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能讓你了解高齡人士的心理,提前做好邁向超高齡化社會-練習好好變老──你一定會老,但要老得自在從容!醫學博士從112個關鍵字解讀高齡人士的心理與行為邏輯,消除你對老後的恐懼與不安
這是一本協助你安心準備老後生活的書。
作者佐藤真一是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曾在大阪大學人類科學研究所擔任臨床生死學、老人行為學領域的教授,2022年屆齡退休。
日本百歲以上的人瑞即將超過九萬人,
日本女性平均壽命八十八歲、男性平均八十三歲;
台灣百歲以上的人瑞目前約五千多人,
台灣女性平均壽命八十四歲、台灣男性七十七歲
台灣明年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
借鑑日本的經驗,
可以使台灣早點準備因應老化帶來的衝擊。
陳時中政務委員前些日子出席《超高齡社會終極解:創新的可能》論壇提到政府要多推動鼓勵健康的措施,打造健康台灣。
大家不再區分年紀,而是一起努力成為健康的人。
作者在書中也提及預防生理衰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運動,
他推薦快走、水中漫步、游泳等運動。
佐藤真一認為現在老人與年輕人的界線已經變得很模糊,
因此書中不用「老人」這個稱呼,
他改用「高齡人士」這個說法。
他們不是只是年華老去、逐漸衰老的人;
高齡人士是憑著自身豐富的經驗,
以超乎想像的言行舉止,
使我們深思生命意義的人。
書中列出一百一十二項高齡人士的關鍵字,
協助我們了解他們的行為、樣貌,
找出彼此可以融洽相處的方法。
許多高齡人士退休後仍然健康,
只要讓他們發揮能力,
就能打造更理想的家庭、社區。
繼續使高齡人士在社會上發揮能力、經驗、知識,
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正面影響,
認為自已有價值,
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擔任新的任務,
也會帶來幸福感。
只要這些高齡人士感到幸福,
就仍有活下去的意願。
書中提出「初級控制」、「次級控制」理論,
指的是適應的方法,
初級控制指改變外在環境,
次級控制指改變自己的內在。
自己的需求、願望不適合外在環境時,
可想到的解決方法有兩種:
一、改變外在環境配合自己的需求與願望,
稱為「初級控制」。
二、配合外在環境改變自己的內在,
稱為「次級控制」。
比方說腳骨折的話,
努力復健直到能走路,
這是「初級控制」;
改變自己的心情「外出坐輪椅就好,比走路輕鬆」,
這是「次級控制」。
與其因無能為力而沮喪,
不如切換心情比較幸福。
「次級控制」是高齡人士積極活下去不可或缺的方法。
書中提到高齡人士只記得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解釋了《一切都會好轉的:查理的百歲人生教會我的事》這本書,
查理爺爺總是記得快樂、美好的回憶。
高齡人士不講負面內容,
不是故意不講,
而是不記得了。
高齡人士已在人生經歷過負面事物,
在這階段只想用正面事物填滿所剩無幾的記憶容量。
親人死亡、身心衰老、上年紀等帶來壓力的事情愈來愈多,
為了在剩餘的人生中活得幸福,
他們選擇重視積極正面的資訊。
過往記憶經常在腦中被更新,
痛苦的經歷也被重組成美好的回憶,
所以話說當年全都只有好事。
這或許解釋為何大家總是貴古賤今。
高齡人士不記得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是因為忘記,
而是不願想起來。
為了使高齡人士容易記憶,
我們不要同時提供多項資訊,
最好是一次給一個簡單易懂的提示即可。
請他們寫筆記,
方便事後回憶,
也是有效的方法。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
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的能力也逐漸衰退,
為了避免衰退發生,
最有效的方法是適度運動,以及從事需要動腦的知識類活動。
要讓高齡人士去做他們不太想做的事情,
只要播放高齡人士喜歡的音樂,
就能夠替他們帶來積極正面的心情,
這點也可參考《你可以改變別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長銷百萬作家,讓每個人不知不覺照你的心意做》這本書,
透過行為設計,
降低難度、提高意願,
使高齡人士容易傾向支持與自己當下心情相符合的事物。
性格影響到一個人的長壽與健康,
舉個例子,
「情緒不穩定性」高的人容易覺得與人相處有壓力,
對於事物會過度反應。
有看法這情況會影響身心健康、導致生病、提升死亡率。
「情緒不穩定性」高的人若想長壽,
就必須拋高壓力與不安,
每天積極生活。
偶爾會看到高齡人士在超市自助結帳機、銀行ATM等發飆的場景,
這情況多半發生在學校從事教職、企業管理階層退休的人身上,
原因是他們自認自己是「菁英」。
即使是自我評價很高的人,
認知功能、體能隨著年紀而逐漸衰退,
自己的想法越來越行不通,
「菁英感」及做不到而產生的失望。
這兩者間的落差越大越容易產生壓力,
這些小壓力逐漸累積,
就像杯子裡的水滿到因表面張力才勉強沒有灑出來的狀態。
這時只要加上最後一滴水(極小的壓力),
情緒就像杯子滿溢出來的水一樣失控,
表現在外的就是憤怒。
並非因為他們是高齡人士,
所以容易發飆。
今後世界持續朝數位化發展,
對高齡人士來說,
世界或許更加充滿壓力。
家人在與高齡人士相處時,
理解這種狀況很重要。
人是社會性動物,
人人都想融入社會、
想得到社會認同,
但鮮少有機會與社會接觸的家庭主婦這點很難被滿足。
社會雖普遍認同帶小孩、做家事是很重要的工作,
家庭主婦仍無法像丈夫那樣得到明確的社會價值,
因此妻子採取的行動是往家庭以外的地方找尋生命意義,
試圖通過與朋友交流、地區志工活動、嗜好活動,
獲得社會價值。
女性彼此透過稱讚隨身物品、服裝,
也能帶來社會價值,
從中獲得滿足感。
文中提到嗜好,
像我學習的搖擺舞Swing Dance,
台灣最大的搖擺舞組織SwingTaiwan針對熟齡族推出「熟齡爵士搖擺舞」,
德國研究跳舞比高強度有氧更能活化腦部,
跳社交舞失智風險減少七成。
讀者朋友不妨把家中的阿公、阿嬤送去學搖擺舞,
預防勝於治療。
作者提醒價值觀不同的家人,
更需走進彼此、頻繁溝通,
才是維持安穩生活的訣竅。
男性的年紀越大往往越依賴配偶,
女性則喜歡與同性朋友愉快度過。
配偶過世後仍身心健全的話,
男性多半希望再婚,
女性多半不希望再婚。
作者不斷在書中提醒,
只要與人建立正向關係,
過著自主生活,
無論到幾歲都會覺得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自覺很幸福的高齡人士。
📚作者其他書籍:
1.一直以為爸媽不會老:年逾花甲之後,父母都會成為自豪又自憐的矛盾結合體。理解了,你就知道該怎麼幫助父母過得更好。大是文化
2.「換個說法」跟他好好說話:心理學博士教你依病程使用最佳應對金句,跟失智者有效溝通. 臺灣東販
3.爸媽怎麼突然變了樣?:失智症患者心理分析&照護技巧完全圖解. 臺灣東販
P.S.感謝積木文化贈送公關書,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準備老後人生。
📒猜你喜歡:
1.圖解長照介護,改善攣縮、舒展身體的操作手冊. 和平國際
2.分身有術的「新孝道」:家人照護的另一種選擇. 晨星
3.圖解長照介護,安全、溫和照護術. 和平國際
4.圖解 居家長期照護全書【經典暢銷修訂版】:當家人生病/住院,需自我照顧或協助照顧的實用生活指南. 原水
5.全彩圖解 100種樂齡活動這樣玩!:開心動一動,減緩腦部退化、活化身體機能、提升生活品質[樂活暢銷修訂版]. 原水
6.如果活到80歲:隨心所欲,不留遺憾!日本精神科權威的幸齡樂活提案. 方言文化
7.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麥田
8.大腦不老化的人都這樣做!:習慣養成x正念減壓x社交互動,58個預防高齡腦技巧,實踐自主生活. 三采
9.資深照護專家現場實證,好用又有趣的樂齡活動【圖解】:維持身體機能、刺激認知,家族聚會、機構照顧都適用. 如果出版社
#練習好好變老──你一定會老,但要老得自在從容!醫學博士從112個關鍵字解讀高齡人士的心理與行為邏輯,消除你對老後的恐懼與不安
あなたのまわりの「高齢さん」の本 高齢者の心理がわかる112のキーワード
#佐藤真一
#積木文化
#變老
#高齡
#老後
#樂齡
#熟齡
#大齡
#銀髮
#長輩
#長者
#高年級
#老化
#老人
#老年
#長壽
#人瑞
#長照
#居服
#照護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