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薦的心理醫師?
「心情總是感到悶悶的,生活提不起勁。有時你心裡也覺得想尋找專業的協助,但台灣哪裡有心理醫師呢?」
#台灣有沒有心理醫師?
一般我們會知道「心理醫師」這名詞,有很大影響來自網路影視的作品,這些創作裡面可能出現有2個人在一間很有氣氛的晤談室裡,進行精彩不斷的對話,並且在對話之後,病人都產生不小的神奇改變,心理的疑難困惑都得到解決與改變。
然而,在台灣依照法規的分法,其實沒有所謂的心理醫師。
即便台灣沒有心理醫師,你也不需要失望。
我們之所以會渴望有「心理醫師」的角色存在,就是期待自己內在的心理困擾可以獲得處理,只是在台灣我們將處理心理困擾的專業分給了兩大身份,那就是「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
#那「身心科醫師」跟「心理師」差在哪裡?
(一)「身心科醫師」:
- 受訓背景:是醫學專科的其中一個類別,接受醫學系的專業訓練,通常在生理-藥理-心理治療都有所涉獵,個別專長通常也會有所不同,可自行查閱想就診的醫師訓練背景。例:網路上通常可以看到醫師的簡介資料,有的醫師擅長處理兒童、有的醫師擅長處理憂鬱,通常都可以在他們的個人資訊得到一些相關的參考。
- 服務型態:通常在醫院或診所,名稱可能為身心醫學科、身心科或精神科內看診的醫師。提供精神疾病的評估與診斷、藥物治療與深度心理治療的處理。
- 特色:可以就診後取得藥物獲得症狀控制與治療、可獲得醫師診斷證明、若想約醫師進行晤談為主的治療需自行再與醫師討論。
(二)「心理師」:
- 受訓背景:接受心理學、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等訓練,來自臨床心理或諮商心理相關之研究所訓練畢業,並完成全職實習一年之後,才能獲得心理師之證照考試資格。
- 服務型態:在諮商所、學校、醫院都有,通常都是以對話為主要治療模式,有些心理師會輔以藝術、劇或評估的整合治療模式,透過治療性的晤談來達到處理心理困擾的效果。
- 特色:不能開藥,也不會提供藥物治療。依心理師個別專長可能會做伴侶、家庭或個別晤談。
-
#那我應該要找身心科醫師還是心理師?
我這樣說明完可能還是不知要找誰,就我個人經驗兩者最明顯差別在有無"藥物治療"的選項,所以如果順著大家比較熟悉的心理醫師這個概念來做比喻:
在台灣的"身心科醫師就像是可以開藥的心理醫師",而"心理師就像是不用藥物的心理醫師"。但我必須再次重申,台灣並沒有「心理醫師」這個證照或職業,用這樣的比喻只是方便台灣民眾更便利理解兩者差異。
在台灣的專業工作者也很清楚這些身份的不同,所以心理師跟身心科醫師都不太會自稱是心理醫師,如果你在台灣有遇到用這種稱呼形容自己的,可能要再多加留意對方資訊跟背景,因為台灣目前真的沒有這個身份。
所以,你要找身心科醫師還是心理師,可以看你的需求比較偏向下列哪一種來決定:
- 需求一:你主要想試試藥物治療,還沒有那麼確定要進行晤談性的治療;身心科醫師。
- 需求二:你想要盡量不用藥物,並不排斥透過治療性晤談來幫助自己;心理師。如果你只想找心理師,可以參考<想諮商,但要怎麼開始?|推薦你如何找你的心理師資源>文章。
#我還沒確定自己的需求,有沒有更簡單找心理治療的方法?
有的,只要找尋同時有跟心理師合作的身心科診所看診,通常就有機會一次性獲得兩種專業角色的服務資源。而且台灣有健保的架構下,診所掛號的價格通常都還在可負擔內,可以先行掛號這類型的診所,再跟你信任的主責醫師好好討論是否同時進行心理師的治療晤談會對你的困擾更有幫助?
在醫師幾次幫你評估之後,相信也比較了解你的困擾與狀況,如果要介紹心理師,也會比較有把握要介紹診所內的哪位心理師給你可能會更適合。這也是心理師跟診所合一的機構優勢,醫師與心理師通常很瞭解彼此的專長與合作模式。所以如果有在這類合一的身心診所遇到覺得合適的醫師,建議可以先固定下來回診,這樣如果之後有想試試心理師的晤談,醫師也會更清楚該轉介哪類型的專業給你。
那我這邊就提供幾家台灣有跟心理師合作的身心科診所給大家參考:
1. 台北:李政洋身心診所
2. 新竹:暖陽身心診所
3. 高雄:家慈診所(身心醫學)
---
結語:
我認為,照顧心理一直都是比生理來得困難的,因為心理的痛不像外傷,你能看見他是否止血、掉疤或痊癒。是需要反覆回到自己內心去感受、整理與陪伴自己,才可能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跟需要些什麼。就如電影三個傻瓜有提到:“我們的心很容易害怕,你得哄騙它,說一切都好,這樣並不會解決問題,但會讓你有勇氣面對問題。”希望這篇的資訊,能在你湊足勇氣要面對問題時,減少開始處理問題的阻力。
我是心理師日日,相信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
~下方可拍手按讚(每人最多可按5次),你的鼓勵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