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职场| 国际组织/NGO工作经验分享 Ask Me Anything
by 一文
她乡乡友一文在印度、耶路撒冷、中欧学习过,在美国,缅甸居住过,目前在英国的NGO工作。她在论坛开了一篇 Ask Me Anything (AMA)贴,为大家介绍自己行走世界、在国际发展行业里工作的经验。以下为帖子节选。欢迎有兴趣的乡友进入她乡论坛向她提问。
教育背景国内211国际政治本科,欧陆政治学硕士,三个交换学期工作经历国际组织实习三次 (缅甸,奥地利,土耳其) + 国内境外NGO大半年 + 刚到英国NGO工作。现在做Biodiversity and Economy。
Q:我想请教一下没有经验的new grad找NGO实习有没有什么小技巧(背景哲学硕士,想找feminism/human rights 相关)?或者说简历上应该突出什么技能呢?
A:总体来说,做人文相关话题的实习对于并不需要高度对口的专业背景。
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薪水,话题,活动内容,工作环境等等。不同的组织在很多维度上都有很大不同。比如如果你需要实习薪水的话,一下子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小了很多。也看你更关注什么议题,比如女性的经济权益,健康,暴力(gender-based violence)等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和运营的活动要求也很不一样。如果是草根社区类的话可能更注重个体的互动,再大一些可能会试建立社区提供支持,再大会有发展项目,政策研究和建立基础设施等等。你如果有清晰的偏好的话很好,如果没有,多看多尝试就是了解这个行业/话题的最好路径。
选定大致范围之后,就是了解这些机构,了解业内的术语,概念,流程等等。可以和自己身边了解这个行业的人聊天(use your weak tie!)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搜opening,或者小一点的机构直接找人约聊天。
我感觉在领英上联系别人还是蛮有用的。最好找机构里的初级员工,她们一般都比较有激情,愿意和大家介绍自己的行业和机构组织(比如我 xD),而这个行业内最起码一半以上的人都蛮好的,愿意去帮助。比如我在投新的工作时联系了五个人,四个都回复了。可能不会太快,几周都有可能,但是回复之后趁热打铁,问关键问题(当然自己一定要先做好网络搜索),约见面,约线上聊天,文字/语音都可以。
之后在简历上highlight相关经历和技能,以及我个人感觉cover letter比较重要。你如果对一些话题有很强兴趣的话,一般都会有自己的情结。挖掘自己的故事,不需要太长,简明写一段话说清你的热情,列举做过的事情(志愿者)等等。do your homework,willing to learn, be confident就好!
Q:想问楼主的每份工作(非实习,正式工作)是怎么找到的啊,海投的吗?从境内找境外的此类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A:找工作的话,因为我主要是在ngo和国际组织行业,一般的招聘都很individualised,所以没有感觉到秋招,刷题库之类的说法,刚开始就是在网站上海投的。我在国内的那份境外ngo工作就是在国内的平台中国发展简报上看到的。如果之前一直在国内完全没有国际化的背景,可以从类似的机构开始,积攒一些用英文工作的经验,以及放在简历上也许有帮助。国外的话,可以根据自己关注的的议题(和区域)找对应的机构组织,看看网站,领英,推特等熟悉不同的机构和工作以及技能的侧重点。举个例子,因为联合国比较大有很多不同的机构,可以从联合国开始搜。比如说对性别问题比较感兴趣,那么从联合国妇女署开始,看看她们的工作内容,合作伙伴,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一系列在此行业的大小机构。具体到不同的岗位之间的选择,看看招聘信息里对技能的要求,日常的工作内容,范围,流程等等,对照着来修改简历和cover letter就好。竞争都很激烈。一般听到的,为了一份联合国的实习,投一两百份中一个的也并不少见。虽然你的问题排除了实习,但是在国际组织这一行(或者绝大多数行业都是),前期经验真的很重要。大家工作都很忙,一般都希望招到有相关经验的人可以直接上手。如果之前的经验不在这一行的话,从志愿者和实习生做起是很好的起点。而且在国内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对在国际组织实习的资助力度很大名额很多,非常值得关注。我目前的这份在英国的全职工作就是在上一份实习机构的合作机构,所有这种业界之间的联系在找工作的时候还蛮重要的。
Q:我想问问姐妹不停换城市会不会疲惫啊?有什么办法保持对新城市新生活的期待和兴奋吗?尤其是建立新的社交圈有什么建议吗?除了友情,在频繁搬家的情况下,怎么找到合适的伴侣?我过去十年搬了四次家,朋友零散各地,伴侣分隔天涯。我觉得这种“游牧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让我疲惫,但马上因为职业发展我又要搬家。除了我这种迫于无奈搬家的情况,我从姐妹的文字中看到了快乐搬家的情况。所以我特别想请教一下楼主的看法,尤其是怎么保持心态平和,怎么找到新城市新生活的闪光点。
A:喜欢你的问题:0!当然会感到疲惫啦,所有的生活琐事反复重来真的非常消耗心力,非常频繁的搬家大约两到三年之后就已经感觉到有点崩溃了…目前我观察到可以经受住这种移动的有两类:一是自带support system的。有的拖家带口一起移动,比如我老板带自己的伴侣和小孩一起跨洲搬家;或者是幸运的神仙眷侣,一方工作需要常年移动,另一方工作地点非常灵活,也愿意一起去体验。二是单身,但是有一个强大的内核。比如我的一个很tough的朋友,她和家人保持联系、在感情上不太依赖固定伴侣和老朋友。人非常social,有兴趣和commitment学当地的语言,积极参加活动,保持开放心态愿意与自己同温层之外的人交朋友,也可以洒脱地move on。或者简单来说,看到另一些朋友,她们对于移动目的地的渴望,或者value这种职业路径大于对于失去社交圈的失落就可以继续。当然我感觉这两种都还是比较少数的情况,随着年纪增长大部分人都还是渐渐疲倦,渴望安稳。对我来说,因为我在一些非常不同的文化环境之间跳,所以对这些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支撑起自己去探索。但是渐渐地失去很多朋友 ,再交到知心朋友的机会慢慢变少,和家人距离遥远,老朋友慢慢越来越少联系…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蛮大的问题。
伴侣的话,我的情况算是例外。我和伴侣两个人都各自频繁移动了几年,长期异地,一直分分合合起起伏伏。后来我们决定要一起安定下来,又花了两年才真的做到。我是最近几个月才慢慢安顿下来,但是之前那些年分开时的孤独和纠缠拉扯的痛苦都是很影响生活的。所以我很懂你说的这些游牧式生活的疲惫和无奈。说起建立社交圈的话,其实还是那些常听到的解决方法,加入兴趣爱好社团,多寻找自己喜欢的社区,然后在里面找人就相对比较顺利。我觉得我们有时会忽视自己身边的小社区,比如其实工作和学习的地方找到好朋友的几率比在外面找还会高一些。当然这些都需要个人比较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互动。我也会时不时和在不同城市的朋友打电话,还有就是线上的社群也蛮好的,比如她乡慢慢变成网络精神家园。保持心态平和的方面我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建议,不过很宏观的一点感受是,人生当中很多当时并不享受没在意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莫名地受到了滋养。比如我之前在耶路撒冷待的几个月,因为搬家太频繁、孤独、cultural shock、当地的冲突等等导致状态一直都非常差,也几乎没有探索什么当地的文化。但是在离开之后的这两三年里我时不时在生活里遇到犹太文化、巴以问题的小线索,而自己那段短暂的居住也让我对那些线索多了许多亲切感。而当时随手选的课,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全盘影响(后殖民理论!)。所以回头看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把它当成你和这个世界之间多建立的一些缘分,而不只是想起那些疲惫,也许会有帮助。但是无法否认这个消耗,我目前的想法是如果感觉到移动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就尽全力留在一个地方。还是尽量建立让自己舒服的生活,说起来就是很简单的结论。
一文在她乡还有另外一篇帖子:六年八国十城 — 极简生活生活分享, 分享了自己在频繁变换生活环境时如何有觉察地说活,也欢迎大家来一起讨论!
她乡在更多平台上线啦!
YouTube:WomenOverseas
B站:WomenOverseas
Podcast:WomenOverseas她乡电台
Instagram: womenoverseas
我们在她乡等你。探索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排版、图片 | 杜杜,竹子,Con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