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葉曉燕 Rachel IP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無知的傳媒真像個毒瘤特別在藝術報導上

葉曉燕 Rachel IP
·
·
要理解藝術,其實絕不能單單看表像,特別是現代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當中包括了藝術家的哲學思想、世界觀、對藝術的理解、思考過程等等一連串複雜的提問。


Sotheby’s Sells Rothko for $46.5 Million.


大家應該經常看到,每當華文報章寫藝術新聞時,經常都會以藝術品的賣價作招來,並以市井的角度加鹽加醋。

舉例說,2015年5月13日,台灣報章刊登了一篇新聞,是關於著名藝術家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的畫作「無題(黃與藍)」(Untitled (Yellow and Blue))於美國蘇富比(Sotheby)拍賣會以4650萬美金成交,文章標題為「別小看這幅畫 只有兩大色塊可賣14億」,報導迅速引起激烈迴響。 類似的標題多不勝數:「僅有黃藍兩大色塊 羅斯科畫作蘇富比上14億台幣賣出」、「抽象派大師:他花了24年的時間畫了一條線,去世後賣7.5億」、「奈良美智隨手揮筆「紅衫魚」變黃金 港紙100蚊以45萬元高價賣出」 ⋯⋯

大眾對藝術的普遍反應

根據網上的留言,大致可看到大眾對藝術的理解及態度。有的說「這張4650萬,我自己畫就好啦!」、「這張賣14塊也很難買下手吧?!」、「所以是賣故事不是賣畫本身的美感,那記者打的也沒錯啊!」、「重點是賣之前你要先死掉,畫家還在的話都不會天價。」、「藝術與廢紙就只有一線之差,有錢人就是任性 。現在人看過去的畫,就會變成藝術創作,這就是非常矛盾的社 會。」、「畫作要賣高價,首先,你得要先成名...」、「就炒作啊,不難理解」 、「梵高的畫作,就算是隨意塗鴨,也能在拍賣會上賣個幾千萬美金...」、「看不出哪裡有藝術感。大家都塗得出吧!只能說這是有錢人的休閒活動。」、「看來看去我看倒像塊綠豆糕」 、「看來看去,我也想畫 一幅。」等等。

當然,也有些有在反駁。其中一位說得較好的:「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可以這樣隨意批評,還真是挺可笑的。哪天你自己擅長的領域被門外漢亂說一通,你就別氣得跳腳。你甚至可能連畫家是誰都不知道,甚至隨手google一下都不曾做過,就把這些你不懂的東西批的一文不值。退一萬步說,今天就算有人是錢太多來買好了,至於你這樣去批評藝術家本身嗎?你那麼厲害,你也可以去搞個讓人願意掏大錢買的任何東西出來,而你能嗎?」。

這就是網絡世界吧,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奈良美智一直都會在不同的紙張上畫畫,人們將重點錯放在港幣一百元上,著眼點在於隨手一筆便將一百元「升值」4500倍,其實那就算是一張餐紙也可以。


每一樣事情也有它的學問

之前也說過,要理解藝術,其實絕不能單單看表像,特別是現代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當中包括了藝術家的哲學思想、世界觀、對藝術的理解、思考過程等等一連串複雜的提問。要明白藝術或藝術家們在做什麼,你必須理解整個藝術發展的脈絡及各藝術家本身所關注的議題。這是一門學問,就跟其他學問一樣,也得化點工夫時間才能提昇自己的鑒賞能力。就如一杯茶也會有它的歷史及學問。這不難理解。人們要是將自己的無知以藐視的方式回應,也只能讓自己繼續無知。人如果無知,理應虛心學習令自己變得有能力去理解才對。

如果不喜歡看書,看看紀錄片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這是一齣關於Mark Rothko的紀錄片。


我想,這件事令人更生氣的,其實不只是看到華人社會對藝術的理解能力及態度。更重要的是傳媒經常以這種嘩眾取寵的角度去報導事情,又常常將藝術市場價值誤以為藝術價值(藝術價值絕不是單單以價格定義)。這是極不專業的做法,無知的傳媒真像個毒瘤!它不單沒有為大眾提供養份,反而令大家變得更無知。 然而主流傳媒就是大眾認識藝術的主要渠道,這樣的事情經常令人感到異常懊惱。

現在我們常在電腦螢幕前看東西,一張作品,又真的能透過電腦螢幕去看嗎?假如不看真跡,只是看一張jpg或印刷品,相信我們永遠也無沒真正懂得藝術。


文:葉曉燕 IG: rachel.iphiuyin
(暫時希望每個星期五也可更新文章。暫時)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