吃飽是打仗的必要條件。如果看看日本大河劇演的古代日本,官員領的是什麼?稻米,秤重量的稻米。最近,《斯卡羅》劇中也常講到,有錢的人才吃得起稻米,沒錢的人只吃得起給豬吃的地瓜葉。這些例子都顯示,食物存糧對國家戰力的影響。
保護主義用在哪裡,最極端的例子是用在對本國農業的保護。
因為勞動力價格、土地豐饒程度、氣候差異、農業技術等等,導致各國有生產糧食的不同能耐。而生產糧食的能耐,也會反映在糧食的價格。
具體比較來說,台灣米一包3公斤賣180元,泰國米一包3公斤賣100元(我太久沒吃澱粉,不太確定這個價格是否合理,大家就看看當個比喻就好,莫鞭),泰國米比台灣米更是有競爭力。
假使不考慮口感,因為便宜,自然消費者就傾向買性價比高的泰國米。那麼,如果開放大量泰國米進口,滯銷的台灣米,自然會被超市、市場等通路商下架,沒有通路的稻米,自然會使得農人因為沒有收入面臨休耕和失業。
一個國家如果想控制另外一個國家,只要讓他沒飯吃就好。
圍城燒山的戰略也是同樣的作法,只是透過貿易手段比較曲折,透過攻城手段比較直接。為了確保國家有足夠戰備食糧,以避免被敵對國家攻擊時,使得國內基本食糧價格暴衝,台灣(aka中華民國)其實常備「3年份量」的戰備食糧。
每年,戰備食糧都要放新的進倉。至於3年前存放舊的誰吃,咱們偉大的國軍。這也難免國軍常說伙食不好。香蕉過剩,國軍每餐都吃香蕉;消耗米糧的時候,國軍每餐都吃放幾年的米(是不是實況,或許有國軍的朋友可以說說看)。
扯遠了。所以,為了確保國家有足夠的食物可以跟另外一個國家打仗,而不會因為餓死就被其他國家打敗佔領,在討論貿易合作和關稅減讓的時候,農業問題一向是彼此最不願意商讓的部分。
極端的自由化/全球化主張者會認為,就算是食糧也應該要零關稅,不應該有任何限制。相對溫和的保護主義者則認為,國家可以因為保護自身主權,而對部分戰略物資採取暫緩降稅的措施。而極端的保護主義者,也就是重商主義者,則會認為只要是國家要發展的產業或重點企業,例如汽車工業、軍工業零組件,就應該用高關稅來保護國內企業。
大概是個光譜的概念,實際上談FTA或CPTPP這樣的區域貿易協定RTA都是界在中間,取得最大共識。
為什麼要開放外國食品?
重點是,我們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不開放外國食品。當台灣主張要加入一個高標準自由化的區域貿易協定時,我們卻說「我只願意遵守一部分」,那麼誰要讓我們加入呢?
美國豬肉禁止輸入台灣、日本福島5縣食品禁止輸入台灣,對於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來說,就是攸關他們農民的權益。當台灣人跳腳說「中國怎麼可以禁止台灣的釋迦和鳳梨賣到中國去」。美國和日本民眾的感受,就和台灣人的感受一樣。
國際間對於養殖肉品的藥劑殘存量有科學標準,實在說,台灣的標準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台灣有自己的權力可以決定。確實,賣進台灣之後,很難說哪些廠商會不依循規範,買了那些我們不想吃的豬肉做成加工品給我們。但貿易自由化就是彼此妥協,如果在科學實證範圍內,而且又能換得我們長期想要的賺頭。這筆生意還是能談。
同樣的問題,放在龜毛的日本人身上,一樣如此。
日本和台灣習性不同,日本人總是會把最好的東西先在國內享受,等到享受有剩,才會考慮把剩餘的東西賣到國外。同樣的道理,最害怕日本福島5縣食物的是日本本地人。日本的習性是,只有當自己本地人也吃的時候,才會有可能考慮把多出來的剩餘產品賣到國外。畢竟,日本就農產來說,不是個豐饒的國家。
貿易談判講求的是互相妥協,當然,台灣有完全不可以退讓的部分,但那部分是否非得是美國豬肉、日本福島食品,我們能不能相信科學證據和嚴格的科學檢驗標準,其實是需要民眾的智慧來判斷。
台灣要什麼?貨出得去,人進得來,吃得飽,穿得暖,台灣發大財!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