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媽分享: 我的十個輕鬆育兒(#生活)信念---上
人的信念,好容易影響生活的各方面,不論是社交、工作、育兒,都與我們的信念息息相關。自從2015年開始,學習了NLP,認識到「限制性信念」這東西,我一直很留意自己排除一些無效的限制性信念,建立積極有用的信念。特別在去年,2020年,疫情來到,更讓我突然意識到,生命苦短,若不好好發揮自己,浪費一生,可能只剩下遺憾。所以,在去年,我的整個人生變得大不同,在人生各個方向都積極了很多。我開始思索,在人生中,各領域中,建立什麼信念會令我覺得更美好,生活更輕鬆呢? 以下我想跟大家分享在育兒方面,10個我覺得對於我很有幫助的信念。因為太長,就分開上下集說好了。
第一條信念:沒有金科玉律,管用就好。
在育兒的世界,實在是太多的方法、理論、甚至宗派,可是,金科玉律也好,你家孩子未必領受。剛生子第一年,我小心學習,努力跟從著那些指引做法。可是呢,現在回頭看,其實真的不必。因為每個嬰孩的個性、喜好、風格都實在太不相同。媽媽們爸爸們只要努力地學習好嬰孩各成長的大概作為教導的指引,其實就好了,參考做法,靈活變通,不必死從。
就像我家,在哥哥的時候,我聽說一定在睡在嬰兒床上,可是,到了七個月大,哥哥肯定就是不能自己睡在嬰兒床上。我把他放到跟我們一起睡,他睡得很安隱。現在長大後,又不見得不自立,所以,其實當時真的不必勉強他一定要自個兒睡。如果大人又接受到,其實大家舒服就好了。又例如又有長輩們說,嬰兒哭不可整天抱著,他會依賴,要訓練什麼獨立。但是,實際上是,放任他哭的方法不行呀! 那就是那怕我抱到快要手斷了,我都會抱著哭鬧中的嬰兒。結果,兩歲後的哥哥乖得不得了,對事對人都有同理心,是個溫暖的小哥哥。我覺得,就是我從小都回應他的需要,抱著哄別哭的累積,嬰兒的安全感建立了,才是一切的重點。至於因為常抱著常哭鬧的嬰兒,導致家事做得不太好,其實家事相比兒子不太重要是吧?而且,重點是,回應了他的需要,建立了安全感,他之後都很配合你啊! 又例如,如果你在哭,你老公一直不理你,或是你老婆不理你,說你哭著哭著會停,你接受不? 如果不接受,那請抱前哭著的小嬰兒吧! 他可能真的很需要抱一下嘛。
又例如,關於戒夜奶。每個寶寶的性情就是不同呀! 有的一個月就可以睡過夜,有的就是不行呀! 哥哥一直到了十個月,每晚的十二點和三點都是要喝夜奶,那也沒有辦法呀! 我試過被逼一定要用幫他戒夜奶,什麼餵水,抱著不餵等等,我試了一下,覺得實在不忍心呀! 那就不要做呀。結果他到了一歲才戒夜奶,那媽媽又只好認命每天只睡四小時呀! 那時間覺得自己真痛苦,可是寶寶一切正常又健康,就只是辛苦了媽媽而已,那也行呀。爸爸幫一下忙,日子又很快過了。所以,總結一句,媽媽用心地照顧嬰孩,學習育兒知識,但也不要忘了媽媽直覺和愛,一定能感受出最佳照顧方法,不必抱著別人的建議,當成金科玉律,參考參考就行,管用就用就行了。
第二條是:「你是孩子的媽媽,不代表他什麼事都要嚷媽媽」
媽媽們都愛教導孩子,指揮孩子(和老公),在家發號施令,規定做法。可是,這樣只有兩個後果,一就是培養不到孩子獨立思考;二是辛苦媽媽又徒勞無功。前者壞事,後者辛苦,所以我還是想辦法讓自己輕鬆一點為好。因為我是太累了,我知道我的情緒又會影響到家里的快樂。而我這一年運用的方法是:第一「斷捨離」後教孩子收納。家里東西奇多,孩子想找東西找不到,自己然要媽媽幫忙。玩具太多,收捨不了,自然又要媽媽幫忙。所以,真的──「丟吧! 找到更美好的生活」。我受教於「收納幸福廖哥」的教導,我聽了她很多說書,學著跟著做,孩子空間大了,玩具少了,可是,大家生活的品質和快樂大提高。至少,他可以自己收捨玩具,自己找到想到的東西,自己拿到想要的書。自己提書包,自己放文具。天哪! 我看著這些自己做的事,我簡直覺得我兒子是男神呢~
第二是「提問代替指令」。就像今天回來。今天是星期六,可是我早上七點出門,到了晚上六點才回家。哥哥很是想念媽媽,我一回來就跟我說:「媽媽我有D唔開心呀!」(就是媽媽我有些不開心。」,這時候,我一定是問:「是啊,你有些不開心,是發生什麼事嗎?」然後他回答我,是因為太長時間沒有看到我。(明明我中午其實跟他一起吃午飯,再回去工作,當然聽到我的心是甜的,就像剛戀愛的快樂。哈哈) 然後我就接著問:「是啊! 長時間見不到媽媽是不太開心的,那可以怎麼辦呢?」哥哥就回答我說:「你快些洗好澡,然後出來抱一下我。」呵呵,我當然非常樂意的去做了。用提問的方式,不但鼓勵了他去想辦法,事實上,每天他遇到不快樂的時候,解決方法都是不同的。同時,也讓我更加準確地回應他的需要。跟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家長在旁適時指引教導,是很好的訓練機會,千萬不要立即交出解決方法,而讓小孩錯失了這個成長過程,不然,他整天到晚遇事找媽媽,我可不想有一個「媽寶」。
第三:這次做不好並不打緊,下次學好做好才重要(成長思維)
其實這句是我經常對自己說的。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但未必每一件事都能成功,也未必得到認同。這時候,與其在結果不滿時自責,我反而更多鼓勵自己下次做好更重要。靠著這個信念,我度過了很多工作時的低朝。那怕現在都是,人真的很有限,每天都在學習,又不代表每次學到的認知到的一定是最好的,所以自我修正、反思很重要。而在懂得改進、反思之前,成長思維卻很重要。在教孩子方法,我實在很多不好不足的地方,其實發現時是會不開心的,但是,惟一能引領出來的,就是在接納之後也要有成長思維,也就是,下一次,我一定會想辦法做得更好。
我發現,我們當父母,擁有這樣的信念,在日常中,我跟爸爸如果遇到不太好的時間,我們都會說「讓我想想辦法,下一次做得更好」。在潛移默化之際,孩子是會學到的。就像有一天,哥哥的功課發回來,發現做功課時,少貼了一張相應的貼紙,自然被老師指出,爸爸承認是自己跟功課時看少了。而哥哥也有些不開心做得不好,被老師指出。神奇地,哥哥居然說出「下次要貼齊英文貼紙就可以了。」我乘機追問:「那如何才確定有貼齊貼紙?」哥哥想到辦法,就是對一對家中的課本。這樣的態度,十分令我欣喜,也提醒了我,就算工作很多不順,家中小寶要我下次想辦法做好呢~~~
封面圖片:攝影師:Yan Krukov,連結:Pexels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