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从来不是一种美德

Storm
·
·
IPFS
无知并信口开河实在可恼!

我在一家研究所工作。这可是个了不起的研究所,出过诺贝尔奖的地方。共事的同事们是通常被标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人。

不过,尽管我自己也被包括在这个标签之下,我也不得不实事求是地指出,这里说的”知识分子“和真正的”知识“无关, 只是从”学历“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指望用这个标签找出专家、权威,再给他们一点自由,让他们对他们学术领域之外的人和事发表意见、指点一二,那就更可能错得离谱,南辕北辙。

我给出下面的例子用以证明。

此红豆,彼红豆

我说说我的两位中国同事吧(都来自大陆)。一位是刚开始读博士,初次遇到她是在个小聚会上,我问了她的名字,说是叫”红豆“。我还以为是小名,追问了下,但她的大名还真就是“红豆”。我有点惊讶,她家长给她起名字实在有点随意。

旁边一群同事开始讨论是不是腰豆,是他们欧洲人比较熟悉kidney beans。我想着,贸然把自己的名字和一种食物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有点轻率,便止不住又追问了下这个女孩,她的名字和“红豆生南国里”的红豆是不是有关系。

然后讨论就转到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诗里是哪一种红豆。接下来的对话简直让我瞋目结舌:这个年轻女孩和另外一个中国同事解释说,那个诗是来寄托相思的,指的是用来做豆沙汤圆里的豆沙馅的 红小豆(adzuki bean)— 她们说提到汤圆,是因为有些同事吃过。

看到有人对自己的文化和名字如此不负责任,我实在忍不住,插了句嘴,“假如你的名字取自那首诗里的“红豆”的话,那是不能吃的,是观赏性植物”。很显然,这俩中国同事都不知道,一副很惊讶的表情。

可是,难道,她们从没有想过,可以做成豆沙的红小豆为什么可以寄托相思呢?—竟然就这样贸贸然给别人解释!

而所谓的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就是靠着这样的人群,而且是“高知” 人群,点点滴滴地传播到非中华文化世界的。

字和名之争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上面故事里的另外一位,在做博士后。她实在欧洲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读的博士,怎么看都是妥妥的名校毕业。

故事发生在昨天晚上的聚餐上,有德国人,英国人,中国人,还有印尼裔新加坡人。英国人喜欢美食、历史、文学,谈到台湾,谈到蒋介石,然后就提到“介石”这个发音比较难。这位中国同事开始说,这其实不是他的真实名字,是中共夺得政权后,表示蔑视对他的称呼。那位英国朋友大为震惊,因为这是他们学习到的这位历史人物的唯一名字,竟然是蔑称。我也很震惊,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她解释说,他的名字叫蒋中正,为了表示对他的蔑视,称他的字“介石”。我惊得不行,我说你说反了,古代包括民国初期,称字是尊敬,称名是骂人。而她坚决表示不同意。

旁观的朋友插科打诨说,“哈哈,她们中国人内部意见都不统一。” 我立马就闭嘴了,这么基本的文化常识没搞清楚,在一群外国人前面争论,真是丢人。我查了下手机,给她递过去。我们都没有再提这个话题。

但是,假如我没有参加这个聚会,这位中国同事的这番说辞于今天便完成了小范围传播—称字是蔑称,称名是表示尊敬;蒋介石被称为“介石”而不是“中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他的蔑视。

我不知道能说什么了。

“无知无畏”

极让我担心的一点是,她们怎么可以如此自信,在没有任何知识积累的地方大放厥词?这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即使是在她们的专业里,我可以想象如此情况也不鲜见。

我觉得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包括我在内), 因为不清楚自己的边界(limit)在哪里,很容易无视边界的存在,能真正做到“无知无畏”-- 达克效应其实就是讲的这个。

所以,对外(对人),不盲目相信任何权威;对己,自省谦逊,才是最佳对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torm“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真地体察自己、了解世界,期待真诚、理性、有爱的交流~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還需要PCR測試!果真是incredible!

和chatGPT聊了个天

闲话|凑一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