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大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除了你,84%的人根本不在乎「Web3」!想進來該注意什麼 — 區塊D世界

D大叔
·
·

標題說的「你」其實是一個集合,指的是原本就會主動觀察新科技,或是已經一腳踏進 Web3 產業的人。其他人,其實既不清楚什麼是 Web3,也不在乎。

大部分人不在乎技術

Web1,Web2,Web3 這些名詞都是從發展的結果回頭去歸納和定義,用特定技術或使用方式來定義一段時期。但人們在乎的不是技術,不是使用的功能,而是「可以讓我幹嘛?」。當年沒有一般用戶會在初見Facebook的時候說:「哇!是Web2的網站耶」,大家在乎的是可以在上面偷朋友的菜、看暗戀對象的照片、和小學同學重新搭上線...這些功能所帶來的人際互動。

現在會有一般用戶說:「哇!是Web3的網站耶」嗎?

那麼Web3可以幹嘛?
雖然我也相信「去中心化」、「擁有/掌控自己的資料」、「非許可制」、「去審查」...等在未來都會有重要發展,但是在目前這個非常早期的階段,Again,只有「你」在乎。

用「技術採用生命週期」來看加密貨幣目前的階段

我們來套用那張著名的「技術採用生命週期」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 (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維基百科:一種社會學的常態分佈(鐘形曲線)模型。該模型將消費者採用新技術的過程分成5種階段,分別包含創新者(約2.5%)、早期採用者(約13.5%)、早期大眾(約34%)、晚期大眾(約34%)和落後者(約16%)

各國在什麼階段

從人口數量上來說,2023年 Triple A 報告顯示全球有4.2億加密貨幣(錢包)持有者(查了一下全球人口約80億,佔比5.25%),等於剛進入「早期採用者」階段的初期。不過這是全球的比例,實際上應該要依各個國家的狀況來看會比較精準,所以我們來看持有者人數前五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國家的佔比:
前五大:

  1. 美國 4600萬(也是去查了一下人口3.33億,占比13.81%)

  2. 印度 2700萬(人口14.28億,占比1.89%)

  3. 巴基斯坦 2600萬(人口2.2億,占比11.81%)

  4. 奈及利亞 2200萬(人口2.1億,占比10.48%)

  5. 越南 2000萬(人口9920萬,占比20.16%)

其他:

  • 中國5800萬(4.08%)

  • 俄羅斯850萬(5.87%)

  • 日本510萬(4.13%)

  • 法國380萬(5.90%)

  • 英國370萬(5.52%)

  • 韓國206萬(3.98%)

  • 新加坡84萬(13.93%)

  • 台灣55萬(2.31%)

小觀察

  • 許多金融系統條件較差的地方(基礎設施不足、通膨、交易手續費高昂...等),因為加密貨幣對他們來說比自己國家的金融系統更方便、快速、可靠、自由、便宜,所以使用比例也較高。例如伊朗(13.46%)、奈及利亞(10.48%)、巴基斯坦(11.81%)。

  • 另外有一些國家除了金融條件的限制,更因為跨國匯兌(移工)需求高,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去許可制等特性也非常符合他們的需求。例如越南(20.16)、菲律賓(13.02%)、泰國(9.32%)。

  • 理論上應該會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相關領域上有較多創新能量的國家,使用比例都沒有超過6%(除了美國13.81%和新加坡13.93%),原因跟上面兩點類似,但是相反,也就是因為這些相對較先進的國家,原本的金融系統就很完善,因此一般大眾也就不會有很強的動機去採用。

  • 台灣也是一樣,雖然以我個人的觀察來說(台灣2.31%的部分),這份調查的數據似乎較真實狀況低了一些,但就算把這份數據的人數乘以五倍,佔比也仍然非常低,目前全員仍屬於「早期採用者」應該是沒有懸念。

  • 以上四點觀察缺乏實際的數據和調查結果支持,純粹是我個人歸納和想法。

簡單說,現在正在使用「Web3」服務的人,都是「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而這些人之所以主動去使用,不是因為「好用」或「日常生活需要」,主要是因為職業、研究、經營人設定位...等特殊目的。

市值

另外再從「市值」來說,整個加密貨幣圈的市值(也就是比特幣 BTC + 以太幣 ETH + USDT + USDC +....所有加密貨幣的價值,今天查是1.3兆鎂),還不到一間蘋果公司市值的一半(今天查是3兆鎂),僅43.3%。用粗暴一點的簡化說法就是,投資蘋果的股民是投入加密貨幣圈的兩倍有餘(假設每個人投入的資金一樣)。而蘋果只是整個傳統資本市場中的一間公司而已。

列這麼多數據,回到題目:所以現在進入 Web3 領域創業適合嗎?這個題目很大,以下是一點個人的觀察和想法。

先講風險

在一個普遍有著「將持續成長」共識的領域裡創業當然會有很多的機會,但是同樣的也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競爭壓力。不確定性來自於一個新的領域早期的發展會有非常多看起來很有希望的「賽道」和技術「規格」,但勢必最終市場共識會集中到少數幾個上,而其餘的終將淪為雜草叢生、人煙罕至的廢棄建設,因此相當考驗創業者的眼光和運氣,如果一不小心押錯寶,所有的資本和時間就打水漂(想想十多年前台灣押寶的WiMax和最終成為主流的LTE...)。Web3領域的例子,「挖礦」、「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就是完全不同的賽道。同一個賽道裡也有「挑選在哪一條區塊鏈來發展產品」、「以哪一種ERC標準來發行NFT」等等基本技術要考慮。雖然充滿風險(哪個創業不是呢?)但我覺得還是有些原則可以提高成功率:

鎖定全球市場

其實台灣軟體類新創普遍的共識就是要「出海」。英文市場就不用說了,近期台灣政府也帶頭鼓勵很多軟體新創前往日本拓點,像 Gogolook、KKday、iKala、FunNow...等。尤其是Web3這種「台灣市場較小」但本質又「天生適合直奔全球」的題目更是如此。

Ref:【現場直擊】國發會帶隊!台灣33家新創齊聚日本,接連簽署MOU深化合作日本公布Web3白皮書》友善監管、修改稅法、促進加密貨幣大規模採用

「Web3上的技術/協議/基建」優先於「把Web2服務搬到Web3上」

先簡單舉例一下兩者:前者我指的是像區塊鏈(公鏈/私鏈)、交易所(中心化/去中心化)、錢包/帳戶(冷/熱/多簽/抽象帳戶)、協議設計、標準開發...等等Web3原生的題目。後者我指的是像「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去中心化影音網站」、「區塊鏈遊戲」...等等把Web2有的服務搬來Web3上做的題目。我的想法是:

  1. 目前一般大眾要進入Web3的門檻仍然很高,最基本的「帳號/錢包操作」就還需要大幅度的簡化,把流程難度降低,並且提升大眾對Web3各種服務和協議的信任感,然後才有可能迎來大規模的用戶和應用。所以這個時間點做「需要大量使用者才有價值」的題目,初期會面臨使用者獲取的困難,以及未來多次Pivot的挑戰(為了適應賽道熱點轉移、技術規格改變...等等因素)。

  2. 台灣工程師素質高,技術研發能力強,放在全世界比都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針對技術/協議/基礎建設的開發要贏的機會很大。但是要論品牌營造、平台和社群經營、使用者獲取等能力,要在全球市場上競爭還是有很高的難度。

  3. 不要為了Web3而Web3。這一點我在之前好幾篇文章都有提過,如果傳統方法可以解決,那就用傳統的方法。一個去中心化版本的IG要如何比IG成功?一個區塊鏈版本的遊戲要如何比傳統遊戲好玩?要想通這些,不要建造一個賣點只有「標榜Web3/區塊鏈」的產品

最後我們再回頭來看一開始的「技術採用生命週期」圖:

注意到在「早期採用者」和「早期大眾」之間有一道「鴻溝」嗎,也有人叫它「死亡之井」。指的是當一個產品或既是在經過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使用後,往往會迎來一陣吹捧泡沫,逐漸吸引早期大眾的採用,但是這時候的產品可能還不完善,或是設計仍然偏向前兩個族群的喜好(他們的容忍度更高、技術力更強,但是切記他們僅佔總人口的16%),反而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過高的期待造成大量使用者更大的失望,最終導致這項產品無法跨過「死亡之井」而迅速殞落。
雖然有些學者對於這道「鴻溝」有不同的意見,認為太過簡化和武斷,但我自己還是覺得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提供給大家。


如果你想在信箱裡收到跟區塊鏈、Web3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的文章,歡迎在「區塊D世界」訂閱區留下Email免費訂閱,就可以收到值得關注的消息哦!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