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血族》中吸血鬼設定的突破
女主角在第一季開始時,在斜陽下,跟七歲的兒子坐在屋外陽台上,悠閒地眺望遠方徐徐消失的太陽,她,不知道,那一天,會是她人生最後一次看到落日。她在翌日清晨感染吸血喪屍病毒,整整三季都變成一具沒有了靈魂的吸血喪屍。
不要老以為你會有下一次機會,因為你永遠也不曉得,這會是你最後一次的機會,然後,就什麼也沒了。
第一季結尾,人為也好、天意也好,很多因素結合,令本來可以堵截血族(吸血喪屍)病毒蔓延的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錯失了。
潛伏在紐約廢棄地鐵站的吸血喪屍,在地球出現日食那天空群而出,一個星期,攻陷了紐約的曼哈頓,一個月,美國淪陷了……兩個月,全世界都沒了。
這是我第一次追看美劇,二零一四年夏天,真的是每集追着看,然後等一年下一季,再追。《血族》(The Strain)【註】改編自我喜歡的導演陀螺(Guillermo del Toro)同名原著小說,打着第一部結合魔幻、吸血鬼、喪屍的恐怖小說的旗幟,連續追了四季,直到二零一七年大結局。
我是有多喜歡陀螺啊,因為他,我看了英文原著小說三大冊,作者除了他,還有一位合作的暢銷作家查克霍根(Chuck Hogan),查克應該是幫他潤色文字,點子應該是陀螺的。因為陀螺,我連他幫企鵝出版社編的經典恐怖小說集也照啃了,有好多已在其他地方看過,唯獨哥德恐怖小說家Ray Russel這本沒看過。當年我是迷到將改編自原著小說的《血族》英文漫畫譯成中文,再自己製圖弄成電子版。有關這部美劇的資料,我就像把掉在碟上的蛋撻酥皮碎,逐丁點撿來吃一樣,全都搜集。
《血族》的吸血鬼設定
陀螺和霍根合寫的《血族》是一個新派吸血鬼故事,他自己解釋很多年前已有這個故事的構思,想找電視台投資拍攝,結果沒有人理他(雖然他也算是出名的電影導演),於是他把故事寫了出來,拿去給霍根看,霍根本身是一個作家,覺得有合作的可能,於是二人合寫了第一部,書出版了,得到好評,於是有電視台反過來找他了,他一口拒絕,因為故事還未完結,他心知電視劇的製作流程,編劇和拍攝工作會影響他小說的構思和故事的發展,於是他繼續和霍根寫下去,直到第三部(大結局)出來了,他才回去找FX電視台,結果大家一拍即合,《血族》電視劇就在原著小說的基礎下誕生了。
台灣出版社早知早覺,在二零一四年電視劇推出前已出版了中譯本,大陸出版社在劇集推出後趕緊出版簡體字版,但譯本是根據台版的,當中只修改了一些用字,令大陸讀者看得明白(雖然也有不少大陸讀者吐糟譯法和用字)。
陀螺也說了,《血族》是一個新派吸血鬼故事。到底《血族》中的吸血鬼在設定上有什麼傳承和突破呢?
這個涉及熒幕上對吸血鬼的各種設定,要說這個,不得不提吸血鬼小說的鼻祖: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
吸血鬼傳說由來已久,但集大成者是斯托克,雖然女吸血鬼小說《卡美拉》(Carmilla)更早出版(我也早看過),但因為影響不及斯托克的小說,所以跳過不提了,斯托克筆下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Dracula)對後世的吸血鬼作品影響非常深遠。這本小說的英文原著我很久以前看過,家中也有收藏。
斯托克筆下的吸血鬼是個男性形象,德古拉伯爵,有不死之身,力大,吸血,吸血時催眠受害人才下手,可以把受害人變成吸血鬼。
吸血鬼怕陽光,白天時會失去部分能力,必須睡在故鄉的泥土上,在鏡子裡沒有影像,沒有影子,怕大蒜,怕十字架,有神秘的力量,可以變身成蝙蝠和狼,甚至是霧。
吸血鬼不可以橫越流動的水,除非是在潮退或潮漲時。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是把一根木插入他的心臟和斬首。
最早把斯托克的《德古拉》改編成電影的是德國導演F. W. Murnau(F·W·穆爾瑙,又譯作茂瑙),他在一九二一年拍攝然後在一九二二年放映的電影《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簡稱Nosferatu,不死殭尸——驚慄交響樂)。
但是,因為當時沒有得到正式授權,所以電影名字要改過來,裡面的吸血鬼不能叫德古拉伯爵,後來更因原著作者的遺孀告上法庭,勝訴後下令銷毀全部電影的拷貝,幸好當時有些地方已公映了,有些拷貝才得以保存下來。
《不死殭尸——驚慄交響樂》是一部默片,經常在電影文化節或小眾電影院放映,本人有幸在電影院看過,那時還有現場的鋼琴陪奏,後來再在店裡找到一個DVD版本,立馬買下來收藏至今。
茂瑙電影中的吸血鬼是這樣的:高瘦、光頭、尖牙、尖耳、尖指甲,穿衣服。
特性方面,茂瑙的吸血鬼電影和原著中對吸血鬼的設定一樣,吸血鬼在白天要睡覺;不同的是,他電影中的吸血鬼不會令受害人變成吸血鬼,只會殺掉他們,陽光會殺死吸血鬼,會令吸血鬼化成灰燼,電影中的吸血伯爵就是被陽光燒死消滅的,原著中的吸血鬼只是怕陽光,因為陽光令他能力變弱,陽光不是不能殺死吸血鬼的。
一直到一九九四年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夜訪吸血鬼),改編自一九七六年同名小說,吸血鬼旳形象才從中年紳士變成年輕俊男。
和以前的吸血鬼故事不同的是,吸血鬼不再只咬女人,而是咬男人,而且會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同伴。而且吸血鬼可以喝獸血,裡面的新吸血鬼路易就因為不肯吸人血而去喝獸血。這一點是以前吸血鬼故事中沒有的(傳說可能有)。
這本小說還增添了一些吸血鬼特性的設定:
吸血鬼不能喝死人血的說法是來自這部小說(這部電影)的,簡單來說,吸血鬼吸死人血就如同人類食物中毒。
吸血鬼有一條規定:不能殺死創造自己的吸血鬼,否則會處以極刑。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是:用陽光燒死他/她,這一點跟茂瑙的吸血鬼電影的設定是一樣的。
這部電影也出現第一位吸血鬼小朋友,就是童星克斯汀·鄧斯特演的十二歲吸血鬼女童克勞蒂亞(她後來演過《蜘蛛俠》蜘蛛俠的女友)。
吸血鬼在熒幕上的形象越走越年輕化,甚至走進了高中生的世界,轉捩點是《暮光之城》(Twilight)。題外話,不過吸血鬼變成中學生的故事,日本早已出現了,我比較深印象的是上世紀的日本漫畫《吸血姬美夕》。
《暮光之城》在吸血鬼的設定上是這樣的:
吸血鬼沒有以前吸血鬼常見的大犬齒,紅唇就有。
吸血鬼在陽光下會閃閃發光。
吸血鬼可以喝人血,也可以喝獸血,這一點其實和《夜訪吸血鬼》一樣。不過,吸人血的吸血鬼眼睛是紅色的,吸獸血的不是,是有點金色的。
有些人變吸血鬼後除了力大,速度快、有夜視能力外,還會有一點新能力,書中叫gift,每個吸血鬼都有點不同的能力,例如透視對方想法。
他們不睡覺,日夜都是醒著的,不過有一集吸血鬼家是有床的,難道是擺設來的?
吸血鬼不怕大蒜、聖水或十字架、也不怕銀、有影子,在鏡子中有影像,可以不請自來,在陽光下走動身體也不受損,作者自己也說了,她寫小說時只著重寫角色,沒有想到把筆下的吸血鬼跟傳統掛鈎的。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是把它肢解,然後燒掉。
吸血鬼都是帥男美女。
之後,另一個吸血鬼設定的突破是來自陀螺的電影,喜歡這題材的觀眾應該都看過了,就是《刀鋒2》(Blade II),裡面的吸血鬼收割者(reaper)和以前的吸血鬼很不同。
收割者吸血的方法,不是用犬齒,也不是用牙咬,而是整個嘴裂開,用大吸管去吸,真的是名副其實是吸血了。
之前吸血鬼的形象美也好,醜也好,老也好,年輕也好,也是一個人類模樣,但這裡的吸血鬼是像異形,另一種生物。
這個電影對吸血鬼設定的另一大貢獻是吸血鬼的生物結構,從沒有人像這部電影一樣解剖吸血鬼的身體的,還說得頭頭是道,這個部分那個部分有什麼功能。
另一部電影中對吸血鬼的設定有增添的是《Let the Right One In》(血色童話,瑞士原版,不是好萊塢版)。
吸血鬼要有人批准,才可以進入屋子裡的,否則會七孔流血﹗
陽光可以殺死吸血鬼。電影中被小女孩吸血後感染的女人在醫院自殺了,打開窗簾被陽光燒死。
吸血鬼可以感染受害人。
看了以上歷來對吸血鬼的設定,再看《血族》中的吸血鬼就會看到有哪些特點是傳統已有,有些是這部小說(電視劇)的設定了。
傳統的:
不能橫越流動的水;(所以,血族控制了紐約市時,唯獨有一個島是不能上去的,就是羅斯福島,主角就是匿藏在島上)
銀可以傷害他們;(所以,血族要收購全世界的銀礦)
陽光也可以傷害他們;(所以,血族要等到核爆後出現核冬天才能大量出來活動)
白天不能活動,晚上才活動;
可以感染受害人(和傳統有點不同的是,血祖感染的人會變成他血統下的一員,不只是手下那麼簡單);
速度快;
吸人血,不吸獸血(第一季中的四名受害人之一的眼鏡男可能是一個例外)。
突破的:
銀底鏡下形象模糊;(找出誰是血族的方法)
吸血鬼吸血的樣子和《刀鋒2》有點像,但又有不同;
加入了生化元素,用蟲子感染受害人;(這個感染過程有點噁心)
消滅吸血鬼的方法和傳統差不多,用銀、陽光(紫外光燈也可以),但消滅血祖的方法卻和傳統不同,這裡不劇透了。
陀螺這部小說(電視劇)是嘗試用一個貌似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吸血鬼的形成,但最終也是不離他的至愛元素:魔幻。所以,如果抱着這個角度去看,可能會有點失望,但志在看吸血鬼和喪屍的卻會看得很雀躍。
可惜,好作品到了電視台總落得悲慘收場,本劇改編越改越偏離原著,雖然陀螺已很盡力,有份參與製作,但沒錢沒支援,難敵最後幾乎爛尾的命運,大結局是完全走了樣。我也總算支持到底,看到最後一集才說聲再會。
【註】關於The Strain的中文譯名,在網絡上曾引發一番論戰。台灣譯作「活屍末日」,我個人覺得不太配合主題,是像喪屍的吸血鬼導致世界末日,這個譯名看上去像是活屍的末日;香港譯作「血變」,我也覺得不太妥當,可能是受「家變」影響,完全嗅不到喪屍味道;大陸譯作「血族」,比較切合主題,其實是取自台灣出版社的中文譯本名字,大陸有些平台譯做「嗜血菌株」,這個譯法是沒有看過原著憑空譯過來的,完全不符合劇情。
(原文發表於2014年8月,修訂於2020年9月23日)
【附】
《血族》電視劇原聲主題配樂
以下是第一季(2014)首播時血族迷製作的開場設計,後來被徵用在第二季(2015)播放時使用,並略作改動(血族迷的原作節奏更快更好看,但網絡上已找不到了),比電視台的原作更具視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