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谷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卡片笔记初尝试

谷奔
·
·

近读《卡片笔记写作法》,Zettelkasten,是由德国的卢曼教授首创的笔记方法,涵括阅读、写作、知识管理。我对卡片笔记最认同的效果,就是“写作复利”。每张卡片都是自己的“元知识”,都可以象乐高玩具一般,无限复用与组合。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便以我惯用的印象笔记为平台,开始构建与充实我的卡片笔记。

卡片笔记的基本原则

除了读专著之外,我也在网上做了一些对于zettlekasten的研究。大道至简,我现在的理解,对于卡片笔记有如下要点:

  • 一张卡片一个想法,这是“原子化”。如此,才能织成想法的网络。
  • 每张卡片都要尽量与其他卡片建立连接。只有想法连接起来,互相对照或启发,才是真正aha,洞见的来源。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 每张卡片都用自己的话来写。即使是读书,也不要摘抄。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只有经过自己的脑子,才是自己的知识。
  • 卡片要“格式化”。这个格式化不要复杂,否则就让你生畏。但是基本的格式化是必要的,不然你的笔记就杂乱,无法集群。卡片是想法的“集装箱”。就像集装箱运输货物一样,统一规整。卡片就是在运输想法,也需要有个基本规整的格式。这个基本格式包括(1)数字标记,给每个卡片一个身份证号;(2)正文;(3)引用文献(如有)。

最后,每天至少写一个卡片,因为只有连接的卡片多了,知识的网络才能形成。卡片笔记法,能够实现写作复利。

用卡片笔记有效读书

每读一本书,都要沉淀原子级别的想法,制作成为卡片即Zettel。流程如下:

  • 不动纸笔不读书。这句老话一点不假。不管是读纸质书,还是读电子书,手中必备一叠卡片或纸片,拿着笔,边读边在纸片上快速写下想法。记住,是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摘抄。
  • 读完书后,将这摞纸片,大致按照相关性并在一起,分成几摞。这叫cluster。 梅棹忠夫(2016)在“智识的生产技术”“一书中,,提到了“小札法”,也是类似的,用纸片记录想法,然后按相关性分成几摞。
  • 一摞一摞地将纸片内容,整理并丰满,写成卡片,输入到电脑中。仍要记住原子原则,一个想法,一张卡片zettel。
  • 记住,每张卡片都要有链接。与其他卡片建立关联。

我姑且把这个读书法,命名为“小札”读书法。就是这么简单。

用卡片笔记促进写作

我要避免读书与写作失衡,即读书时间大大超过写作时间。卡片笔记,可以避免我掉入“读书多”等于“知识多”的陷阱。

读书,记想法,写卡片。这个“知识循环”要时刻滚动,不断循环。

例如,每天读一会儿书,一边读书,一边用纸片快速记录想法,然后再将这些纸片,扩写成卡片zettel,记入我的卡片笔记系统。 

衡量我的“知识”能力,不是我读的书多少,而是我用自己语言,所写的卡片有多少。

读书往往带来“虚幻”的满足感,以为读得书多,收获的知识就多。其实,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将书中的触动之处,转写成自己的话,就不是自己的知识。这种“读书幻想”,类似于“收集幻想”,都是假象。

由于我这么多年倾向于读书,远远大于写作,为了纠正这种失衡与“知识假象”,我每天定下读书与写作是1:1的比例。我每天要避免的,是这一天只读书,却没有写作。我所关注的,应该是今天有没有写作卡片,有没有积累卡片。

用卡片笔记连接知识

现在的信息时代和手机时代,大家都为知识的碎片化而焦虑。其实,知识的碎片化并不可怕,焦虑的是,这些碎片知识没有加工、存储、联结。

治愈这种焦虑的良药,就是卡片笔记zettelkasten。

每张卡片zettel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知识,或者说原子化的知识。然而,这些卡片却成了我们写作的最佳载体,能够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每张卡片都经过了自己语言的加工即重述,保证了知识的内化。

每张卡片都有自己固定的ID,以相同的简单格式书写,统一存储在数字化的卡片盒中。

更重要的,每张卡片都致力于同其他卡片建立联结,从而形成知识体系,使得碎片不碎,反而象乐高积木一样,既可以无限复用,又给了我们无穷的组合可能性。

最后,如下是我用印象笔记建立的“卡片笔记盒”一瞥,以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以后会经常与大家分享我的卡片笔记心得。

参考:

申克·阿伦斯(Soenke Ahrens,2017),卡片笔记写作法,人民邮电出版社

Introduction to the Zettelkasten Method • Zettelkasten Method

Evernote 實踐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整理知識網路系統

梅棹忠夫(2016),智识的生产技术,北京,商务印书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