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鱷魚把拔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粒史學加000571《史記》卷四十〈楚世家〉22:紙上談兵──狩獵版!?

鱷魚把拔
·
·
紙上談兵──狩獵版!?
──────────原文──────────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鴈之上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對曰:「小臣之好射鶀鴈,羅鸗,小矢之發也,何足爲大王道也。且稱楚之大,因大王之賢,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戰國。故秦、魏、燕、趙者,鶀鴈也;齊、魯、韓、衞者,靑首也;騶、費、郯、邳者,羅鸗也。外其餘則不足射者。見鳥六雙,以王何取?王何不以聖人爲弓,以勇士爲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其樂非特朝昔之樂也,其獲非特鳧鴈之實也。王朝張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徑屬之於韓,則中國之路絶而上蔡之郡壞矣。還射圉之東,解魏左肘而外撃定陶,則魏之東外棄而大宋、方與二郡者舉矣。且魏斷二臂,顛越矣;膺撃郯國,大梁可得而有也。王綪繳蘭臺,飲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發之樂也。若王之於弋誠好而不厭,則出寶弓,碆新繳,射噣鳥於東海,還蓋長城以爲防,朝射東莒,夕發浿丘,夜加卽墨,顧據午道,則長城之東收而太山之北舉矣。西結境於趙而北達於燕,三國布鶴,則從不待約而可成也。北遊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於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今秦破韓以爲長憂,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無功,撃趙而顧病,則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漢中、析、酈可得而復有也。王出寶弓,碆新繳,渉鄳塞,而待秦之倦也,山東、河内可得而一也。勞民休衆,南面稱王矣。故曰秦爲大鳥,負海内而處,東面而立,左臂據趙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撃韓魏,垂頭中國,處旣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鶴,方三千里,則秦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欲以激怒襄王,故對以此言。襄王因召與語,遂言曰:「夫先王爲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有怨,尚有報萬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爲大王弗取也。」於是頃襄王遣使於諸侯,復爲從,欲以伐秦。秦聞之,發兵來伐楚。

──────────翻譯──────────

楚頃襄王在位第十八年,楚國有一位喜好用弱弓細繩射中北歸大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後,召他來詢問。

他回答說:

「我的喜好是射小雁,捕捉小鳥,這是小箭的作用,怎麼值得向大王說呢?況且利用楚國強大的力量,憑藉大王的賢明,所射取的絕非僅僅是這些小雁、小鳥而已。從前三王射取道德,五霸射取各國的歸附。所以秦國、魏國、燕國、趙國像是小雁;齊國、魯國、韓國、衛國像是小野鴨;騶國、費國、郯國、邳國像是小鳥。其餘的就不值得去射了。看見這六雙鳥兒,您怎麼射取呢?大王您為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作箭,把握時機,張弓射取它們呢?那麼這六雙小鳥,您就可以得到並用袋子裝載回宮了。這種快樂絕非一朝一夕的,這種收穫也不只是野鴨小雁一類的獵物。大王您早晨張弓去射取魏國『大梁』的南部,射傷它的右臂,直接牽動韓國,那麼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就要斷絕了,『上蔡』的各郡縣就不攻自破了。再返轉過來射擊『圉城』的東部,割斷魏國的左肘,接著往外射擊『定陶』,那麼魏國的東部救會被迫放棄,而『大宋』、『方與』這兩郡就能奪取了。況且魏國被砍斷左膀右臂,就將殞落了;然後正面攻擊郯國,『大梁』就可以獲得並占有它。大王您在『蘭臺』收起弓箭,在『西河』讓馬喝水【比喻將領土擴大到這裡】,平定了魏國的『大梁』,這是第一次射箭的歡樂。

如果大王您對於射獵確實喜好而不厭倦,那麼再拿出寶弓,換上石製箭頭和新繩,去東海射擊有鈎喙的大鳥,要環繞覆蓋,以長城作為防線,早晨射取『東莒』,晚上射取『浿丘』,夜裡奪取『即墨』,反過來占據『午道』,那麼長城的東部地區就收納下來了,而『太山』的北邊也就獲得了。西邊與趙國接境,北邊與燕國連界,這樣,楚、趙、燕三國就像一樣展翅奮飛,那麼合縱之勢不用等到盟約就可以成功了。您往北觀看燕國的『遼東』,向南登山遙望越國的『會稽』,這就是再次射箭的樂趣。

至於『泗水』之上的十二諸侯,左手一繞,右手一攬,就可以在一個早晨全部占有它們。如今秦國攻破韓國卻成了長久的憂慮,因為秦國奪取韓國許多城邑都不敢據守;秦國討伐魏國沒有取勝,進擊趙國反而受害,那麼秦國、魏國的勇氣和兵力都消耗殆盡了,楚國的故地『漢中』、『析邑』、『酈邑』都可以獲得又歸自己所有了。大王您再拿出寶弓,換上新的箭繩,涉獵『鄳』塞,等待秦國疲倦,『山東』、『河內』地區就可以獲得並與楚國領土連成一片。如此一來,就能慰勞百姓,休養士兵,大王您就可以南面稱王了。所以說,秦國是隻大鳥,背靠大陸而居處,面向東方站立,左臂控據趙國的西南部地區,右臂挨著楚國的『鄢郢』,前面對著韓國、魏國,低頭虎視中原地區,它的位置優勢,地勢又有利,展翅翱翔,一飛就是方圓三千里,那麼對於秦國,楚國不可能單獨牽繫而一夜射取了。」


這位小臣是想藉此激怒楚頃襄王,因此用這些話回答楚王。

楚頃襄王因此召見他,與他詳談,於是他就接著說:


「我們的先王被秦國欺騙,客死在國外,怨恨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如今一個普通人有怨恨,還有用一個國家作為報復對象的,像『白公』、『伍子胥』就是這樣。現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穿鎧甲的士兵有百萬人之多,還足以騰躍馳騁於中原戰場,可是卻選擇坐守受困,我私下認為這是不可取的。」

於是,楚頃襄王派使者出使各諸侯國,又重新約定合縱,準備討伐秦國。秦國聽說這個消息後,也派軍前來討伐楚國。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內容裡,楚懷王遭囚禁後死在秦國,他的兒子楚頃襄王卻礙於秦國的強大國力,只好繼續跟秦國友好,甚至兩國還是結成婚姻之盟,我想這應該讓楚國大臣與百姓都很難接受吧!

在這一段內容裡,出現了一位神秘的不知名人物,一個喜好用弱弓細繩射中北歸大雁的人,他用打獵的道理來向楚王解釋:如果將這片大地比喻成獵場的話,楚國該如何去布局,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將中原各國納入版圖之中,最終甚至還可以「獵捕」秦國呢!這位擅長狩獵的神祕人物,他的這番說法彷如「紙上談兵」一樣,楚國真的有辦法透過這種簡單的方式,輕鬆地征服各國,甚至倒過來擊敗秦國嗎?我反覆讀了幾遍,總覺得可信度不高,但這對忍氣吞聲地接受秦國婚姻之盟的楚頃襄王來說,這套說詞卻讓他很心動。

為何楚頃襄王會很心動?我想除了楚頃襄王想擺脫秦國的控制、幫父親復仇之外,這套「狩獵」理論應該也是讓楚頃襄王認同的原因之一吧!?不然楚頃襄王怎麼會特別召來這位擅長狩獵的人呢?

關於這位神秘的狩獵者,我想應該是楚國大臣刻意安排的吧?!特別是這位狩獵者還特別指出:先王死在秦國,楚頃襄王竟然沒有復仇的打算,實在是很不可取。更讓人感受到這位神祕狩獵者之所以出現,有他的政治目的,也就是勸楚頃襄王背棄與秦國的盟約,進而為楚懷王復仇。

最終,楚頃襄王還真的聽信了這位狩獵者的說法,再度背棄盟約,打算出兵攻打秦國。

看來,這前後兩任楚王都一樣地三心二意,一會兒被迫與秦國為盟,一會兒聽信建議背棄盟約。

然而,事情真的像這位狩獵者說的那樣簡單嗎?面對戰力強大的秦國軍隊,以及秦國的超級戰將「白起」,楚國如此輕信一位「紙上談兵」的狩獵者,真的又辦法抗衡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大段對話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