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Wu Ming
·
(edited)
·
IPFS
·
台灣作家舒國治很少為人寫序,不止少為人,甚至也少為自己寫序,他說自己閲過洪愛珠寫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首幾十頁後,欲罷不能,不但為此書寫序,更打算待書出版後,買一,二十本來送人。

我翻開購物路線那章節,此篇就是獲得「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一起首,交待了作者媽媽的病中日光。有日媽媽想吃炸春卷,作者怕外賣的炸春卷,那捲皮被蒸氣捂軟後,不好吃,也過了氣,於是就買新鮮潤餅皮,裹炒春蔬,端給她媽。在往城𥚃買潤餅皮,作者想起,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都是從前外婆,媽媽和作者的三代時光。

外婆是在日治台灣生活過,出生富庶,在太平町延平北路長大,後來下嫁了在永樂座戲院的售票員,千金小姐出身的外婆如此就遠嫁淡水觀音山腳下。洪愛珠把外婆的憶述化為富電影感的文字。 「阿籣(外婆)結婚⋯⋯形容自己進門時,足踏漆亮高跟鞋,一腳踩進屋內,鞋跟即深陷泥地,台北小姐的農村拼搏史自此開始。」 昔日的永樂座戲院的售票員轉身變成經營外銷生意的老闆,六,七十年代,員工近百,常設宴款待來自歐陸,中東 ,東南亞的客戶。家宴都是外婆由購買,至烹調,一人負責,所以在買潤皮為媽媽作炸春卷時,那心靈故郷- 大稻埕,老城迪化街,永樂市埸,都載滿了這三代老派少女的足跡。

作者穿梭街頭窄巷,到涼茶店,想起昔日媽媽帶她去永泰食品行買蛋酥花生,媽媽則喜歡蠺豆瓜子。又想起迪化街老字號,店家識看人,見外婆長得富態貴氣,一看見外婆就從冰櫃取出天然竹笙,燕窩花膠等,當她這種菜鳥單獨到店,招呼也没有對外婆那份激動。作者憶起那些大小女生同行的三代時光,龍月堂糕餅鋪,十字軒,椪餅,花生湯,深冬取暖的杏仁茶等⋯ 地道名物的典故,店家人情味,巧手製作背後的台灣人文故事,情懷處處,文學首獎實至名歸。舒國治說, 此書是寫吃飯,寫家人,寫飲食審美,寫人生的句點逗點。寫世道家園風俗之返視,也是寫自己懷親從而修心養愛的過程。

我最愛文中此兩段 「行經大稻埕多年,在百年建築羣𥚃穿梭,老鋪𥚃吃飯,買兒時食物。將自己藏匿於飛速時代裡的皺褶縫隙,以為可以瞞過時間,但事與願違。」 末段作者巧妙地從往日一下溜回當下, 「外婆走了十年,以為會陪我許久的媽媽,刻下也正分秒轉身。恍惚間她們鬆啲手,長長的百年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 我閲到此,心一酸,眼一熱,合十。

從溫婉嫻熟的文字上,我喜歡上了作者洪愛珠,喜歡她富有詩意的回憶,細膩入微的筆觸,甜酸苦辣,五味雜陳。食物如是,人生如是。 她能寫得如斯的絲絲入扣,歸功於她那份柔情似水的能耐,是自身經歷洗禮過後的堅靭穩重。有些穩重固如泰山,有些重量深長如河流,不管聚散根就在這𥚃。

她談成長地蘆洲切仔麵,湯是靈魂,豬肉的鮮味,大骨的渾厚,豬油和油蔥的噴香。年長一點時,長輩見單身女生太自由自在,紛纷為她安排對象,外婆,媽媽反覺自家女兒最寶貝,不急,也不用急,不嫁,也不用嫁,作者有去相親幾次,幾個對象也感覺不對,免得多災多難,她慣了一個人吃麵。在剩下她一個的年頭,有位男子特來蘆州探她,她就帶他去吃切仔麵, 麵檔其實太地道,地面油湯溢濺,桌椅不能成對,食材不顯赫,不過她也沒有打算帶他到精緻一點的地方。隨便吃切仔麵就是了,說是随便但實在不隨便,因為一起能吃碗麵的對象,百千之中,沒有幾位。她說 「兒時整個家族一起吃麵,長大後,一個人去多,如今加上眼前這男子,就有兩人,兩人吃切仔麵,總比一個人好⋯」 有一段,她寫「可幸,吃麵那位成為人生伴侶」 後來,我在網上得知洪愛珠最近結婚,對象應該就是她說的身高1 米85,身型纖瘦,行路無聲的切仔麵伴侶。 在一訪問中,洪愛珠說:「我覺得最強大的女生是「自強」,不依賴情感來示弱,這也是她們對我的教養。」 我深深認同,也為她一路以來能秉承前兩代的教養而感動。有種精神叫堅持,不對的菜不吃,不合的人不嫁。

圖:老派少女和大叔男友喜愛在家吃飯,節錄於書


不知要說迷上洪愛珠多少次,但就是迷上了。書的開頭介紹自己,本名洪於珺,1983年出生,新北市五股人。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業,台灣養成。 我喜歡她那句 「台灣養成」 ,作為香港養成的我,對於她寫香港,感到很興奮,因為終於我會明白她描繪的風景。在她母去後,她來了一趟香港,因為媽媽17 歲那年,第一次出國旅行,就是香港。洪愛珠寫 「巴士疾馳,從朗朗天地,蜿蜒駛進水泥叢林,穿越窄街上巨型店招與川流人羣,扺達上環⋯⋯落地窗外,海面平坦,船隻如默片移動」 是的,這就是香港,香港真係好靚!

她去了福建茶行買鐵觀音,因為媽媽有個癖好,她不喝白水,她常以茶替水,兒時她家的茶就是來自香港的福建茶行。一番解說要回以前的那個盒型鐵觀音,茶行老闆確定那是20年前的包裝,如今是圓罐,買了一罐回酒店。 洪愛珠說 「自茶行步行回酒店,天色已暗,下起滂沱大雨,雨水降在海面,弄糊了對岸的霓紅燈樓。大雨時候,人間反而安靜。我欲泡茶,然無茶具,房間僅有兩只白瓷馬克杯,茶匙,電煮水壺。」 我喜愛此雨境之描述,沒有工具而至巧婦難為無米炊之落寞,不是不懂泡茶,是時不與我的一籌莫展。不要緊,追夢那怕高山低谷。大雨過後,抬頭總見有晴天。 「當年的許多人已走達,就我和茶留下,憑一脈可循,成人獨立後的孫女及女兒⋯⋯往後多麼思念,也要將自己收拾好,專心泡茶,然後活下去。」


洪愛珠還懂泡英國茶,大學年代,初扺英國,屋主太太讓小女兒遞來一杯熱茶,攪入砂糖和牛奶,甜潤溫暖。她很快跟屋主凱文學泡茶,一輪苦練,她掌握了技巧,「滾水沖茶,隨即加蓋,靜置燜蒸,若以馬克杯杯沖茶,取一淺碟倒扣杯緣充當蓋子燜茶。不攪拌不擾動,讓茶葉在水中舞動,茶會自己完成自己,而人最要緊要的,就不要對它多事。」 她說得好,是茶,也是哲理,好茶考耐性,水滾茶靚,然後就待茶味自己帶出一口甘和,相煎何太急。

書中篇副很多,精彩紛呈,很難一一詳述,我欲以她的一段作結。說英國茶,洪愛珠說「茶先或乳先,我以為這和司康餅上先塗果醬,或先塗濃縮奶油一樣,差異甚微,而是信仰問題,信仰是意志的高牆,衝撞無解。愛鬥的人隨他們去吧,為了自己喝一杯茶,糾結這幹嘛?」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Gertrude Stein

茶是茶是茶 ,水是水是水,乃水然而。

此篇能有幸刊登在「開根好」,連結如下:

https://www.squaregood.com.tw/news_info.php?id=606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 Author
  • More

英國的Left Behind

2025 年,世界不缺St Steven

在英求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