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週末都在做什麼?我在寫作、找靈感
2021.06.17 首發探路客 2022.01.19 二發Matters
最近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你週末都在做什麼?」面試官從這問題,決定要不要用你》,內文提到說工作以外,週末生活的安排規劃,會凸顯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與價值,同時也會反映在一個人的工作態度上。
內文提到說工作以外,週末生活的安排規劃,會凸顯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與價值,同時也會反映在一個人的工作態度上。
臉書一個朋友看完,在下面留了一句不以為然的話:干你屁事?
感覺好像真的是干你屁事,放假耍廢追劇玩手遊是有礙著公事了?
我無意對於文章內部提出正反兩極的看法,要說是也不見得,要說不是也不全然。
倒是有認真回想自己的週末是怎麼度過的。
要說去年(2020)3/7以前,還沒開始寫作的日子,我的週末生活很零散,零散到我想不起來具體做了哪些事情。
噢,為什麼是2020/3/7,我一直記得這天,是重新開始寫小說的第一天。
自3/7往前推,到剛出社會沒多久那段時間算起,工作之餘撇除睡到飽以外,玩一陣子的手遊、一時興起研究餅乾烘焙&飲料調飲、重新追海賊王劇情、再來…...再來就想不起來了(笑)。
有時候都會想,天啊那時候是在幹嘛,拿來寫作不是很好嗎?
不,那時候是不想寫的,完全在選項以外。倒是有想過,想要把平面設計學好學滿,然後去考個證照。
從小對於藝術/設計有某種方面的喜愛,到了大學,縱使讀的是歷史系,對設計的喜愛依舊未減。基於想點亮技能的殷切心態,任何出現在選課系統的設計課程,Photoshop、Illustraor,都是優先首選(基於不和本系必修衝堂的原則下)。
因為都是外系課程,尤其是Illustraor,修課順序優先給該系學生,按年級順序,其次才是外系學生。當時大三的我,自然是擠不進去修課名額(殘念)。
不過,老師也知道他的課程是每開必滿,也開放讓同學旁聽,前提是,點名照點、作業照寫、期中期末作品也要交,不然就別來。
可以旁聽上課就覺得很感謝了,出席作業什麼的都是小事啦。
我就這麼完整旁聽完一學期的課程,到了期末交作品,老師評分完,又算了成績加總,學期成績是88分。
「妳的分數很高,好可惜,只是旁聽。」他說。
可是老師,旁聽不是我願意的,你的課超級難選的啦~~
大學畢業後,我沒有朝設計方面繼續發展,想要維持現有的設計技能,其中一種方式是自學,利用下班時間、周末的空檔,買些教學工具書自己練習精進。
自學講起來很容易,可是持續要有一定的毅力。
很明顯我就是沒有。
我興沖沖買了一本Photoshop的教學書,直到現在,它還是全新未翻,完好如初躺在我的抽屜裡。
「只是想的話,是做不到的哦。」曾有人這麼說過。
對,也許,我真的只是想想而已。
好險,幸好,3/7之後開始的寫作,不是想想而已。那種感覺,就像當初點亮設計技能那樣單純,因為是真心想要完成/達成某種目標。
寫作這件事情已經默默持續一年多的時間,過程也有起伏,沒有靈感的發窘、體力耗盡的身不由己、被公事過度切割的私人時間,現實與理想不斷的磨合與協調中,慢慢找到屬於自己寫作的步調與方式。
我在週末寫作,在半夜寫小說,在睡前找靈感,在上班前修文稿。
當生活被公事綁架的時候,就尋找各種零碎的時間,半小時、一小時的片段去寫點東西;遇到腦力耗盡的時候,就不強求自己要擠些什麼墨水,看看文章、別人的作品;偶爾外出,仰望天空、眺望山景,感受迎面吹來的風,將實際的感受收在心裡,等待轉化成文字。即使沒有動筆,靈感還是有在醞釀,很慢就是了。
我沒有所謂的寫作規劃,給了期限就是給了壓力,重點不是產出多少的量,而是產出怎樣的質,是粗糙的、還是精緻的。過往學生時期寫的作文,也許開頭破得乾脆直接,卻是草草收尾又拖泥帶水。現在的我,自然不想要寫出這樣的作品。
既然沒有人催促,那就好好把它寫完,不管花多久的時間。
至於一開始的設計後來怎樣了呢?我還是沒有翻開那本書、沒有去考證照,但平時公司的海報設計,變成另外一種方式來延續我的技能。
人生的安排總是非常有趣,有些事情不如預期發展,不過是拐了個彎,用另外一種方式繼續著。
-------------------
《重發後記》
離職後的三個月重新看這篇文,感觸有些變化,但也沒有要修改的地方,還是維持原文重發。
當時上班沒有訂下寫作規劃,是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兌現那樣的承諾,唯一能守住的只有文章的質。現在的我,手邊積了一些題目跟素材,規劃依舊沒有,有倒是,著眼在想要優先完成的文章,然後一鼓作氣把它寫完(手刀衝刺)
少了零碎時間的窘迫,我的晚上等同當時的每個週末,靈感不會莫名被打斷,可以隨興地寫。人也是很犯賤,當真正擁有多餘的時間時,奇怪的懶散心態會癱軟身心,等到一天即將結束時,才匆匆打了幾個字當作交差,然後存檔關機洗洗睡。
烏龜依舊是緩慢爬行,一步一步,一格一格地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