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学问
城外土馒头
唐 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中国人喜欢吃。
好吃的,毫不犹豫地吃;
不好吃的,想想怎么做才好吃;
不能吃的,就研究如何处理才能吃。
瑞典有个童话《钉子汤》,我想应该是国人还没有版权意识不去追究而已,否则瑞典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大概已经可以让全国每人大吃3斤小龙虾了。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对“吃”的追求就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 像河南人比干被挖了心脏,并不是他触怒了纣王,仅仅是商纣王吃鸡心吃腻了,想换个口味而已;
- 易牙深爱着齐桓王,为了双宿双飞,不惜把自己的儿子大卸八块烧给王吃;
- 重耳吃了介子的大腿肉以后念念不忘,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在发达了以后,就把介子赶到山上,然后放火烧山,这样就可以吃烧烤了。
后来,国人又发明了很多新食物:
- 童子尿煮鸡蛋。这已在2008年入选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新鲜的男童尿和将洗干净的鸡蛋放入大锅中,用不同的火整整煮上一天一夜而成。
- 松花蛋。有外国人吃了中国的皮蛋后,向全世界写文章,说中国的“蛋”是世界上最让人作呕的最难吃的蛋,称之为“撒旦(魔鬼蛋)”
- 臭豆腐。正常的臭豆腐是放在储藏室等它自然长毛,性急的国人嫌慢,发明了“粪水臭豆腐”,因为过程过于惨烈,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吃醋,吃老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大户,吃人。甚至于我经常看到有人叫别人去吃屎,简直匪夷所思。
不过这些还算好的,至少有实际的东西可以吃。
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中国人还发明了很多没有实物的食物,比如:
吃惊,吃苦,吃紧,吃亏,吃瘪,吃透,吃利息,吃差价,吃不消,吃耳光……
还有吃里扒外的。
我只吃过鸡扒,猪扒,至今都不知道里扒外是啥,很想尝尝。
这些也还过得去,至少吃相还正常。
吃相难看的有:
咬字眼,啃骨头,啃老,最夸张的是啃书本!
这书在十几年前还勉强吃得下,顶多噎着。现在都是电子书了,再啃下去不但牙口要好,还得肠胃好,不然铅中毒可咋办!!!
对于众多的食物,每个人的选择也不一样。
不要以为只要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吃东西,别人就无从知晓你吃了什么。这个和区块链追踪一样,只要有人想知道,你总会被剥得全身赤裸。
而一个人喜欢吃快餐,还是喜欢吃满汉全席,这个,很难装。
就像村妇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既不会吟诗作赋,也不曾锦衣玉食,那只有瞠目结舌的份,撂一句
“您老人家拔根汗毛就比我们的腰粗”
完事。
很多人喜欢:
“我思故我在”
有些人认为:
好流弊啊!我思考我才存在,不思考和咸鱼有什么分别!真TMD是哲学经典!!!
也有些人知道,
除了经验学派的解释,还要同时考虑作者笛卡尔的“天赋论”学说;还知道康德,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德里达等人对这句话的各自解读。
吃快餐的,很难和吃满汉全席的一起讨论。不在一个维度上,就像一颗子弹和原子弹讨论怎样打得准的问题,而原子弹完全不认为“准”有啥意义。
我觉得,人啊,这辈子最好还是去吃一次满汉全席,不为别的,就为了体验一下,开开眼,拓展一下眼界。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一百零八种, 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用料精细,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你看你看,你整天在家吃泡面,不去尝尝不同的烹调手段整出来的食物的味道,就会真的以为康师傅是全天下的至尊珍馐呢。
当然了,满汉全席未必所有人都爱吃,但你自己必须至少是会做家常菜的,否则,也只能永远吃快餐。
到底是“to be No.1”,还是“土逼No.1”,得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