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月讀書日記
2.17周五
在图书馆看了研读版圣经,CNV Study Bible,环球圣经公会有限公司出版的,黑色烫金皮面,小字印得密密麻麻,字句与文献的对照非常细致。还看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圣经故事》,非常精彩。这些书在2012年前后都能正式出版,但现在却在豆瓣上连条目都搜索不到了。
2.18周六
和女朋友去共青森林公园。在路上看到了装轻油的油罐车和阳光下的铁轨,公园里很多人支了帐篷,晒太阳。还有人吹萨克斯。好久没有出门了,云淡风轻的感觉真好。
2.19周日
和女朋友吃了乌克兰菜。都是硬菜,很丰盛。环境也很有特色。
2.20周一
在哲学系资料室看朱学勤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主要看了他对卢梭思想的梳理。
2.21周二
上午旁听高晞老师的《医学史》课程,较难,只听了一次。
晚上听了周双全老师的《旧约与现代中国》,林语堂许地山陈梦家等民国知识分子,很多都和基督教有关。只听了一次。
2.22周三
上午听外文学院《圣经与英国文学》,她的课程教材是the bible’s greatest stories,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介绍了《圣经》。多门课程的老师提到教材审查很严格,只能选择马工程的教材作为明面上的“课程教材”,老师会通过课代表,在微信群里会发一些真正推荐的书目。
下午旁听《宗教学导论》。她主要做基督教神学研究的,性格很好,班里同学似乎很喜欢她。
旁听程群《佛教哲学》,她推荐读经顺序:《法华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佛经+古代权威注疏+近代注疏讲录。推荐太虚大师,不过还没有找到适合的书籍。
2.23周四
旁听仇鹿鸣《三国史与三国志》。
2.24周五
旁听《敦煌学概论》《西方史学史》,陆启宏上了第一节。史学史课程的书单可供阅读参考。
下午听陈尚君《中国古典文献学》。
混沌是光明前的黑暗,也是永恒。
思考死亡是对生的一场根本反动。
2.25周六
去图书馆自习,人很多。有初高中生,也有看报的大爷,准备考试考证的年轻人。
9楼苏州河书房里的书很不错,有《世俗时代》等,但是只能阅览。10点,位子已经全都坐满了。
2.26周日
去姨娘家吃烤肉,聊天,挺愉快。建议我去日本。
新馆很大,却让我联想到苏联建筑,如今政府确实有实力提供这样大气先进的基础设施了,可是自由的思想呢,人本的价值呢,如此稀缺。
2.27周一
开通了ChatGPT。在淘宝上买一个“海外验证码”就可以注册,对写作确实大有帮助。
2.28周二
早上上课《古籍编目实践》。去古籍部学习查阅《中国丛书综目》。教了四角号码检字法。
下午在理科图书馆上课,准备这学期读点英文书。姚大力在课上也说,大学阶段,文科生应该把用英文读专业文献这个问题解决。他很强调语言。正好看到一个学生还弗洛姆的《论不服从》,薄薄一本,当天就看完了,很好。分享了一些片段给室友,她也觉得很有启发性。
3.1周三
晚上旁听中文系主任朱刚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初唐文学,文史结合,很精彩。
3.2周四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国家》,讲民族主义,文天祥,很有启发。老先生问了两次“我这样讲,听得懂吗”,不禁感慨。
上午旁听古希腊史学者吴晓群的史学原著课,读希罗多德《历史》,我说话跟她有点像,是个很好的老师。评论刘小枫的那套书有过度诠释之嫌。
旁听郁喆隽《儒教的理论与历史》,学术性强,有点吃力。老师非常认真,提前20分钟就到了教室,还发了纸质的课程大纲和阅读书目,可见是一个有教学理想的人。
一天,正好听了老中青三代学者的课,都是名师。
3.3周五
中午去古籍部看了一点蒋维乔《中国佛教史》,1929年出版的,线装书,读来真有味道。准备这学期多去古籍部看旧书。
下午和同学一起听陈尚君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获益良多。
第二周,精简了旁听的课程。正如葛兆光老师所说,给本科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对我来说,常识已经基本够了,就算不知道,我也知道可以去哪里找,高阶的课程更适合我。同时也要注意多读文献,特别是繁体竖排文言文和英语文献。
3.4周六
图书馆自习。看《国史大纲》和《罪与罚》,还有陈尚君的《转益多师》。陀氏的书适合我,《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白痴》。
3.5周日
借了一本英文原著,Fromm的to have or to be? 才知道他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心理学家出身。学养扎实,啥都懂。
3.6週一
開始修復館藏古籍《鹽城縣鄉土地理》(教材)
3.7週二
成慶pyq:所謂的強弱高下,不過是一種認知的幻覺。明明不想出人頭地,偏偏害怕落人足後,人天交戰。
順著自己的生命因緣,展現生命本身,不為外境輕易動搖,就是人生的目的。
(寫于疑似上大一位學生墜樓之後,每年都有學生跳樓,悲矣。)
在理圖書車上看到一本貼有“限制閱讀”標籤的書:screening China’s soft power. 研究中國影視行業和政治的關係。
在歷史系資料室看到台版書《神的歷史: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歷史》
3.8週三
下午在古籍部讀《史記》
晚上聽《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盛唐”是在安史之亂後被創造出來的神話。這個概念在文學史上成立,在史學上未必成立。
“無論在哪裡,只要過得好,那裡就全然是祖邦。”(阿里斯托芬)
“不管去什麼地方,只要我能獲得自由,那裡對我來說就都是羅馬。”(古羅馬,布魯圖斯)
3.12週日
中午在姐姐家裡吃基圍蝦,佈歌東京的蛋糕,奶油榛子。
晚上去新開的西餐店吃牛排,炙烤三文魚,紅酒,可頌麵包,牛肉披薩,拿破崙蛋糕。
3.13週一
收到了一堆禮物:綠色的新書包,白球鞋,《詩經》,白巧克力,等等。
3.14週二
成慶pyq:大學的人文教育價值觀理應和家庭、社會不同。大學應當提出價值的多種可能性,並讓思想的種子通過人才培育影響社會,但今天的大學教育太遷就社會的主流價值,以至於讓自身都失去任何存在的意義。這些價值觀包括宗教、政治、社會、審美等。
梁文道在《常识》(2009)中的话: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分化发展是现代性的标志成就,显然它们彼此相关,但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完全吞没另一个领域,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逻辑可以完全取代另一套逻辑,更不可能让一套逻辑的目标成为所有领域活动的目标。(政治、资本、传统规训的逻辑代替了其他所有逻辑,个体发展空间狭隘)
3.15週三
借了erich fromm’s the art of loving, 關於愛的必讀書目。
晚上《中國古代文學史》,講敦煌卷子。
3.16週四
藏書故事第一場。從藏書史的角度看歷史,還挺有意思。
下午聽郁喆雋 儒教的理論和歷史。講“祭祀”
歷史學者李碩病危,借了《孔子大歷史》讀,還可以,著重讀了關於商人的附錄,刷新了認識。
3.20週一
收到生日禮物“朕亦甚想你”,故宮文創。
3.21週二
在古籍編目課上看《校註項氏歷代名瓷圖譜》(項元汴),郭葆昌和福開森整理的,1931年出版,極為精美。
3.24週五
成慶pyq:不同代際的人。民國:關鍵是個人命運;八十年代,風雲乍變,豪氣干雲者,雞犬升天者,無非是時代紅利之便,憑藉少許精力和運氣,博得大名與財富,但多流於“自大驕縱”,對努力而所獲甚少者,少有同情。因此一代人的人生觀,皆以“精英”為目標,背後都是“人定勝天”的“自我中心主義”作祟。
現今時代風雲落定,又恢復到“弱小個體”的時代,個人需尋安心之方。未來的職業,需要踏踏實實、安安心心,做好自己感興趣的事,才不至於和時代大勢相互拉扯、過度消耗。所謂“精英”,不過逞一時之得意,此時唱一曲好了歌,便可解此人生觀之毒。
晚上,和姐姐第一次吃麻辣燙,好吃。
3.25週六
看完了張泉的《中華文明訪談錄》,很好。
3.26週日
在理圖看《數學史》。斯科特、克萊因的書都差不多。
推薦研讀《資治通鑒》《明史》。
西蒙娜·薇伊:永遠堅持邊緣的立場,以流放為永恆的故鄉。
3.28週二
Libwalk,走了徐家匯藏書樓等。黑山書店
3.29週三
第一次聽《文選》課,被駢文的辭藻打動。老師很有風格,吸引人。
3.30週四
成慶pyq:一種觀念,不能用於生活,不名為誠;一種行為,不能反歸觀念之導,是名盲從。前者覺性孱弱,但易受業風擺布;後者則不知覺性有無,如行尸耳。
晚上聽古籍所蘇杰講座《中西文獻學比較芻議》,收穫頗豐。見筆記。
3.31週五
在歷史系資料室看高晞的《醫學與歷史》,2020.5出版的。
4.2週日
看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
4.4週二
成慶pyq:擺脫深層的執著,不執著于自己一定是對的。
下午去祖嘉生物博物館。
4.5週三(清明節)
讀梁啟超《新民說》,吉見俊哉《廢除文科學部的衝擊》。借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
4.6週四
看段晴《神話與儀式》,借了李碩《翦商》
4.9週日
成慶pyq:經典文字越平實,行之則越難,何故?因多偷心故,好慕玄妙,不願篤行,故少真實受用,空忙一場,盡是幻想中事。
禪學社社友pyq:對於變老的客觀描述:一種既清楚變化又未陷溺其中,無需哀之傷也無需怨天尤人的淡然。人生看似落入定局、困局的中年感,脫困之法應該不在於把原來抓得牢牢的人事物抓得更牢,而是給自己鬆綁,換副視角去享受這正常的花期吧。(其實對於人生每個階段的轉換,都應該有相應的視角的轉換,而不是困在過去或美化未來)
4.11週二
晚上看了《宗教學導論》的宗教體驗作業和批語合集,挺有意思的。
成慶pyq:我當下做的都不是所設想過的,甚至很多事情超過我的想象力。也許人生最高的目標是沒有目標。當人完全嘗試敞開人生時,應該是我們融入因緣之河而行,而不會在河中試圖抓住波濤或激流。
越觀察這個世界,就知道世間苦之沉重,樂之虛假,才會自然止息無休止做加法,以滿足虛假感官慾望的攀援,難怪佛家嘗道:入道之門,是為觀苦。(觀死亡,而知自我之虛假,唯有為世間美好做貢獻,才能安然離開而無悔恨之意)
4.13週四
晚上聽包華石中國藝術史、政治圖像學講座,沈語冰主持。包老師全程中文,筆記記在本子上。哲學學院來的同學並不多,二十人左右。會議室有鋼琴,很好看,純白,聯想到自由。
成慶pyq:如果說恩施的山民有什麼性格特質,是他們不會過多思考這些“危險”,因為這些感受是植根於日常生活中的。當你每天思考它時,它已經慢慢消失了。這也就意味著,恐懼的根源在於陌生,而非恐懼本身。
那時候的我們,把風險當做生命的一部分而接納,但今天大家似乎越來越懼怕這些風險,心理也越來越脆弱。
看到賈鑒在pyq吐槽去年春季學期的課程論文被教務處要求添加評語,我的兩篇文章就是在春季學期的課程中提交的。看到之後,把它們從網盤中撈了出來,“自我審查”了一番。
賈鑒拍了兩段評語:1、文章深受鬼話連篇的網上論文的影響,建議以後多看點正常的文章,哪怕是與學科無關的文章,要正常、理性、健康。
2、理性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但文章中那種困惑的聲音和難言的痛楚,都帶著這個年齡段才有的真空感,正是這種有缺憾的真空感值得鼓勵。
4.16週日
打乒乓球,中午吃牛排、沙拉,看《翦商》。
4.18週二
永恆主義(peremmialism)的教育並不相信自己要成為生活的模仿,至多只是生活的準備。(文中指芝加哥大學)(單讀)
晚上聽劉擎講座:交往的意義:理解他者與重建自我,很好。
4.19週三
下午聽劉擎講座:動蕩的時代xxx。內容不咋地,倒是啟發了我做ppt的思路。碰到上財經濟思想史教授梁捷和他的博士生,交談甚歡。開頭因為聽他在說劉仲敬云云,後來又聊及校園的人文自由等。
4.21週五
世紀出版園。參觀上海人民出版社,送了兩本書,《中華帝國方志xxx》(論衡書系),《無盡的玩笑》(小說),很厚,文創也不錯。開始從出版的角度思考一些問題。考慮未來就業方向。
4.22週六
看林白《北流》,很喜歡的女作家,重新思考“女性主義寫作”的問題。
4.24週一
逛大學路,b站一條街,“一個沒有書的圖書館”
5.5週五
在歷史系圖書館看孔飛力《叫魂》
晚上聽戴錦華講座《再追問:電影與人》
5.6週六
中午在文圖借《鄰人: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犹太群体的灭亡》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下午聽講座
讀弗洛姆《逃避自由》、霍弗《狂熱分子:群眾運動聖經》、Orlando Figes《耳語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5.8週一
讀托尼朱特《重估價值》、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李零《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
成慶:教育的目的:整體人格的熏陶與趣味養成
戰爭與歡愉,都是存在的掙扎。。。
5.9周二
去国务学院图书馆,看到刘仲敬《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何清涟《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等书。
成庆:通过历史确立自身;畅想未来确定奋斗的方向和努力的路径,不然“当下”即是空洞的,缺乏意义的。
5.11周四
看钱理群《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另一种历史书写》(2012),联经学术出版。(钱理群除了鲁迅研究,还有周作人研究,最重要的是毛泽东研究)
“思想和实践之间有不同的逻辑,思想讲究彻底而不妥协,但实践则是要妥协的;思想讲究超前,实践则重视现实。”
张怡微讲座
5.12周五
看了袁伟时《昨日的中国》、张鸣《帝国的溃败》。2012-2015年出版尺度比现在开放不少,采访文章和序言里的内容都写的挺直白。
晚上在历史系资料室看了1990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苏联东欧风云录》,199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剧变中的东欧》(都是内部发行)。前者是编年体,看了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1989年倒台的过程,非常精彩!看的时候直发笑,果然历史上的事情,发生第二次的时候就是喜剧了。。。东欧当时的状况和我们的六四太像了,以及党校学者做的分析,那些话是如此的熟悉,不觉得悲哀,倒是觉得好笑。歐洲的20世紀政治受到兩(3?)次侵襲: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共產主義。美國以此為鑒,防止民主政體受到損害。
在文學上比較重要的,波蘭的米沃什、貢佈羅維奇,捷克(法)的昆德拉、哈維爾,都與東歐政治影響重大。我國學者、作家也多有借鑒
5.14周日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在家看了《什么是文化史》。赫伊津哈、布克哈特都是我喜欢的“贵族学者”/全能学者。還有編程隨想
唐师曾发了视频,原中政法校长江平,寿宴。张千帆、贺卫方、浦志强等均在场。
5.15周一
看了吴晗的《朱元璋传》和《国史大纲》中对明太祖的描述,惊怖于明代的黑暗。重温了余英时《史学与传统》中的论文《從中國史的觀點看毛澤東的歷史位置》:明清提供了黑暗的专制传统;列宁党提供了组织结构,使其得以在现代社会实现。
5.18週四
借了秦暉的《走出帝制》,一查,在豆瓣已經沒有詞條了。翻了一本關於正倉院的書。還掉了《開場:女性學者訪談》,看了一下人民大學性學家黃盈盈的訪談,她說要警惕今天流行的性侵敘事,尊重性的複雜性、私密性、曖昧性。表示認可。
中午去了神獸之間書店,離地鐵站好遠,不太方便。店倒是不錯,拿了一對彩虹徽章,跟店員聊了幾句,咖啡不錯,店佈置的很有風格。買了布朗肖《災異的書寫》。
5.19周五
看了編目實踐的期末背誦內容,陷入了思考。做完了這學期的讀書筆記。
賈鑒pyq:既然琢磨喜剧,那就在无限膨胀中再读一段:“人们陷入了历史为他们设的玩笑的圈套;受到乌托邦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想到。历史是喜欢开怀大笑的。”(昆德拉《玩笑》)
5.20週六
時隔三年,去了思南書局,聽了梁捷老師的讀書分享,闕海老師提到“六經皆史”的限度,李零在《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裡提過先秦文本都是“液態”的,不一定能逐字逐句相信,做文本分析和解讀。還去了戲劇店,感覺一般。
成慶pyq:隨便闲扯,70一代人,思想结构还是偏保守的,对”身份“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执着,师长是需要尊重的,父母是需要孝顺的,这是传统家庭教育的成果,但在现代社会里,也成为包袱。现代家庭关系的激烈变革,导致我们这代人,对于家庭的角色认知,其实是有非常大的理解鸿沟。我们在过去家庭里约定的家长权威默契感,对于新一代年轻人而言,是不被认可的。但是我们也很难放下身份的”面子“,去投入到现代这个信息化、二次元的文化浪潮中去,那对于我们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剧烈的冲击,所以大部分我们这代人,激烈者容易批判,佛系者容易逃避,比较少有人愿意和90 00后建立起互相倾听乃至相互学习的关系模式。教了10年书,认清楚的现实就是,未来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去垄断的关系结构,也就是老师在知识的存量上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依靠博士学位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只能在非常狭小的领域里获得其知识权威性,但是却无法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教育受众。那么问题是,未来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关键素质究竟是什么?是继续成为体制认可的”权威“?还是真正地去走入不可预期的年轻世代,将传统的思维与观念与当下的现实作有效地沟通与阐释?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是常常是前辈迷恋古旧,后生好慕新奇,彼此割裂,不相往来。例如我们这代人从红白机开始的游戏生涯,那中间我们所体会到的沉溺与虚幻,难道年轻人无法理解?有时候只不过是我们在教育中,忘记了教师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言,所以在课堂上,将生命的经验割裂出去,只传播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罢了。
體驗,文本,主義
5.23週二
做了個植物標本。
5.24週三
晚上聽這學期最後一次汪習波老師的文選課,很有意思的老師,笑聲動人。
5.25週四
上午去了上博看宋元古籍展。
下午聽了物理學教授金曉峰老師的分享,很好,主要介紹了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跟老師聊了一會兒。
5.26週五
翻了一點popper《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哈耶克《自由憲章》
5.28週日
看了一點何偉的《江城》和《尋路中國》,太棒了!
5.31週三
在歷史系資料室翻了3個不同版本的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寫了篇書影版本介紹。
下午在紐約客上看了一篇news in exile: how Russia journalists are covering the war in Ukraine.俄烏戰爭後,俄羅斯的獨立記者跑到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做報道,結果被當地政府趕走了,目前到自由之城荷蘭做報道。全球化時代,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
6.1週四
翻完了米沃什《被禁錮的頭腦》,brodsky《小於一》字太小了,沒看下去。
看了吳思《潛規則》和《血酬定律》
翻了本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時代》,理想國出的,翻譯不太行,看不下去。
6.2週五
在hbr末頁看到唱people have power的搖滾歌手patti smith的話:I want people to leave our concerts feeling invigorated to do their own work, start their own band, write their own poetry, go out in the streets to protest, or vote.道出了演唱會的真諦啊!
2023年1月national geographic登了一版藏傳佛教的內容,圖文並茂,第一次看到藏傳佛教的造像。
6.4週日
看閻連科《我與父輩》。
賈鑒:赫胥黎在寫給奧威爾的信中說到:下一代的領導人會發現,嬰兒培育和麻醉催眠作為統治工具更有效,人們將會愛上被奴役,從而徹底得到滿足。
想到Pink Floyd的comfortably numb(1979):可以理解為“主體性的消失”,(這是當代很重要的一個話題)there is no pain, you are receding. I have become comfortably numb.歲月靜好。(奶頭樂?)
6.5週一
看到彌爾頓弗里德曼的capitalism and freedom(1962)第一頁:政治自由和經濟自由之間有密切的聯繫,特別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在保證個人自由的意義上不可能是民主的。
但在2021年5-6月havard business review(hbr)上,說近幾十年給中國領導人的經驗是經濟改革不會必然帶來政治改革。在管理學院閱覽室翻了一堆英文過刊,2018年前後的都沒有撕掉和限制閱讀範圍的痕跡。
6.6週二
看了一本原湖南省新聞出版局長李冰封在台灣出版的文集,“訣別斯大林模式”。裡面提到張賢亮《我的菩提樹》是文革小說,可以看。
6.7週三
賈鑒:讀書只是不和這個社會交流信息的一種自娛自樂又自欺欺人的快樂。
讀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朱老拿經學當靶子噴政治呢哈哈哈。扉頁有句話:我應該有一顆屬於自己的頭腦,我可以有一顆屬於自己的頭腦。
6.8週四
讀密爾《論自由》(1859)。太精闢了,想做點翻譯。
6.9週五
翻譯了一周上週六在new Yorker上看到的採訪閻連科的文章,把覺得有意思的部分都翻完了,花了好多時間。不過干貨確實多,閻挺真誠的。
看“小鳥文學”,提到《經濟學人》體現了全球化的媒體思維方式。大概是將全球各地的事情放在一起,看到一種波動和影響吧。
6.10週六
在文圖看了一堆音樂書,搖滾爵士古典,fantastic
Beatles,Bob Dylan等藝術家對自己的音樂享有空前的控制權。
朋克的一個基本前提:你要獨立思考。
看書William shirer《第三帝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主要看了第八章:第三帝國的生活:1933-1937。驚人的相似。“在一個極權國家里,一個人是多麼容易聽信說假話的和受檢查的報刊和廣播啊。想要跟一個頭腦已經變了樣的人接觸,是沒有用處的。”
“你的子女已經屬於我們了。你是要死的。在一個短時期後,他們就將不知道別的,而只知道這個新社會。”
6.12週一
在文圖參考閱覽室的書車上看到一本台版書:秦家懿在六四後寫的《上下求索中國魂》(Probing China's Soul,1992),探討當代中國大陸的暴政,究竟是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來自共產主義?抑或來自於兩者?秦家懿(1934-2001),女,出生上海,后出國,當學者,專攻明清儒學和神學,得過三次癌症,參加許多社會活動。這本書並非她的專業領域,應是出於良知而寫作。一名值得關注的女性。(有點像葉嘉瑩)
看到一套台灣國史館印行的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看了《言論自由(一)》的序。
6.13週二
在歷史系資料室看到一套夏中義編的《大學人文讀本》,分《人與世界》《人與自我》《人與國家》三本,《人與世界》收有哈維爾《論國家及其未來地位》:“個人比國家重要得多”,還收有曼德拉、哈耶克等人的文章。
讀梁啟超國學指南《讀書指南》。
6.14週三
導遊。逛了好多圖書館資料室。
6.15週四
讀《儒林外史》。「我是那中了举人的范进 你看我应有几分的欢欣」感覺最近的時局越來越像晚清了,大學生一個個像儒林外史裡所描寫的那樣。
早上在校車讀《論自由》,非常好,之前讀的小書是《莊子》。
林白的《北流》被預約了,在校車上看了點,寫的真好,深合我心,自己住了之後買一本細讀。
6.16週五
看張贊波《大路:高速中國里的低速人生》(2015廣西師大出版為《大路:高速中國里的工地紀事》),非常好。寫法類似何偉的《江城》《尋路中國》,張身為紀錄片導演和中國人,寫的更深入、生動。該書出版僅4個月就被新聞總局下令下架。
在我的非虚构写作和纪录片拍摄中,这条道路象征了国家的发展之路,但如果你只是等到它修成之后,踩着油门在上面风驰电掣、走马观花一番,惬意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也是“速度之恋”结下的“爱情之果”,那么,你不会看到一条完整的道路。你无从了解到一条道路的前世过往,更不会体会到和它相关联的那些卑微人生和悲喜故事。而正是这些被忽略被遮蔽的部分,构成了一条道路在其物理向度之外的漫长而幽暗的里程——那正是每一条道路“自己走过的道路”。
租房。師門吃飯。眾生煎迫。
6.17週六
讀昆德拉《玩笑》,讀的很開心。“解剖極權主義的偉大醫生”
翻了一下《1984》,高中時候讀過,當時覺得有點像科幻,怪怪的。現在才意識到那種“可怕的真實”,感覺奧威爾為這個題材創造了一種文體,生硬,富有紀律性,缺乏情感色彩。
“人民”應該是什麼樣的,才能抵抗這個政府的強權統治?
從政府的角度來思考它在做些什麼,想做什麼?而不是從平民的角度,為它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
分化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聯合乙,打擊丙;再聯合丙。。。
而人民總是滯後的,弄巧成拙的,缺乏智慧和權變的,信息不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