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拜倫思維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對草食、躺平與極簡主義的思考

拜倫思維筆記
·
·
如果有堂通識課,有個同學總是翹課,那可能是那個同學有狀況;如果這堂通識課,總是有很多同學在翹課,那可能是課堂本身有狀況;如果這通識課教授開的其他課,也有很多同學翹課,那可能教授就是狀況。

嗨,我是拜倫。

前一段時間聽到幾個前輩在講「躺平」,觀感很負面,用詞頗激烈;我想想覺得不太對,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你們憑什麼不買帳?」

相信各位有聽過「草食男」這個詞(跟「家裡蹲」和「繭居族」不一樣喔),根據維基百科解釋,草食男是日本社會中一個男性族群,特色是內向、節儉、沒有野心、沒有人生目標;樂於過著安逸平淡的生活、沒有追求物質與名利的欲望、對追求異性談戀愛、負距離接觸沒有興趣。

而在我認識的女性朋友中也有人有這種傾向,我就把他擴張成草食族吧,不單指男性,當成「類型」好點。

除了發源日本的「草食」,還有韓國的五拋,近期還有中國的躺平,這些標籤後面代表的人們,被主流社會價值所輕視,甚至有不少有力人士、前輩將這些人歸類為社會問題;但我覺得這些標籤代表的心態,其實是世代面臨生存問題,人們為自己找到的解方之一。

我認為「現象」會產生,必定是對應當時社會的「環境現況」,所謂「存在即合理」;環境是動態的,未來一定還會看到各種不同的「族群」、「現象」被主流所排斥。

如今幾個鄰居國家住得近、發展過程也相近,主要勞動力的新進人員們也不約而同地「相繼」對未來不抱希望、發展出讓自己不致崩潰的生活態度,標籤看似來自各國、互不相干,概念卻互有相似。

所以當前輩們在攻擊這些標籤代表的年輕人是社會毒瘤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是認為「只要是有選修這堂課就應該上課,不管這堂課或教授的觀念與品質」,東西不適合你也應該吃下去,檢討消費者,不檢討生產者。

如果有堂通識課,有個同學總是翹課,那可能是那個同學有狀況;
如果這堂通識課,總是有很多同學在翹課,那可能是課堂本身有狀況;
如果這通識課教授開的其他課,也有很多同學翹課,那可能教授就是狀況。

「存在即合理。」

時代變遷,世代有世代的問題和困難,同時也有屬於世代的觀念、哲學跟輝煌;我認為世代之間看不慣的原因是因為「跟我不一樣」

所以每個世代都會有前代看不慣的價值觀和行為,前代的干預和定見也會讓新代產生牴觸。

新的世代能看到舊世代的問題,上個世代的人生哲學產生後遺症的時候,正好是下個世代的成長時間:「我長大就是看著你發病,我可不想跟你經歷一樣的痛苦。」

毛病被看在眼裡,發現毛病就反應了新的困惑,要解決困惑就需要解釋,可是沒人能清晰的解釋現在實際上發生什麼、未來要何去何從,頂多是嘗試理解過去的來龍去脈,那麼為了解決迷茫,就必須用自己目前的認知來解釋、應對環境,逐漸的成為各種次文化跟非主流、現象與「標籤」。

這其中有很多東西需要被去除(像我就非常看不起繭居跟啃老的寄生行為,也不喜歡狼性造成的攻擊性),不可忽視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寶物在裡面(比方說考量過後放棄買車買房生孩子,判斷後做出選擇,不造成別人負擔的情況簡單過日子。)

思考絕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各種東西的混雜。

而草食、躺平等文化,或是目前被廣為接受的極簡主義,就是對(過往)主流價值的質問和反思、是對時代價值追求的質疑和判斷。

在我們這些「努力、堅毅、負責、理性、優秀、睿智又成熟的成年人」恨鐵不成鋼的指責之外,最好跟對待孩子一樣,不理解就要去關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而不是先揮藤條開嘴砲。

新觀念產生,有沒有可能是個更適用環境及未來的價值觀?
有沒有可能是原主流觀念有漏洞而開始跟不上?

有人把「自己想要的」跟「別人希望自己做到的」兩者的內涵進行再思考,得出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結論,到底有什麼好奇怪的?

前人輝煌時後人正學習著,後人成長時看到了前人的現狀與掙扎,很多人看到辛苦一輩子,剩下的有形無形東西也不多,自然會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因為跟著前面的人走,會到達類似的終點,但機會環境正在改變,老路也不一定能走得一樣遠

「減少慾望與追求」的生活哲學

我想本質上都是呼籲減少慾望的「各路門派」中,具有正面形象的代表是極簡主義。極簡的部分內涵是:「生活真正需要的東西不多,留下實際會用的東西,其他要主動捨棄。」

生活真正重要的東西不多,要主動捨棄無關緊要的人、事、物。

借此「生活完整」的門檻就降低了,從而多出來的時間精力可以用在生活體驗、用在跟重要的人相處、用在你的興趣研究裡。

在極簡主義裡,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不為外物所役。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注意力因為少了那些繁雜的、多餘的東西干擾,會拉回到「自己」以及「自己與生活的關係」上,有點像我們已經沒有藉口遁逃到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必須好好面對自己,有點修道的感覺(也有強逼自己面對重要問題的感覺XD)。

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種苦行,而以我目前粗淺的感受來說,讓生活簡單輕鬆的感覺很舒服,雖然目前沒辦法做到乾乾淨淨,但也的確覺得輕鬆,不太需要管理過多的傢俬、物品,也不追求看似生存必須人際關係(曾經我也是天天有局就去的人),目前多的時間就拿來閱讀、寫文章給大家看(也給我自己看)。

拜倫倒是想有自己的小房子,雖然很慢,但也在努力存錢中。

所以有要全部拋棄嗎?沒有,你只是需要搞清楚你想要什麼,然後主動捨棄不重要的東西,並且不要停止思考這個問題。

制高點沒有比較高尚,別把自己關起來

而且是「自以為」的制高點。

我想每個人生來設計不一樣,但對不理解的觀念本能產生排斥倒是如出一轍。

而且,一個對於陌生觀念總是排斥到底的人,他的經驗就是封閉的,不太能期待他會因為年齡及資歷的增長而增加深度。

所以保持經驗的開放性、對新觀念不排斥去理解它,理解了而且不喜歡才來攻擊它,這樣的攻擊才有價值:刺激準備提出意見的人「使用腦器官吸收資訊、思考並且輸出論點」的價值。

道理越辯越明,切記不要跳針、答非所問、左右言他、避重就輕,這樣很政客;如果你想要真實的弄清楚自己是誰、在想什麼,至少在獨自考時要誠實、直接、開放且理性。

能夠做到對外交流時跟獨處時一樣誠實、直接、開放且理性就更好了。


✩你/妳有在這篇文章得到什麼啟發嗎?
✩努力在下班後實踐耕讀、心得分享與鼓勵行動,拜倫期待你/妳的回應、建議與支持:)
✩如果拜倫的文章有幫助,請不吝給予拍手鼓勵,讓拜倫看到漣漪,更有動力堅持做下去
✩轉發請註明來自《拜倫思考筆記》
聯絡拜倫
✩用讀的《拜倫思維筆記》在《Matters》《Medium 》《Vocus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