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由心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 善養孩子 | 《輔助模式是什麼?》

由心
·
·
如果未來有真正的世界和平,那一定是來自輔助教養模式!

簡單來說,輔助模式教養法是指照顧者「以最大的同理心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而非以迎合社會的標準或滿足成人的期望為教養目的」。這個概念跟歷史上一直流行的教養觀念截然不同,因為以往的主軸都是孩子要犧牲自然發展的需要,以符合成人的要求。

《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裏面提及六種從古到今流行的教養模式,除了最新出現的「輔助模式」以外,其他包括我們大部分人被養育成人的「社會化模式」,都沒有真正以尊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之需要為依歸。 隨著社會整體意識的進步,大多數人已摒棄體罰和羞辱這兩種「社會化模式」前期流行的管教方式,我們都明白到那是過時和傷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做法,因此改用讚美、獎賞、鼓勵和教導這些被譽為是正面的手法,然而這些培育方式在某些情況下都有違身心之健康發展。


留意心態和出發點

我們要特別留意的是讚美、獎賞、鼓勵和教導背後的心態或出發點,是希望孩子呈現我們心目中渴望的模樣,還是想滿足他們的需要、支持他們信任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無論我們的讚美、獎賞、鼓勵和教導有多溫柔,這樣做都有可能附帶著否定孩子呈現真實自己的意味,損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也有可能讓孩子聚焦於外在之認同多於追隨自己內在之熱情。

舉例說: 一位爸爸告訴我,有一次他的兒子跟老師和同學出發去攀山之前,他溫柔地跟兒子說「加油!到達頂峰時拍張照片給我看好嗎?」這次旅程殊不容易,團隊到達某個高度時,天氣變壞,老師擔心學生的安全,於是囑咐年紀較小、體力較弱的孩子就此停下來,並開始回程,只有少部分學生被容許嘗試加快攀上頂峰。當這個小男孩知道不可以前進時,突然很傷心,哭得死去活來。老師後來告訴爸爸原來孩子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攀到頂峰,害怕爸爸會傷心難過而感到很困擾,爸爸這時方才發現原來這麼溫柔的鼓勵也會讓兒子感到重大壓力,而且原來兒子沒有欣然享受過程與接納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輔助模式如何運作?

我們究竟可以如何「以最大的同理心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而又不勉強孩子應付我們的期望」呢?首先我們必須樂意滿足孩子自然發展的需要,滋養他們,並接納他們各種情緒。當環境和自身有限制而不能滿足孩子時,我們不要說成是他們不妥當、怪責他們或指出他們應該要如何配合,只需要真誠表達我們和有關人士的難處和感受,同理心夠大的父母甚或可以表達多麼渴望能夠找到他們滿意的方法,並與孩子一起商量解決方案。這樣做不會演變成寵壞孩子,他們反而有時會因為深深感受到我們的愛、同理心、信任和體恤而心甘情願地在不能滿足時妥協,甚至倒過來關心我們和他人。

讓我們看看另一個例子:幼兒未預備好跟照顧者長時間分離就要開始天天上學,他們可能會感覺被離棄、被背叛。情緒發展相對健康的孩子也許會為此持續哭喊,清楚表現他們內在未能承受分離和壓倒性的情緒,我們慣用的社會化應對方式是繼續誘導孩子每天分離,認為他們始終有一天會接受現實,配合我們,過程中我們可能需要耗用九牛二虎的力量去跟孩子鬥智鬥力,軟硬兼施,威迫利誘,希望孩子妥協卻又想避免讓孩子過於傷痛。然而,當孩子終於不再哭泣而似乎自願地上學和表現快樂時,我們會覺得孩子適應了、明白了,我們安心下來,但他們的內心是否已經建立了「我再怎樣哭泣/傷心/痛苦/難過都無用,不會有人幫助我」的無力感、「我是不值得人愛的」的自卑感、或者「冷靜和理智才是生存之道」的防衛機制等等不形於外的個性特質?

從輔助模式的角度來看,我們會如何處理這個狀況呢?輔助模式的心法是以盡量滿足孩子的自然發展需要、接納任何情緒和健康的親子關係(即雙方都找到愉悅的平衡點)為中心,我們可能會考慮尋找一所願意依據孩子之承受力和步伐來進行逐步分離之學校、向選定的學校提議可行的方案,或者推遲開始上學的時間,甚至讓孩子信任的親友輔助參加較有彈性的共學小組等等。而當幼兒在過程中傷心哭泣時,我們可能會擱置本來要做的事,先用心聆聽孩子,摟抱和安撫她,陪伴她釋放情緒,慢慢恢復平靜,然後再反思和作出有需要的調整。總之,我們只要擁有想滿足和接納孩子的心態,不再無視慢性情緒創傷的後果,不執著於自己固有的框架,就自然會發現富有創意又有人情味的解決方案。


輔助模式的核心元素

輔助模式的核心元素包括但不局限於真愛、信任、無條件接納、不批判、同理心、尊重、自主、開放、陪伴、互相體諒、表達真實情緒和感受、創意解難、富彈性、多元化、感恩、愛自己等。以輔助模式為教養藍本的家庭,其幸福感必定會提升,而社會上如果有更多人確認這種模式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好處,願意投入學習這套心法和支援有孩子之家庭的情緒需要,社會將來在各方面的得益都會讓人喜出望外。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