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unlin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流麻溝十五號》當我們改編歷史,有沒有機會使其更精緻?

Sunline
·
·
《流麻溝十五號》是個好故事,也沒有特別要強調任何的平反或是誰一定該死的意念。那個大時代下,誰都可能成為政權爭鬥的犠牲品。一個說得好的歷史故事,能使觀影的人起身去找查那些我們必要知道但不知道的事,光是能做到這點,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這應該是我看周美玲的作品,難得走出戲院不罵人的(但我還是每部都花錢進電影院看。)

在同檔期的台片中猶豫許久,後來還是選擇給《流麻溝十五號》一個機會,看到整場坐了三分之二的觀眾倍感欣慰,畢竟這種經常有可能是票房毒藥的題材,又沒有太吸引人的大場面,很容易發生小貓幾隻包場觀影!

才剛說:「台灣影劇中,特別缺乏歷史相關的故事」,恰恰得已可以看看《流麻溝十五號》怎麼重新改寫台灣的曾經,順便看看在大量的韓國影視洗禮之下的台灣觀眾和台灣創作者怎麼面對這樣與台灣相關的歷史改編。

就劇本而言,比起往常周美玲的同志片那種彆扭感比較少,也比往常只要提到白色恐怖、二二八,或者以相同年代為背景的故事,來得稍微不那麼尷尬的有著「強逼觀眾」:你一定要知道、你怎麼可以不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知道、你怎麼可以不正視、你為什麼不面對⋯⋯的種種提問、逼問,而稍稍地少了一點壓迫感與沉悶。

說也奇怪,《茶金》《斯卡羅》都與某一時期的台灣相關,《茶金》拍得甚好,《斯卡羅》雖然需要去爬梳更久遠的歷史而顯得不好消化,且需要在那個年代各方的語言中與劇情一起推進,但仍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只不過這樣的歷史改編進入了白色恐怖時期,就經常容易發生「怎麼拍怎麼彆扭」的狀態。

也許是直至今日,當時那段歷史仍然不夠完整的被揭示,或者也是當時所留下的毒害使得人們提起這段歷史,可能不敢也不能且不想提起,便經常無法真的完全了解到可以用很清楚的脈絡完整呈現。關於這點《流麻溝十五號》在故事的陳述上已經比往常同類型的故事說得完整許多,也少掉上面所說的某種情緒面上的壓迫感(情緒勒索)。

但論電影的精緻度來說,總還是覺得台灣拍史實改編或是年代稍微往回二十、五十年,就容易出現場景或是服裝上的不講究,或者在演員的演出有著令人出戲的狀態。

(比如說:某部劇裡明明這兩年才出的小說,居然會出現在二十年前的場景裡。也許大部分觀眾可能不知道那本書,但這種細節你就是得留意。)

不得不又提起韓國影劇。

韓國電影非常、非常大量的呈現韓國從高麗時期到南北韓各自獨立成國家的歷史改編,幾乎可以依年代排序表列出這些電影的時間表,除了早年影視工業還沒在韓國備受重視的作品外,大量需要將服飾、穿著、語言拉回那個還未現代化的年代,幾乎都令人無從挑剔起。

反看《流麻溝十五號》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在演員的口條和場景的預算上應該是哪裡沒有錢做的那些細節上。

那個年代的確夾雜了相當多的鄉音及各樣的母語,外加日本殖民時期所留下來的日語會出現在這部電影裡,但稍微認真聽電影裡的對白,就容易聽到有時硬要台灣國語,或是廣東話裡夾雜了台灣國語,再不就是台灣國語的腔調中硬要揣摩中國各省的鄉音,而聽起來最順暢的居然是日語,常打斷我讓我出戲。(最奇妙的是,字正腔圓的處長賈孝國幾乎沒有正面的鏡頭!這些鏡頭也讓人分神~~畢竟賈孝國的聲線很特別,很容易發現他的鏡頭不見了。)

那些場景竟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李炳憲、宋康昊的《共同警備區》(2000)李政宰、車仁表的《海燕》(1996),那熾白冷調的光線更是經常性明顯地使得服裝及造型有著讓人無法融入故事而難以投入這樣的真實中。(套句同行一起的姊姊說的:這實在太像話劇了。)

但以這段台灣非常重要的歷史為背景的電影,能夠稍稍拿掉往常的壓迫感也算是一種「說故事上的進步」。有些歷史的確不能不知道,甚或有些故事能讓你去理解我們的上一輩為什麼是那個樣態、我們所依循的規矩或社社會氛圍是如何演進的,都是影視作品作為傳播的功用。

《流麻溝十五號》是個好故事,也沒有特別要強調任何的平反或是誰一定該死的意念。那個大時代下,誰都可能成為政權爭鬥的犠牲品。一個說得好的歷史故事,能使觀影的人起身去找查那些我們必要知道但不知道的事,光是能做到這點,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題外話:也許是台灣的某部分歷史真的過於沉重了,而經常少了一些生活裡、人與人互動中的小溫暖、小幸福(幸運)、小幽默。這也是台灣這類影視作品最常讓觀眾敬而遠之的原因之一吧!

《流麻溝十五號》Lô͘-môa kau cha̍p gō͘ hō/2022
導演:周美玲
編劇:周美玲、吳旻炫
原著:《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子分隊及其他》曹欽榮
主演:余佩真、連俞涵、徐麗雯

圖片來源:湠臺灣電影 thuànn TAIWAN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