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到 Matters 第18天:一些感想

ClareHuang
·
·
IPFS
·

說自己「搬家」到 Matters,並非指我關掉了其他站上的網誌,而是因為 Matters 已成為了我每天花最多時間瀏覽的網站。在 Matters,我拜讀了許多和自己背景不同、專業不同、立場不同的文友的作品,也因此接觸了一些往時沒有碰過的知識範疇,並大幅擴充了我的書單。(現在我的 Kindle 載書載得滿滿的!)由衷感激不吝分享自己專業知識和特長(如畫圖/翻譯外文)的文友——你們的作品幫助/啟發了我。😊

這種百花齊放的景象,在以廣告費為營運手段的社交平台(如 Facebook)是很難看到的——那些平台為吸引你的 attention time,會基於他們對你的認知(e.g. 點擊的內容),將你的 newsfeed 「個人化」,結果你只看到跟你之前瀏覽過的內容相關、立場相近的貼文,像身處回音室一樣。來到 Matters,我找回少年時代初接觸網絡的喜悅。🌸

伸延閱讀:The Web We Have to Save: The rich, diverse, free web that I loved — and spent years in an Iranian jail for — is dying. Why is nobody stopping it? by Hossein Derakhshan

對於 Matters 文友間的互動方式,我有一點建議:有沒有可能加設私訊文友的功能——例如把我的訊息直接送達對方郵箱(不透露對方電郵)呢?Matters 的公開討論熱烈,固然是好事,也能夠減少網絡霸凌的情況,但同時我也看到不少好的文章,因為題材本身未必吸引讀者發言而沉底。故此,我在 comment 聊天時很克制,怕我的留言會淹蓋未被發現的好文章,即使其實我想繼續與文友交流意見。若有私下交換聯絡方法的功能,就能解決這問題了。

最後,我想在此分享一篇 5 月時寫的舊文——主要為了提醒自己要持續寫作,多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並要極積與人溝通。請各位繼續多多指教。🙏


(原文寫於 2020/5/23)

攬炒後才是考驗的開始 — — 寫在《國安法》到臨香港前夕的備忘

《國安法》將到臨香港,更加要繼續寫,累積資本和連結。

面對《國安法》,我想對大部份人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戰勝恐懼,繼續說該說的話,在別人審查你之前先不要自我審查。這時刻又想起兩年前讀的《On Tyranny》(論暴政)汲取的教訓:獨裁者的權力,並非自有永有,而是一開始由自願服從、互相猜忌的民眾給予的。若眾人面對不公義的事時都不敢表態,即使心存憤慨的是大多數,他們也無從得知誰是同路人,不公義也就漸成常態。

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除了《On Tyranny》這本小書(只有七十多頁。我寫了篇中文概要)裡那二十課實際可行的建議外,觀察過往發生的事,我對個人可以做的事也有一些想法:

(一)多讀多寫(多畫),藉此與他人連結

首先,寫作題材不一定關於政治。若可分享有關自己專業的知識,或大家都愛看的生活趣事,可能有機會吸引到政見不同的讀者。要先有溝通的機會,才可引發對方思想上的轉變。

另一點是,群眾保持緘默是極權政府最樂見的。要是大家都怕寫「錯」了什麼會得罪政權,什麼也不寫,最後社會只會充斥著政權認可的論述,那些可以是反科學、與事實完全相反的敍述。在這個 Google 定義真相的年代,要是能搜尋到的都是假消息,日後就變成後代所知的「真相」了。

(二)透過不同渠道與他人連結

之前見過好幾次創作者因政治理由被封鎖/刪除帳號的事件(例:見周保松老師《自由誠可貴 ──我的微博炸號紀事》) — — 獨裁政權最怕有號召力、影響力的人,最簡單直接毁掉其影響力的方法,就是一下子切斷他/她和讀者的連結。

若你成功建立了讀者群,可想想能否透過幾種不同的渠道(不同平台,甚至可考慮個人網頁/GitHub/私訊/電郵等其他渠道)與之連結,維繫自己辛苦建立的網絡。

(三)多與人交談

這在《On Tyranny》第十二章有提到,尤其近幾年感受更深 — — 面對面交談時,可以觸及的話題遠遠比 texting 多,這也是認清誰是同路人與交流想法的好時機。在極權統治下,認清誰是會在危難中互相扶持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適逢美國還在採取隔離措施,有感在疫情下,(如 Yuval Harari 所說)極權政府更輕易大行其道。即使不能見面,有空也可以約約 Skype 聚會聊聊天吧。

小結

之前我曾寫過對抗極權是永不休止的抗爭,現在「真係黎料」時要落實一些持續的寫作計劃,這算是給自己寫的一個備忘吧。即將要進入 mental battle 持久戰,不可怠慢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lareHuang現居美國的香港人 | Data Scientist | Climate Scientist | Musician | Writer | 想為曾經存在過的留下一點痕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對於讚賞公民2.0的疑慮

我的第一次:室內攀岩

電影【秒速五厘米】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