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給父親的一封信
與其說這是一本作者卡夫卡對父親的血淚控訴,不如說是卡夫卡內心那隻名為「恐懼」的怪獸對父親所發出的怒吼。
卡夫卡在書中對自己的形容是一串串負面的評價,何以一個法學博士會對自己如此失望與不滿?從這本書中能輕易地得到解答,原因是卡夫卡有個極度暴躁又充滿威權的父親,動不動就以鄙視、嘲諷、辱罵對待周遭的所有人,幾乎不曾給予孩子有過任何笑顏與言語上的肯定,取而代之的是綿延不絕的敵視,幾乎可以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也因為長期處在這種龐大的壓力之下,在卡夫卡的內心烙下了巨大的傷痕,也造成了對婚姻的恐懼與不安。
這本書的內容原本是一封給父親的長信,卡夫卡請母親代為轉交卻被退了回來,我原本不太能理解卡夫卡的母親為何不願意轉交信件,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了母親始終站在父親的那一邊,即便會私下給予孩子們支持與安慰,但以旁人的角度而言,卡夫卡的母親儼然認為丈夫的存在是遠大於孩子的,她夾在丈夫與孩子之間,她在意丈夫的情緒多過於孩子,盲目地接受丈夫對孩子的判斷與指責,姑且不論卡夫卡的母親如此做的原因為何,但我認為母親的態度已經說明了對孩子而言無疑是一場難以翻轉的悲劇。
即便卡夫卡列舉了多少父親態度惡劣的例子,或是無數個令自己憤怒悲傷並自我詆毀的念頭,從這些看似控訴的字字句句中仍能感受到卡夫卡期盼父親能肯定自己並釋放一些友善,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建立自我的價值並真切感受到愛。
卡夫卡形容父親幾乎從未真正打過他,但是父親的咆哮、漲紅的臉、急匆匆解下的褲子吊帶都更使卡夫卡感到恐懼,父親幾乎是用盡全力地向孩子展現自己的權威,但是否也代表了父親其實是自卑的,他害怕所有人有一天將會凌駕於他之上,所以總是先聲奪人以此宣示自己的強大。
我們普遍認為父母的言語羞辱是很傷人的,但卡夫卡在書中也點出了父親不以為然的表情,總讓他感受到自己很快地將從高處墜下,這種負面的預期感受比直白說出否定的話更延長恐懼的心理,也逐漸累積了卡夫卡認定自己確實是一無是處。
卡夫卡在信中寫道:「我的寫作都與你有關,我在作品裡申訴的,是那些我無法在你胸懷裡申訴的話。」
長達103頁的手稿,表面上看似是發洩對父親的憤恨與不滿,其實真正的用意是向父親討愛,但很可惜的是卡夫卡40歲便早逝,永遠都無法真正與父親和解,讀來令人感慨萬千且沉痛不已。
從卡夫卡的人生經歷中可以更加確認的是父母養育孩子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往後的人格養成,卡夫卡始終無法肯定自我價值,也害怕自己踏入婚姻後會複製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也因為從小嚴重缺乏愛,自然也不信任自己能付出愛給孩子,而他也把恐婚的原因歸咎於父親,就如同父親始終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錯的永遠是別人一樣,或許在卡夫卡身處的上個世紀尚未真正理解療癒自己的方法,但我們能透過卡夫卡的故事得到警示,並認知到要改變父母的態度與言行實屬困難,不如我們試著去學習當自己的父母並好好安撫受傷的內在小孩。
願我們有能力當一個善待他人的給予者,也願我們擁有修復傷痕的自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