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看和值得写
基于所谓平台的内容越来越多,再也不是什么内容稀缺的年代。人们每20分钟都会看看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什么。可是一周时间下来,我们难以回答看到了多少有价值的,或者令自己身心愉悦的东西。
大数据算准了我们的生理反应,一次次的简单,却有效的刺激着。很难说清楚我们会信任哪个作者,哪个论点。信息便宜的获取,却在茫茫信息海洋之中一无所获。能搜到找到的,好像都是被刻意安排的。收买搜索和热门是来钱最快的生意,内容的好坏也围绕能在热门露出多久来衡量。
从主动搜索到人际社交网络传播,再到机器推送,似乎获得越来越多。可为什么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单一,思路越来越狭隘,文字越来越丑陋粗暴了呢?10年前,一本还不错的杂志,花10-20元解决的问题,到现在花很多时间也未必能解决。小众发烧友对专业知识了解的确实深入,也会形成一个个个性十足的小圈子。可是外面的人不得而入,被所谓的大众信息淹没。
只有一个问题,面对已经形成的信息世界,做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确需要一些理想主义。
matters的机制有意思。大家互相标注文章的价值,用数字可视化。没准,还能得到一些物质奖励。对比目前大陆互联网的几款产品。微信的打赏和广告分成是最吸引创作者的。后来居上的是头条号。
抖音创立初期,平台直接针对具体的互动数据明码实价真金白金的激励。
然后知乎、豆瓣也都纷纷开设了这个机制。
但是问题来了。微信要想获得大笔收入,一定要适合朋友圈转发,针对一些煽动性,浅显阅读能力即可领会的东西。那就是说明其实对用户,对社群文化属性是不可控的。抖音也一样,生理刺激永远来钱快。
知识文化社区的豆瓣和知乎,得到的钱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内容创作者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或者无法获知用户需求。
总之,我们算是弄明白了生理大众需求。
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文化、知识、审美的有价值创作阅读社区。那么初期是需要运营引导创作者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设置一些悬赏的创作目标。一砖一瓦的培育写作。去中心是目的,不是过程和手段。
@潔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