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逃避自由 (7) —資本主義與自由
資本主義發展固然使人 (尤其是中產階級以上) 擺脫傳統的束縛
但是個人主義與孤獨感的增加也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中古時代 人是資本的主宰
以經濟為工具 來達到提高宗教生活的目的
(這是弗洛姆年代的西方視角 東方則可能是家族的繁盛)
而到了現代 資本才是人的主宰
為了賺錢而賺錢
人成為了資本的工具
勞工為了資本家而工作
而資本家也不過是資本主義的螺絲釘
資本與勞力都捲進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漩渦
愛的本質是看到被愛的人能夠自由 快樂 發展與實現
但是資本主義下的自我 卻往往是被社會所固定 而不得不依樣扮演的自我
這樣的自我並不是人真實的需求與想望
而是資本主義社會要求下的 "理性人" 、"生產人"、”工具人”
商人與顧客 雇主與員工 都如同使用一部機器一般
正如同康德的名言
"人決不能被任何人,甚至不能被上帝,
只當作工具,而不同時作為目的本身" — 康德
人與人的關係日漸淡薄
甚至人類與自身的關係也失去了
人類不是在賣自己所產出之物
而是在出賣他自己
失去原始關係 與 傳統穩固的經濟地位
人就會失去安全感 被匱乏所控制
匱乏的人 既無法做理性與長遠的思考
另一方面則是所有身心注意力都會放在如何解決匱乏上
追求財富 以及權位與聲望
後者是與他人競爭的關鍵 也是穩固財富的方法與象徵
這完全體現在現代人 教育以及職場上
更有甚者 無法從外在的財富中找到安全感
則在家庭中以權威控制另一半或是子女 藉此尋找虛假的安全感
積極的自由 是在獲取人性尊嚴與個人發展的力量
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 使人追求尊嚴與力量的自由觀念快速消失
主因是獨佔的資本主義 壓制了個人能力的發揮與智慧的施展
權力只由少數集團所掌控
即使是小資本的商人 也受到大資本的威脅而充滿了不安全感
想像一個便利商店或是加油站的老闆
他的心理狀況 創新與出自內心的勞動
獨自經營或是受雇他人其實本質上並無不同
都是大機器中的小零件一般
但是一般人不會時刻感受到這種孤寂感跟無力感
我們所有精力都用來獲取我們所要的
而多數人從未停下來想想
我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是不是我們真的想要的
在學校 我們要好分數
在社會 我們要事業成功 我們要賺大錢
當我們達到這些目標 那我們要做什麼?
更多人或許是在追求這些虛幻的目標時就度過一生
我們追求的東西 是我們以為我們應該追求的東西
甚至是其他人覺得應該追求的東西
事實上一個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需要思考的 甚至讓人害怕的
但是把別人的目標當成自己的
則必然帶來空虛與錯誤
這與權威與自由的問題 也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服從權威的找不到自己的目標
唯有找到自己的目標的人 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弗洛姆寫到
一般人工作之餘 盡量參加社團活動
與外界建立各種社會關係
不斷接觸
盡情享樂
到處遊歷
而孤寂感暫時不會產生
然而 在內心深處
仍充滿了空虛、恐懼與孤寂
只有夜深人靜 午夜夢迴
或是生病年老 重大挫折變故時
特別會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