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任後,台美關係真的會「倒退」嗎?
昨天美國國務院針對「共軍軍機擾台」發布的聲明,被不少人看作是「台美關係倒退」的訊號。
比方說,和川普時代相比,這份新聞稿使用「PRC」(中華人民共和國)來指稱中國大陸,和川普時代經常使用的「CCP」(中國共產黨)不同;此外,美方此次也特別提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The Three Communiqués)、《台灣關係法》,以及美國對台的「六項保證」。
有些人則留意到,美方此次新聞稿使用了「台灣的民選代表」(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而不是用「總統」、「部長」這類官方的正式官員稱謂。
但你如果細看聲明稿,卻也能發現拜登政府並沒有拋棄川普留下的「地緣政治框架」和「抗中遺緒」。
最明顯的線索,就是拜登政府繼續沿用了「印太地區」(Indo-pacific region)這個概念──事實上,所謂的「印太戰略」,就是在川普任內確立的全球部署框架。
如果你是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台灣人,大概也會記得,十多年前,也曾經有個類似的地理符號在台灣炙手可熱──只不過當年不叫「印太」,而叫「亞太」,舉凡旅館、養生會館,甚至是電信業者,都有以「亞太」為名的案例。
然而「亞太」和「印太」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不同。
「亞太」概念的形成背景,是冷戰終結,前共產集團終於「墮落」、決定要跟資本主義陣營「有錢大家一起賺」,背後的內在動力則是「一體化」能帶來的商業利益。
「印太」卻正好相反,核心目的是「對抗」、「牽制」中國,因而和「亞太」隱含的「一體化」概念背道而馳,著重的終究是軍事和戰略目的,而非商業利益。
剛好去年蔡英文連任就職時,《端傳媒》也對「印太戰略」做了爬梳,現在回看,不免會覺得我們蠻有眼光的──雖然川普連任失敗,但「印太」這個地理想像,卻依然延續了下來,而且可能會是影響台灣未來二十年最關鍵的概念之一。
既然「印太戰略」沒有消失,那麼就歡迎大家點擊連結,來回顧一下端傳媒去年的這篇〈太平洋的風與不沈艦隊〉(30 個免費閱讀名額),看看美軍的「太平洋司令部」,為何會改名為「印太司令部」吧。
不過話說回來,最先讓我感受到「亞太」變「印太」的,其實是一份美軍的大外宣雜誌:《亞太防衛論壇》(Asia-Pacific Defense Forum)。
過去十年來,我一直都是這份雜誌的忠實讀者;但自從川普上任之後,這份雜誌的名字卻被改為《印太防衛論壇》(Indo-Pacific Defense Forum)。除了雜誌名字之外,這份雜誌的內容,也同樣釋放過不少信號。
比方說,上一期《印太防衛論壇》的封底,放的就是台灣兩棲搜救部隊參加演習的照片。照片的圖說還特別提到:這場演習是為了向外界展示,台灣已經準備好要抵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了──訂這份美軍雜誌十年來,我好像是第一次看到這麼顯眼直白的措辭,也第一次看到台灣軍隊的照片被放在封底。
總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上網訂閱這份雜誌,訂閱費用全免,而且印刷精美的雜誌,每季都會從夏威夷直接寄到你家的信箱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