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什麼必去的地方|去年我在Brixton住了一個月
去年我在Brixton(布里克斯頓)住了一個月。
拍下照片後我快步走向前,發現橋的兩邊各自寫著 COME IN LOVE, STAY IN PEACE.
Brixton是南倫敦著名的移民區,二戰之後湧入大量加勒比海移民,因此有了小牙買加之稱。原先的失業率與犯罪率皆高於平均,受到1980年代經濟衰退的影響,讓生活條件與治安問題加速惡化,隔年發生的Brixton Riot(布里克斯頓暴動),導火線之一便是倫敦警察廳策畫的Swamp 81沼澤行動,大幅在當地增加警力、便衣巡邏官,開始隨機截查被判定「行蹤可疑」的路人,因為多數皆針對非裔族群,在四月引爆警方與當地移民的大規模衝突。
住在倫敦的朋友事前熱心跟我通了電話,再三提醒我一下飛機就要死命跑到移民官那裡(疫情期間入境的程序似乎更加繁複,結論是我跑得太慢,還是在隊伍裡面等了兩個半小時)。
話題一轉,他問起我跟O要住在哪區,一聽到Brixton就驚呼:「為什麼要住那裡?那裡治安很差又很遠!」,他的反應讓我也開始跟著不安,接下來就發現自己像是掉進虛擬兔子洞,瀏覽著所有能找到相關的資料,直到目光停在 David Bowie出生地 幾個字,才終於肯闔上電腦,這下子我說什麼都要住了啊。
Photo Credit: Socially Awkward Penguin (a.k.a. me)
首度踏出Airbnb,雖然只是去個超市,我還是特意把側背包藏在風衣底下,坐在客廳工作的O抬頭看向我,忍不住開口:「為什麼要這樣穿啊?」,他可能沒有看懂第一次踏足歐洲的台灣人,我像是被抓到什麼把柄,只能畏縮地解釋這是我對於被偷竊的恐懼。
但這裡實在太過炫目,我只花了一點時間就想不起什麼恐懼,走進鬧區就隨著路邊大肆播放的雷鬼音樂進入另一個異域國度,亞洲的眼睛還沒學會分辨每張臉上長著不同的細節,不確定剛剛擦身而過的究竟是非裔或是拉美裔面孔,只記得太常見到他們身上穿戴著紅綠黃黑,不然至少也得印個Bob Marley。
Photo Credit: Cristian Bortes from Cluj-Napoca, Romania
讀到這裡先聽聽這首Electric Avenue,它就位在Brixton地鐵站旁邊,因為是第一條被電力點亮的商店街,才得名為電力大道。圭亞那裔英國歌手Eddy Grant受到Brixton Riot的啟發,在1983年發行了這首熱門歌曲,它的音樂錄影帶是MTV電視台首度播放的非裔歌手作品之一,同時期的還有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
Brixton Market(布里克斯頓市場)就位於這條有名的電力大道上,一踏進去就能感受到它的雜亂與擁擠,眼前的繁複會讓你忍不住想起台灣,想起你家附近的那個菜市場,轉進一旁的亞洲商店,我盯著商品標價難以下手,身形豐腴的非裔中年女子,搖搖擺擺地走進店裡,像是宣布自己的到來,他大聲問老闆:「哪個醬油比較好?」,見老闆沒有回應,又叫住了一旁正迷失在貨架之間的我:「妳應該很熟吧?幫我推薦一下啦!」
Photo Credit: Socially Awkward Penguin (a.k.a. me)
也因此我的倫敦初印象好像不是所謂倫敦,而是偶爾遊走在禮貌邊緣,令人忍不住羨慕的直爽與坦然,有時候不知如何招架,有時候則親切得不實際,像是在超市裡察覺到你的緊張,會教你分辨零錢的收銀員阿姨(英國硬幣真的有夠複雜),見面都會喊你My darling,放個購物籃也會頻頻稱讚你是Good girl。
大概是這樣錯綜的色彩,視覺與內涵都是如此斑斕,讓人就算想討厭Brixton也做不到,我的文字從一個篇章延展成三個篇章。
接下來再讓我照著步調慢慢說吧。
Electric Avenue Fun Fact
Eddy Grant 曾經在訪談中提及:「我寫的熱門歌曲,像是Electric Avenue,創作過程通常都很順利,就像去廁所一樣,你就是很急。」(My big songs, like Electric Avenue, tend to come quickly. It’s like visiting the bathroom – you’ve really got to go.)
㊣ 關於這篇文章的隱藏版趣味:文中提及的每一位音樂人都能連結到一首我的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