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New Cinema: An Invention of France? | 台灣新電影:法國的發明?[1]
我看電影,我不懂電影,今天倪娃法老師講的我是沒看過也不懂的電影。開場,倪老師自我介紹後,就放了今天要講的三個我完全沒概念的主題,意思大概是這個樣子:
La politique des auteurs (作者論)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around Taiwan New Cinema
How France influenced Taiwan。
老師是法國人,但是今天用中文講,還在習慣老師口音的這個當下,投影幕畫面出現了三張圖。分別是Cinémonde (周報)、一個不知道什麼報紙、Cahiers du Cinéma (電影雜誌)。這時候突然提到了1951年威尼斯影展,這一部電影我就看過了,懂電影的應該都知道,黑澤明的《羅生門》,我應該是在高中的國文課看過的,呀~這部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讓我聯想到有部漫畫《勿說是推理》裡面說的,真相不只有一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相,但是事實只會有一個。
回到演講,一連串的歷史解釋後,我也從聯想中回神,緊接著出現的是一群人的相片,黑白相片。他們號稱或被稱為 The Young Turks 的樣子,Éric Rohmer、Jacques Rivette、François Truffaut、Jean-Luc Godard、Claude Chabrol,他們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很喜歡批評前輩,可以說是當初法國新浪潮的真諦嗎?XD。這時候手機螢幕亮起,坐在我左手邊的同學傳了一則Line過來:「我想睡了......」差不多,我左右張望,大家也都差不多。老師突然提問,1926 到 1930 那附近電影發生了什麼事?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之後,終於有同學說出「有聲電影」,那是默片轉為有聲片的年代。老師似乎很認真的講了一切我聽不懂的脈絡,我只大概知道,現在的主流法國電影可說是從 Henri Langlois 一脈相承,好像跟他當初蒐集正在被淘汰的默片有關。接著是 1954 的 Cahiers du Cinéma No.31,老師給的重點是,François Truffaut 所說,A certain tendency of French Cinema,有以下幾點:
The French Quality
The domination of the scriptwrite
The domoination of literacy adaptions and the fidelity to the text
The lack of formalist style and an over importance of the content。
歐對了!雖然老師用法國口音的中文演講,但是投影片是英文+法文的,再加上題目是法國如何影響台灣新電影,所以就跟這篇文章一樣混亂,因為我聽得也很混亂。再次回到演講,這次這個quotation就很好懂了,一樣是 François Truffaut 說的 Who is an author who is not ?
"Puisqu' Abel Gance est un génie, La Tour de Nesle est un film génial. Abel Gance ne possède pas de génie, il est possédé par le génie. Si vous ne comprenez pas pourquoi Gance est génial, c'est que nous n'avons pas, vous et moi. la même conception du cinéma, la mienne étant, bien entendu, la bonne."
很貼心的老師傅上了英文翻譯:
"Since Abel Gance is a genius, La Tour de Nesle is a brilliant film. Abel Gance does not possess genius, he is possessed by genius. If you don't understand why Gance is a genius, it's because you and I don't have the same conception of cinema, mine being, of course, the right one"
蛤?你的意思是法國電影新浪潮就是一群臭屁的混蛋帶起來的風潮嗎?是說其他東西好像也是這樣就是了。
The biginning of Taiwan New Cinema 是下一張投影片,從《真善美電影畫報》講到《劇場》《影響》雜誌,前者先翻譯了西方電影、新浪潮等文章,後者......我忘了,《我的啟蒙年代:李道明談《劇場》及《影響》雜誌》中解釋得很清楚。然後又是一堆人名及電影,比如由黃春明的小說改編,萬仁執導的《蘋果的滋味》,楊士琪揭漏電影遭政治審查,Beth Tsai 所作的《Taiwan New Cinema at Film Festivals》,以及焦雄屏,焦雄屏老師重要雖重要,但似乎因為是外省人的關係,並沒有將台語片對台灣電影的影響納入太多的考量,也剛好倪老師研究台語片,所以......。人名和電影的轟炸還沒結束,緊接著的是1970年由胡金銓執導的《俠女》,胡金銓這個名字我是在相聲瓦舍某個和眷村有關的段子裡聽到的,「各眷戶注意!各眷戶注意!...... 胡金銓聯合主演~」以及 Pierre Rissient 對台灣電影的支持。持續的頭昏眼花下,我還是努力的把重要的人物及作品記了下來以免睡著。1984 年的 Cahiers du Cinéma No.266 中提到的 Our reporter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那是個 Made in Taiwan 代表著廉價劣質的年代。但從那之後,法國人要再看到有關台灣電影的評論似乎得等到 1990 年代了。
1979 年開始的 Festival des 3 Continents 羅列了非洲、亞洲、南美洲的電影,也在 1984 開始,讓侯孝賢在世界上被人看見,那時的作品包含 1983《風櫃來的人》、1984《冬冬的假期》、1986 《戀戀風塵》,其中 1989 維尼斯影展獲獎的《悲情城市》也非常有名。但令人在意的是,又或者另倪老師在意的是,台灣新電影在歐洲留下的名字不外乎就侯孝賢、楊德昌、胡金銓等人,又台語片對國片所造成的影響長期被忽視,經過多年向法國的推薦,老師這演講的結論是:(Is there) Any Chances of Change? 而且要打入法國影展的圈圈,新人導演似乎都要透過相關的工作坊洗個經歷,甚至挑選新浪潮相關的編劇、演員之類的,讓自己可以被創造新浪潮那群還活著的老人家注意到。
曾幾何時法國新浪潮也可能已經是舊的浪潮,它的出現在於結束好萊塢那種制式化的電影,但當這股浪潮在影展成為主流,當初他們反對主流的這個精神,又會被誰發揚光大呢?反正我是準備去看 5/1 準備在台灣重映的《貓的報恩》啦!
[1] 2024/04/25 逢甲大學 倪娃法老師演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