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shuha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会做 App 的八旬老奶奶,也许一个就够了

lishuhang
·

本文首发于航通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航通社 微信:lifeissohappy 微博:@航通社

书航 4 月 8 日发于北京

最近看新闻,发现日本老太太若宫雅子的事迹又被媒体给拿出来了。这次是中新网写了一篇《科技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日本83岁老奶奶的励志编程路》。

而在去年 2 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写了一篇《若宫雅子:耄耋老人成编程新秀(互联网大咖秀)》,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特别是,2018 年 2 月的文章里写老太太是 83 岁,而中新网 2019 年 3 月还是说她 83 岁。

如果搜索相关的资讯结果,你会发现若宫老太太每隔几个月就会出来曝光一次。其中以 2017 年出镜率最高,因为老太太第一次发布她开发的 iOS 应用《雏坛》(Hinadan)。她在当年 8 月跟库克见了个面,同年 11 月又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全球程序员节”上视频对话。而在此之前,她早已因为用 Excel 填色作画等活用电脑的技艺上了著名的 TED 演讲台

也许多少有点无奈的是,若宫奶奶的事迹至今已经多次被报道过,但是几年来还是只有她这么一根“独苗”。好在 3 月底,西班牙 87 岁的老太太 Concha Garcia Zaera 把自己用微软“画图”做的作品传到 Instagram,有可能让老年花式玩电脑业界后继有人。

和成年人相比,老人不太会用科技产品似乎是我们的一个刻板印象,所以老人学会编程或者高超的画技才让人印象深刻。与此相对的是,在青少年学编程的领域则一直不断有新的突出案例出现,12 岁、10 岁乃至 8 岁开始写第一个 App 或者小程序的都有。

而他们做的产品又不仅仅是课外自娱自乐,有些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当年 14 岁的美国小女孩杨君熙(Emma Yang),她开发了一个帮助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保持记忆力,并且与家人交流的 App。

我想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孩子早早的开始学习编程肯定是有很大关系的。要让老年人学习编程,实在是太理想化了;但青少年编程就能利用当代家长的焦虑,而做成一门庞大的产业。其中的不少机构也都愿意捧起童星来达到和家长的“双赢”。去年底,编程猫就把一位小学员送到了央视节目现场,而苹果 2017 年 WWDC 也请过一位当时 10 岁,已经独立开发出 5 个 App 的小极客。

如今让孩子们都去学编程,就像几十年前开启的全民学英语进程一样。广撒网不一定能保证所有人都达标,却必然能在其中培养出那么一两个苗子,哪怕他们成长的过程有多特殊,他们的天赋有多不可复制,也会被其它家长追逐。老人当然是不能用同样的思路去功利化地“培训”的,所以再难出现第二个若宫雅子也是必然。

更何况,若宫奶奶本人是一位非常难得的终身学习者,她不仅有足够应付新知识的智力,更具备很多年轻人都不一定有的好奇心和毅力,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探索几乎能让人做成任何事情。

她一直说,老人随着年龄增长会失去家人陪伴和健康的身体,但积极地学习新的技能就可以减缓身体的衰退。然而,更多的老人在有机会继续探索新知识之前,已经早早丧失了必要的劳动和思考能力,甚至分化到有人开发阿尔兹海默症的 App,另一些人则不幸成为那些 App 的用户。

如果有老人能做出 App 并上架商店,固然会创造一个网红热点,但其他老人用稍微简单一点的方法去利用互联网,也不见得就低人一等——只是我们注意不到而已。

在消费内容方面,老人们看各种“头条”,用拼多多砍价,玩本地同城的扑克麻将游戏,这都是我们能理解的。而他们用 H5 工具或者 App 剪辑视频、制作幻灯片相册,录下自己 K 歌的镜头,这些其实也都让他们加入了“内容创作者”的行列,跟若宫奶奶制作一款 iOS 游戏,只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没有高下之分。

只不过,老人们逐渐走入他们生命的黄昏,不再被年轻一代所“需要”,所以从他们当中涌现出来的内容作品,囿于他们表达能力的限制和审美的区隔,也不是特别被年轻人关注和接纳,更多是自娱自乐,长期被我们忽视。

甚至,有老人作为“非遗传承人”去抖音和快手做一些民间技艺的展示,唱些京戏花鼓,也都只有特定的少数人能欣赏的来,极少有机会“出圈”。相比年轻人只要“看脸”就能有机会成功,不再拥有“脸”这个武器的老人似乎非常“吃亏”。

若宫奶奶和 Concha Garcia Zaera 老太太的作品,只有突破审美的“次元壁”实现老少皆宜之后,才会被无数次翻出来炒冷饭。此时,与其说这体现了社会开始重视老年人,倒不如说她们尚未丧失对年轻人而言的“利用价值”。

我觉得,老年人用电脑有老年人的特点。如果说小孩子学编程可能是建立在对未来越来越好的预期上,年轻父母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挣饭吃;那么老年人要面对的是不断落入人生的尾声,那赚钱什么的就不一定有吸引力。

对他们来说,整理自己的人生回忆,给后辈留下记忆的遗产,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而像若宫奶奶这样会做 App 的,注定是罕见的个例。老年人非要去做年轻人才擅长的事,是不必要的,也不应该在宣传上揠苗助长。

所以,老年人学电脑和上网的习惯,也必然会扎堆在并不能赚钱或出名的领域,这并不见得有什么商业价值。就算老年用户再多,除非是昧着良心推销保健品,否则很难指望他们有什么“购买力”。但开发老年向产品却有着利益之外不可替代的价值。年轻人重视长辈的尊严和情感,就是在面对几十年后总会追随他们而衰老的自己。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