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亂世裡的說書人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上班通勤時間是否該做為買房動機

亂世裡的說書人
·
早上讀到一篇關於通勤時間與房價哪個重要的新聞,個人主張通勤時間不該作為買房的動機,並且歸納了幾個考量因素。

雖然標題是疑問句,但以個人通勤即將邁入第六年的經驗是不該作為買房動機。不過,因純屬個人的主觀看法,故考量平衡不同立場的見解,以下先分享另一派的主張:

  1. 可支配時間:扣除上班/睡覺/吃飯時間,通勤超過2小時就只剩3小時自由時間[1]

  2. 通勤時間:通勤時間太長是一種買房成本,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2]

  3. 預算配置:考量租金費用與支付自備款與貸款能力[3]

大致上來看,兩派分歧的主要論點聚焦在「可支配時間」、「通勤時間」、「預算配置」,差別則在於如何權衡這三個核心價值的比重。更現實點來說,即是在有限的時間與有限的收入之間,執行資源分配的策略。因此,也會在網路上看到幾個極端的主張,像是如果不缺錢當然是在上班地點附近一次性付清買房,或者如果沒打算善用自己的時間住哪或通勤時間多長都沒差。

個人經驗則是站在資源有限的情況,假定某個人這輩子只打算買一棟房且不考慮未來換屋買新房,那麼僅是因為上班通勤時間就買房,可能不太明智。因為這棟房子可能會綁定你的未來其他考量

例如:是否有評估自己能在既定的工作單位工作多少年?萬一哪天結婚雙方是否會因為要在哪裡定居有爭論?如果有了小孩既有的房子空間是否會不夠?目前能負擔的房屋格局老了是否不方便?假如有機會換到一份薪水翻倍工時減半的工作,你會願意搬離現在買的房嗎?

另一方面,通勤時間真的等同浪費時間嗎?假如不是自己開車,其實通勤的時間可以視為獨處的時間,這段時間你可以選擇睡覺補眠、可以事先規劃當天該怎麼工作、用來看影片或玩手機遊戲、用來寫文章創作。不過,如果無法為通勤時間賦予價值的話,確實就是浪費時間而且還無法算在上班時數裡面,甚至還需要承擔可能誤點、發生事故等風險。因此,個人認為,許多行業如果工作性質並非一定要到工作場所的話,應該鼓勵居家辦公的形式,尤其未來可能會越來越缺工,年輕人也不見得喜歡固定工時場所。

最後關於可支配時間來說,個人認為吃飯和睡覺時間是變動時間,每個人的需求不同;至於通勤時間是固定時間,你無法讓通勤的時間變得更快;倒是工作時間則是彈性時間,雖然形式上各家公司大多都會要求正職工作滿8小時,但是可能因為公司文化的不同與個人效率的不同,其實也不見得會真的投入8小時在上班。

例如,雖然個人每天通勤來回約90分鐘至2小時,但是從事的工作性質與職場文化允許我實際在工作上把心力放在上班的時間降到只有3至4小時;相反的,如果我是在自己家附近找工作,很難找到這種可以在工作時間處理私事的職缺,而且幾乎都會要求戰戰兢兢做滿一整天(同事之間還會相互監視)。那麼換算下來,其實在外地工作的實際工時加通勤時間,不見得會比在本地工作的總工時長。

當然,如果願意在上班地點附近買房的話,就可以進一步的省下那每天通勤來回約90分鐘至2小時,但是就預算配置來說,買房會影響我配置被動收入資產的效率,而且要在大都市買一棟跟老家一樣坪數的房子不太可能。如果只具備買小坪數的房子,並且不得不在上班地點找地方住的話,不如選擇租屋。

結論來說,除非每月的租屋總費用,比自己買房支付自備款、每月房貸費用和其他費用加總還來得不划算,不然僅因為通勤時間選擇買房而不是租房,雖然同樣能解決可支配時間與通勤時間的問題,但是就預算配置來講就不太划算,而且可能會綁定或影響自己未來的其他機會與考量。

不過,如果將不動產視為能夠在市場高度流通的產品,亦即容易變現。並且並非把買房當成終身大事,亦即會基於現況願意頻繁換房。那麼低房貸利率與高通膨帶來的房價成長的價差,是否能夠做為更有效的資金、槓桿、個人信用的運用,進而解決上述提及的可支配時間、通勤時間與預算配置的三個問題,就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內,因為無論是買房投資或投機都可能有風險,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是成功的案例。


  1. 自由時報:房價與通勤時間哪個更重要? 兩派網友激辯。2024。news.ltn.com.tw/news... Accessed December 12, 2024.

  2. 風傳媒:每天多20分鐘通勤時間,換住大一點的房子值得嗎?房產專家解答:來回沒超過這時間,就不會後悔。2021。www.storm.mg/lifesty... Accessed December 12, 2024.

  3. 財訊:月薪 35 K,在台北市上班,到底買外縣市房子通勤好,還是租屋划算?2016。www.wealth.com.tw/ar... Accessed December 12, 2024.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