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陳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看人生|《其實,我們都寂寞》書摘

陳穩
·
·
孤單是種狀態,寂寞是種心情。培養獨處的能力,做自己最好的陪伴。

培養獨處的能力,做自己最好的陪伴

誰にも言えない「さみしさ」がすっきり消える本

作者介紹

石原加受子,心理諮商師,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負責人。

閱讀看人生|《其實,我們都寂寞》書摘/圖源:陳穩

第1章 孤單是種狀態,寂寞是種心情

矛盾心情

如果家庭無法帶來溫暖祥和,久而久之,我們將情感連結處於低限度的平衡。在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中,我們仍然保有被呵護、了解的期待,卻經常事與願違。有時,即使幸運的有人陪,也不感到滿足,因為沒有達到理想的「心意相通」。最後便產生「覺得和別人在一起很累」或者「不願一個人,也不想有人陪的矛盾心態」。

情感壓抑與人際疏離

為了補償寂寞的失落,人們試著追逐虛榮名利或財富外表,尋求外在的認可,若社會給予他的回應不足,便有可能對一切失望透頂。

外向孤獨症

有人會刻意表現外向樂觀的那一面,卻沒有意識自己在故作堅強,直到筋疲力盡才會爆發寂寞。另也有人活得自我中心、目中無人,即使造成他人的困擾他們也不會察覺,如果關係越發深入,便有可能產生衝突,而遭到排擠,終歸也是孤立(寂寞)的下場。

獨處,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

作者以日本節目為例,分別採訪了深山中的長者和年輕人,前者說「山上的石楠花令她感到幸福」後者說「山上什麼都沒有」。

臨床證實的應對方法

感到寂寞、焦慮時,察覺自己「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找出來源之後,如果能應對,就會在將來有機會解決,使狀況逐漸消失。

心理學歸納

自我中心及他人中心的根本差異:看向自身或外在事物。例如:是否重視自己的感覺、慾望和意志。

注意,「自我中心」和「個人本位」不同,後者可能傷害他人。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嗎?關於這個命題,我們無法獲得確切答案。即使處於相同環境,有相同體驗,有人覺得寂寞,但也有人不然。

不要太過在意別人怎麼想自己,而是關注自己怎麼想,有什麼感覺。

第2章 捨棄負面的人際關係,才能療癒寂寞

有些人「不願付出而寂寞」,有些人「因為寂寞而逞強,但逞強又覺得寂寞」,還有一些「心懷恨意的人,把負面關係當成人生意義」最孤獨。

其實,你最該討好的人是自己。

從「愛自己」這點來說,將滿足內心的任務交給他人,無法靠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可說是「以他人為中心」的人的致命弱點。

成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就有能力理解,當別人拒絕自己時,不一定帶有惡意,而是有自身的其他考量。學習說出想法、提出要求或建議,更要擁有被拒絕的勇氣和能力。

第3章 孤獨感來自童年的傷痕

家庭教育

父母在處理子女手足之間的問題和爭吵時,是否接受孩子們內心的真實感受,深切的影響著孩童的發展。

寂寞恐懼症

有些情侶、夫妻總是不眠不休的爭吵,卻也不願意分開。理由很可能就是對於「孤獨終老的恐懼」,自認自己「沒對方不行」。

有些孩子看起來調皮,三不五時討罵,其實是在求關注。對孩子而言,父母的忽視比責罵要來得恐怖多了。然而,童年時期沒有體會到正向互動帶來的美好,成年後可能也不甚了解。

大多數人很矛盾,寧可採取負面行為,冒著關係對立的風險,也要跟人互動或博取關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起爭執」吧!

第4章 「愛自己」是最強大的正能量

愛、喜歡、信任、肯定、認同自己!

全心投入一件事情,當下會感覺到積極的正能量,那就是愛自己的瞬間,也不會感到孤獨。

正向的感受愈多,就愈能自我肯定

愛不是給予或接受的東西,更不是必須爭奪的事物,而是自己與對象融合的產物,是一種感受。

當愛的感受越來越頻繁,強度越來越高,我們也會越來越有自信。

就算得到他人認同,我們還是無法喜歡自己?

靠自己努力,與他人心意相通。

避免灰姑娘情節,不要認為自己只能是等待被拯救的被動一方。

為了其他人「提升自己」沒有意義。

若是為了成為別人心目中理想的對象而努力,便是「以他人為中心」,等待著受到有權勢者垂青,得到坐在他們身邊的權利。

為了獲得長期飯票,拼命抓住對方,是「依賴心非常強的表現」。這類人有時突然情緒化,就是出自依賴性受威脅,發覺自己孤身一人的恐懼。

第5章 提升自我肯定感來消除寂寞

停止忍耐,拋開自我否定的想法

「決定了也不知道對不對,放棄了也不知道對不對」,就像這樣,不管怎麼做都對自己產生懷疑。

總是懷疑自己的人,有時連購物都會感到折騰。例如:買或不買都後悔。

作者建議,不管做什麼決定,都試著肯定自己吧!買了這個東西真好!

養成主動的習慣,就能消除被動所帶來的寂寞

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透過語言溝通、表態,嘗試扭轉局勢。

磨練五感,培養感受

正因有負面情緒,才會有正面情緒。
沒有情緒,也就不會寂寞,同時也不會有任何正面感受。

選擇感受情緒的方式,也就是意識,會影響人們的選擇,也就影響人生。

第6章 失去連結,會感到無限孤獨

寂寞會殺人,甚至加深對死亡的恐懼

人類對寂寞的恐懼來自遠古時代。
比起從他人身上得到認同的滿足感,得不到他人認同時得不滿足感會大得多。
相反地,自我認同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決定權則是在自己手上。

在講求效率化的世界裡,人們失去了內心的交流

不要隨著渴望他人認同的社會起舞,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將他人視為自己的中心,這樣只會進入惡性循環,被加倍的空具和寂寞束縛。

在心裡點亮愛的光芒,療癒寂寞

培養感受力、累積正向的感受,便能消除寂寞,自我中心的好好生活吧!


我的其他專頁:方格子Potato MediaFacebook陳穩看人生盡情書寫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