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松:公共生活的意義

周保松
·
·
IPFS
·

公共生活的意義

1,前言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公共生活的三個問題。第一,什麼是公共生活?第二,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在哪裏?第三,實踐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為什麼要將「公共生活」作為問題來討論?過去十年,中國公共領域的環境在持續惡化,公民社會愈收愈緊,公共活動愈來愈少。以前覺得正常不過的活動,例如思想講座、夏令營和讀書組等,現在卻隨時受到限制。網絡監控更是如此,刪文炸號無日無之,已經很難找到大家可以放心表達意見的公共平台,遑論深入交流。

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個人被迫退回私人領域,不關心不參與公共事務。人們也開始逐漸習慣一種沒有公共性的生活。他們不是不想關心公共事務,而是他們不被容許這樣做。去公共化,是近年明顯的趨勢。這種狀態,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帶來很大傷害,許多年輕人也因此感到無力和失落。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這些年我一直在做各種公共生活的嘗試,包括微博和臉書的討論、犁典讀書組和犁典沙龍、知識青年夏令營、城市咖啡館沙龍、公開講座,以及在中文大學籌辦各種思想文化活動等。我剛才用相片和大家分享了我的一些經歷,一來是想說,美好的公共生活不僅可以想像,而且可以實現;二來也想為大家打打氣,希望大家知道,即便在目前這樣艱難的環境,我們的努力也不會白費。   

2,什麼是公共生活

首先,什麼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有三個重要面向。

第一,公共生活指的是人們在公共領域就公共議題以公共方式參與和實踐的生活。公共領域相對於私人領域,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容許大家自由進出;公共議題是與公眾利益相關並值得公民關注的議題;公共方式指一種公開、理性、互相尊重的交往方式。

「公共生活」的內涵、邊界和形式都不容易清楚界定,但在今天中國的語境,大家還是不難明白它的意義,例如我們正在進行的線上沙龍,就是在實現一種公共生活,因為我們是在公共平台就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自由開放的交流。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踏出個人小圈子,走出去和他人一起關心社會,我們就已在嘗試一種公共生活。

第二,參與公共生活的動機,不是狹義的個人利益,而是對公共利益有所想像和追求。公共生活不同於經濟活動,人們參與的目的不是個人利益極大化,因此不會將別人當作謀利的工具和手段。相反,他們多少有個common good(共同善)和social justice(社會正義)的想法,希望社會能夠變得更好和更公正。

第三,承接以上所言,公共生活總意味著我們與他人在一起。我們在一起討論,一起行動,一起感受,也在一起改變。我們雖然有不同的身分,卻總希望在公共生活中彼此尊重,沒有人會因為出身、階級、性別、信仰等差異而受到歧視。公共生活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到和承認他人與你是平等的存在,享有同樣的權利。我們因此要學會聆聽、容忍和尊重不同的觀點。 公共性總是和開放、多元、民主這些價值聯結在一起。

以上三點,都是規範性的,反映我們對公共生活的期望,而不是說現實已經如此。我們正是見到現實的不理想,才特別提出這些面向,希望我們一起努力創造條件去實現這樣的公共生活。

3,公共生活為何重要

接著下來我想談談,公共生活為什麼對我們如此重要。我這裏分享四點。

一,公共生活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滿足。這個看似平常,我卻覺得很重要。公共生活如果不能給我們快樂和意義,反而總是痛苦和負擔,人們就會問:我為什麼要嚮往和追求這種生活呢?既然人是社會性存有,就須在社會活動中發展和實現自己。公共生活並非可有可無,而是人活得好的重要條件。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今晚很難得能走在一起討論。在這種交流中,我們感到快樂充實,甚至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美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認真思考,在建立友誼,在尋找共鳴,在體驗一種being together in a community for something meaningful。這些快樂,很難形容,但一旦嚐過,就會難忘。

過去幾年,我在香港市中心一家咖啡館辦思想沙龍,每個月一場,通常在週末,討論的都是嚴肅話題。咖啡館很小,來的人卻很多,每次大家都要緊緊地擠在一起站上幾小時。我問他們,為什麼這麼辛苦也要來呢?他們告訴我,一點也不辛苦,而且很享受。享受什麼呢?享受一群人在一起認真思考的快樂,那是在商業世界很難經歷到的事。

也經常有人勸我,你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做這些事,真是何苦。其實不是這樣。我策劃這些活動,大部份時間都很快樂,因為我見到許多別人見不到的美好。

二,公共生活另一個價值,是幫助我們找到人與人之間特別的一種聯繫,我們可稱為“公共聯繫”(public connection)。我們並非孤零零活在世界,而總是活在各種聯繫之中。我們有親人、朋友、愛人,這些親密聯繫構成我們生命意義的重要部份。

可是我說的公共聯繫,性質有點不一樣。 舉例說吧,設想我們活在同一個城市,有天政府公佈了一個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政策。有人發起抗議,號召大家一起守護家園,並組織各種行動向政府施壓。這是相當典型的公共參與,大家不會陌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積極投入其中,你會發覺,你與其他有著相同目標的人,開始建立起一種聯繫,產生一種認同,甚至對這個城市也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例如在香港,很多人喜歡稱這個城市為「我城」--我的城市。當你覺得這是你的城市的時候,那一定意味著你們之間建立了某種聯繫。這就是我所說的,基於公共實踐而形成的公共聯繫。

有人或會問,公共聯繫為什麼重要?我的想法是,如果人是社會性存有,我們就須通過各種聯繫來建立自我並找到生活的意義。公共生活其中一個價值,是令我們走出個人的小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並與其他人建立更具公共性的聯繫。這種聯繫,不僅會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也會改變我們對自身的理解。

三,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我們也在發展人的能力,例如理性判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觀點和論證之間作出比較和權衡的能力,聆聽、理解及感受他人的能力,敢於堅持信念和原則的能力,以及廣義的公民德性。沒有這些能力,我們就很難有效參與公共生活。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往往只能通過公共參與來實現。這意味著,公共生活本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不斷學習的機會:學習成為民主公民,學習成為社會主人翁。

四,最後我要特別強調,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努力成為有公共意識和公共關懷的人,是社會改變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我們都知道,社會不會無緣無故變好,擁有權力的人也不會突然良心發現而推行制度改革。社會改變,需要許多人一起推動。如果大家只願袖手旁觀或等著坐順風車,我們活著的世界就會停滯不前,甚至愈來愈壞。

我們因此明白,當局為什麼要用盡方法打壓公共參與,並令我們的公共生活越來越單薄、越來越破碎。公共生活是有力量的,當人與人走在一起,當人開始獨立思考,體制就會恐慌,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那套東西早已經不起理性檢視。現在的社會控制,就是要將人趕回私人領域,把人變成耽於消費的經濟動物,從而令我們忽略、甚至忘記人同時也是社會存有和政治存有。

4,公共生活的條件

既然公共生活如此重要,那麼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什麼條件?我覺得有三個層面的條件值得重視,它們分別是制度、文化和個人條件。

第一個層面,是制度性條件,即我們的社會政治制度,必須保障相關的權利和提供足夠的資源,容許及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最直接而大家又最易明白的,是制度下的自由體系。沒有言論和思想自由、新聞和出版自由、信仰和結社自由,以及參與政治事務的自由,公共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就會嚴重受限。這些自由構成公民的基本權利,並應得到法律明確保障。我們的憲法,就是這樣寫的。

不少人以為,自由之所以重要,是保障個體在私領域免受公權力干預,個體從而能夠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這只是其中的一面。自由的另一面,是保障個體能夠參與和享受公共生活。缺乏自由,公共生活就會凋零,人與人之間就會失去公共聯繫,每個人就會活得不完整。

有人或會認為這有點言過其實。即使沒有自由,人們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補償,例如努力賺錢和盡情消費。沒有公共生活,就退回私人世界好了,生活質量不會有什麼影響。我理解這種想法,畢竟自由意識不同,對於失去自由的痛感就會不一樣。

但大家試想想,在一個沒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結社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會深受其害,因為我們無從得知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我們無法讀到許多好書,我們難以沒有恐懼地與他人交往並表達自己的想法。總言之,沒有自由,人的健全發展,必會受到極大傷害。

第二個層面,是文化條件。即使法律給了我們參與的自由,可是如果沒有公共生活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基建,例如大家只關心炒股票、炒房子,對公共議題不感興趣,也沒有足夠的文化空間讓大家呼吸,公共生活將很難健康發展。公共圖書館、獨立書店和獨立出版社、廣場、咖啡館、媒體、網絡平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建。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公共生活需要一套公共語言來承載。人是通過語言來思考和交往的,而公共事務關乎眾人之事,包括權力如何行使才有正當性,公民應有什麼權利和義務,資源應該如何公平分配等等,都須在社會充份討論,並逐步形成共識。但這些討論要發生,就須先有一套成熟的規範性語言存在於社會,大家可以自如運用這些概念、價值和理論框架來分析和對話。這套語言從哪裏來?這得靠大家一起來努力。

第三個層面,是個人條件。這點大家應該不難理解。只要大家上過微博,都知道要在那裏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是多麼艱難的事。不扣帽子,不作人身攻擊,不上綱上線,要以事論事,這些公共討論的基本要求,現在都變得相當稀缺。更為惡劣的,是有些人動不動就發起集體舉報,非要令對方徹底消失不可。試問在這種環境下,怎麼可能有好的公共討論?!

我們確實都應具備基本的公民素養,大家一起盡力守住社會的公共性。我深知目前的情況很不理想,但我們沒有太多哀嘆的餘裕。如果我們不努力,情況只會愈變愈壞。我們的公共空間,要靠大家一點一點撐出來。

最近幾年每次做完講座,總會有人特別走來跟我說,老師你說得很好,但現實不是這個樣子。體制實在太強大,我們做什麼都不可能改變現實。我覺得沒有必要那麼悲觀。 即以今晚為例,我們數百人在這裏一起討論,無疑是公共生活的實踐。它也許一時改變不了體制,但我不會說這樣的交流沒有意義。每個人意識上對權力的不屈從,對生活的較真,都是真實意義的反抗。

反抗在什麼時候發生?在意識到我們是自由主體,並主動向權力說不的時候。反抗不一定總是轟轟烈烈,也可以在細微日常的地方靜默進行。這種有意識的反抗,只要持之以恆,甚至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首先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由於我們活在世界之中,我們改變,世界必然跟著改變。

這道理看似平常,我卻經歷了很多才明白。一旦明白,我就不會再問當下自己做的事是否有用,因為我知道只要盡力將事情做好,世界就會不同。我不覺得這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大家想想,今晚世界本來沒有這樣一場聚會,是我們令它存在。當我們開始交流,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得著,這個世界於是也就跟著有所不同。

從這點看,所謂改變,不用驚天動地,就從我們可以著力的地方做起就好。我們從今天起,認真思想,認真生活,認真參與公共活動,就是在實踐一種反抗,就是在彰顯一種異議者的姿態。為什麼這是異議?因為我們沒有跟著體制的劇本走。我們通過思考和實踐,走出自己的路。


全文在此: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27-opinion-notes-public-life/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