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解說】九、無上正覺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當時,須菩提問佛說:「世尊!未來眾生若聞此法,會真信嗎?」
佛言:「須菩提!主觀意識是唯一的,眾生都是意識解讀,並非真的實有眾生,只不過名為眾生。」
所謂「宇宙意識」,是唯一的狀態,不受時空侷限,也無有情意識,只是名為宇宙意識,其意近似於「道」;所謂「主觀意識」,是當下唯一,有時空概念,具有情意識,其意近似於「觀自在」或「如來」的原始意義。
眾生並非眾生,因為主觀意識是當下唯一,所有眾生相對於他而存在,換言之,眾生都是意識的解讀,只是宇宙意識推演的幻像;眾生仍是眾生,由於主觀意識在誰就是誰,所以眾生都是可選的角色,而生活其生活感受其感受。
因此,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眾生幸福未來才有保障。佛陀傳法行菩薩道,目的就是為了利益眾生,願如來能覺悟真相,觀自在能行菩薩道,芸芸眾生能夠護持;所以見山不是山,最終見山仍是山,眾生既非眾生,眾生仍是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問佛說:「世尊!佛得無上正覺,其實無所得嗎?」
佛說:「沒錯。須菩提!無上正覺須不執著,為道日損以至無為。」
佛接著說:「須菩提!無上正覺平等無別,修此法在於不執著,能修成正果即為善法,因此,善法因眾生而異,諸佛法只能參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其三大重點:為無為、不執著、覺真相;為無為則能締造無數清淨世界,不執著法相則能平等對待一切,覺真相則能通達一切超然一切。
善法與非善法,關鍵在於是否執著。若執著於法,法雖善卻不善,因為於修行無益,若參考善法而不執著,並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則善法就成為善法;此外,不執著是「正等」的精髓,不執著於法相,故沒有生滅、淨垢、增減、得失、高下、...種種分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在此特別強調「正等」,並非刻意凸顯正等的重要,而是針對須菩提而說的善法,因為須菩提存在高下的執著,當然也就存在法相的執著,因此,佛陀以不執著於法相為其開釋。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聚斂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堆積如其最大山,然後用於布施,其所造福得也遠遠不及弘揚《金剛經》。」
佛陀於上一段優先解釋「正等」,是因為須菩提的心仍有執著,接著就開釋無上正等正覺中的「無上」;假設某人在無數世界中聚斂了大量財寶,各世界的財寶都堆得像該世界最大山脈一般(例如喜馬拉雅山),然後將這些財寶用於布施,此人有為布施的福德,相較於無為布施也根本不值一提。
這是佛陀反覆強調的重點,就是無為法的至高無上,其福德是有為法無可比擬;這也是眾生選擇的大哉問:願意生在亂世仰望救濟,還是活在佛土自在清淨?此外,主觀意識在誰就是誰,多數眾生根本不要財寶,所以,無為布施無論質、量,皆是完勝。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佛說:「須菩提!別以為如來有『我當度眾生』的念想,你也別有此念頭。」
須菩提問:「這是為何?」
佛說:「沒有真眾生,如來如何度?若執著於相,就不是佛了;如來說『我非真實存在,凡夫以我為真。』凡夫卻也不凡,都是意識解讀啊。」
「如來」與「凡夫」的差別在於是否覺悟真相,當主觀意識在如來,當然不執著於相,度眾生就是度自己,沒有我相與眾生相;當主觀意識在凡夫,自然會執著於相,執著於我相便事事處處想著利己,有為利己卻往往不利眾生,當主觀意識在受害的相關眾生時,該凡夫原先不利眾生的「惡」就會彰顯。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如來可用相法判斷嗎?」
須菩提答:「如來確實具足三十二相。」
佛說:「須菩提!若以相法判斷如來,轉輪聖王就是如來。」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我瞭解了,不該用相法判斷如來。」
若以般若經三十二相觀如來,那麼如來相貌可謂福相圓滿,如佛所言應該貌似轉輪聖王,可見得轉輪聖王根本不是佛;轉輪聖王具足如來的形體福相,卻不具足如來的佛法智慧,遂成為執著於相的反面教材。
轉輪聖王也稱轉輪王,轉輪意指戰車輪轉,即征服者,轉輪王始傳於印度神話,後被佛教沿用,至孔雀王朝則用於對聖王的尊號,如阿育王;孔雀王朝在佛陀之後建立,因此,估計佛陀提及的「轉輪王」,應該是指某城邦大國的征服者。
《金剛經》中提到了三個王,其一為須彌山王,其二為歌利王,其三為轉輪聖王;須彌山王用於形容物象的大,哥利王用於描述亂世的法,轉輪聖王用於解釋虛偽的相,三者皆非真實存在,只是因為主觀意識的有為執著而相對存在。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於是世尊說偈言:「拜佛相、念佛號,其道偏,難成佛。」
佛說:「須菩提!你別認為『如來以具足佛相得無上正覺』或『如來不以具足佛相得無上正覺』,倘若這麼想就難得無上正覺,因為心有執著。」
不執著於法相,才有可能覺悟,例如佛陀修行,先修完佛法,又苦行六年,六年苦行使身心極端空乏,然後稍加飲食痛下決心,終於動心忍性覺悟真相;極端苦行與黃老「至虛極」一個道理,但「恆有欲」才足以動心忍性覺察真相。
佛法雖是勸人無為,但若執著就是有為,有為的佛法雖說善,卻無益於覺悟真相,執著於佛法而生心,其心就非自然而然,既非自然就有所善,有所善就有所不善,有所不善則傷害眾生,主觀意識在誰就是誰,傷害眾生就是自己遭殃。
舉例而言,為勸人善而形塑地獄,當人們存有地獄之心,就會有眾生會墜入其中;再舉實例,用嚴刑峻法禁止邪惡,即便千刀萬剮也不能禁止,結果卻是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聚歛無數財寶慷慨布施,又有人深知萬物空幻而靜修其心,那麼後者的菩薩功德更勝前者,因為菩薩都是犧牲自己成就眾生啊。」
須菩提問佛說:「世尊!為何菩薩不為自己?」
佛答:「須菩提!為無為而功成不居,才是大菩薩。」
《道經》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治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佛陀闡述的菩薩道,與道經闡述的王道,可以說是異曲同工,為無為而功成不居,只不過菩薩修行而王道治理,菩薩修行精深徹淨,王道治理大同太平,然而,修行的功德在微觀,政治的功德在宏觀,兩者不能區分高下,卻可以結合而共治。
雖說菩薩不受福德,但終日靜坐又有何福德可受?菩薩不謀今生而圖來世,犧牲自己的今生一世清修,以換來微觀無數世界的淨化,主觀意識在誰就是誰,無數清淨世界的無數眾生,都可以成為主觀意識生命體驗的角色。
因為主觀意識在誰就是誰,所以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身,不受福德的菩薩,與接受福德的眾生,其實都是主觀意識,換言之,菩薩與眾生都是自己,難分彼此卻可以比較貢獻價值,菩薩貢獻自然比眾生多,但菩薩有為布施或無為布施哪個貢獻更大呢?
領取一時救濟或永遠活在樂土,就是菩薩有為布施與無為布施的貢獻差距,也就是可受福德的差距,可以想像為工作報酬,因此,有為布施的耗費極其巨大,收益卻極其微小,反之,無為布施的耗費不過一生清貧,換來的收益卻是無窮無盡的幸福人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如何行事,他就不清楚我意喻的如來。」
須菩提問:「為何呢?」
佛答:「所謂如來,是跨時空的無數真我。」
如同須菩提一樣,很多人都把如來當成某神佛或未來佛,然而,佛陀說的如來真是這樣嗎?明顯不是,佛陀說的如來,不是特定的神、佛或人,而是藉『如來』跨時空溝通,也就是主觀意識在誰,誰就可能是如來,無論時空只論覺悟,因此,三世諸佛皆如來,而期望以《金剛經》作為溝通的媒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