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戰國時代的終結和轉移
2023 年的上半年,香港的巴士迷可算是忙個不亦樂乎。九巴和新大嶼山巴士於這一年分別迎來 90 及 50 周年,先後舉辦慶祝活動,亦有多部在經年努力下修復完成的舊款巴士展出,成為了巴士迷界的一時佳話。
但要說到這一年香港巴士界的大事,不得不提服務香港將近四份一世紀的新巴,將於 6 月 30 日後,走進歷史的舞台,統一以「城巴」的牌頭服務(或曰城巴正式「吞併」新巴)。
臨別秋波,這數月間,新巴亦策劃了不少告別活動,包括派發免費鎖匙扣、復刻經典的「波浪」車身色彩、推出特別開篷巴士路線、精品售賣等,現時仍在中環海濱舉行的「SUMMERFEST」亦展出了數部經修復的舊款巴士。雖然有行家認為新巴的措舉有「喪事當喜事辦」之嫌,但無可否認,比起九巴 90 周年的馬虎和甩漏,這一次的新巴,算是做得有誠意。
儘管在二十年前的 2003 年,周大福企業收購城巴後,新巴城巴早已是在同一屋簷下,經多年的整合,兩間巴士公司的後勤資源已高度統一整合,巴士車廂和乘客資訊的設計風格亦雷同,但「新巴」牌頭的結束,始終反映著一段歷史、一個時代的終結。
新巴的成立和城巴的冒起,緣於多年前以服務香港島為主的中巴,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地鐵港島線通車後,營運態度變得保守,用車陳舊,服務質素每下愈況。1989 年中巴工潮,令港島交通陷於癱瘓,在沒有地鐵的南區,市民甚至要拼車、徒步上班。當時仍為非專利巴士營辦商的城巴,趁機在港島南區開辦居民巴士路線,以豪華巴士和優質服務作招來,深得乘客歡迎,亦跟中巴作出有限度的競爭,隨後更「自告奮勇」營運一條中巴早年取消的專利巴士線 12A,打開了港島專營巴士服務的缺口。
市民對中巴服務怨聲載道,加上未見中巴的服務質素有明顯改善,於 1992 年,政府史無前例把中巴營運中的二十八條路線,抽出作公開招標,讓新的營運者經營,最後由城巴投得這些路線的專營權並於 1993 年 9 月 1 日開始營運,香港島巴士服務的「戰國時代」由此展開。在競爭之下,雖然中巴的服務質素有一定的改善,但管理層對於巴士營運仍抱以漫不經心的態度,於 1997 年中秋節更發生山頂路線尾班車失班事件,大批賞月的市民因而滯留需由警方大卡車接載下山。
1998 年 2 月,政府對中巴作出了最嚴厲的懲罰,宣佈不再延續其專營權,除了十數條路線直接交由城巴營運外,其餘的路線則作公開招標。當時曾有多間有本地巴士營運經驗的公司遞交標書,最後卻由「黑馬」新巴投得專營權,於 1998 年 9 月 1 日開始服務市民。
新巴雖然沒有香港的巴士營運經驗,但當時夥拍的英國「第一巴士集團」(First Group)為當地規模龐大的巴士公司,期望可以把相關的經驗帶來香港,因而新巴早期的車廂設計,亦有第一集團的元素。而當時新巴承諾盡力聘用所有中巴的前員工,亦為一加分項。
初期的新巴,為致力洗脫乘客對中巴的負面形象,於兩年內投放 500 部新巴士,取代昔日中巴的老舊巴士,又設計了多款廣告,宣傳新路線、新車款及營運理念,點綴一下未及退役的舊巴士時,亦拉近了與乘客之間的距離和展示改善服務的決心。
昔日中巴和城巴在港島區的「戰國時代」,在新巴接手後持續,兩間巴士公司俱採取了更為積極的態度爭取乘客,不斷加密巴士路線的班次,結果反而導致港島區的主幹道,常常出現塞車的情況。一直提倡「鐵路優先」的政府,亦留意到這個情況,先後限制巴士公司的車隊數量和繁忙路段的巴士流量。但無可否認,在同一路段裡,港島區有較多行經快速公路的巴士路線可供選擇,也是澈烈競爭下的副產品。
前文提過,周大福企業於 2003 年收購了城巴,而城巴的前東家 — — 英國捷達巴士公司(StageCoach),就有表達過,香港的公共運輸政策,令巴士營運者只看到暗淡的前景,因而萌生退意,把城巴出售。
的確,近二三十年,香港島已沒有甚麼新發展的區域,對巴士服務的剛需亦隨著人口老化和經濟結構的轉變而下跌,在已告飽和的市場裡,維持兩間巴士公司提供服務,既不容易亦欠缺效益。而事實上,新巴在「站穩陣腳」後,亦先後投得將軍澳南和西九龍填海區新巴士路線的專營權,意圖擴展市場。地鐵港島線於 2014 年西延,及南港島線於 2016 年通車,更進一步衝擊新巴城巴於香港島的營運,加上因應鐵路啟用的巴士路線重組成效未如預期,新巴城巴開始出現財政赤字的情況,服務質素和營運態度亦變得消極。2020 年,新創建集團把新巴城巴轉售予匯達交通服務,因集團最大的股分持有者為「善水資本」,加上新的持有者在武漢肺炎長期肆虐下更著力控制營運成本而削減巴士班次和服務(有機場巴士路線到現在仍然未有恢復行駛),部份巴士迷因而把新巴城巴稱為「屎水」。
近年,九龍新界區眾多新發展區的巴士配套,或個別的新路線,政府都會透過招標方式,甄選營運商。積極謀求擴展市場版圖的城巴,亦先後投得了啟德、皇后山及屯門 54 區(和田邨、菁田邨)的路線專營權。在眾多路線競投中,都未見有使用新巴的牌頭作競投,或多或少已看到營運方對牌頭使用的取向。
在九龍新界區經營多年的九巴,故然可以透過龐大的既有網絡,在招標上取得優勢,近年眾多巧立名目的「轉車站」乃是一個用作「封後門」以防止對家偷襲成功的例子;而城巴在先天弱勢下,亦盡力把既有的九龍新界區路線拋出來「晒冷」顯示網絡的龐大,並透過車費、「雙輪椅位」巴士等出奇制勝。
以皇后山為例,由當區往九龍市區的巴士路線,如能同時服務人口眾多的聯和墟,可以提供更為合理的服務水平和令最多居民獲益。但因為新路線由城巴投得,為免侵害現時九巴在聯和墟的既有服務,巴士離開皇后山後,只能採取迂迴的路線,途徑龍山隧道前往市區,惟皇后山的人口亦不足以維持頻密的班次。而由九巴提供服務,由皇后山往粉嶺站的路線,就算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亦因為城巴的反對,而無法進一步加密班次。
由是觀之,巴士公司之間的戰場,已經由昔日港島區的「兩巴大戰」,變成了九巴和城巴在九龍新界區的互相角力,但乘客在明爭暗鬥下,反而未能獲得更多的裨益,卻成為了種種角力下的犧牲品。
2023 年 6 月,新巴踏進營運的最後一個月,匯達交通在公佈交接安排時,亦同時釋出了新的城巴標誌和擬議的新車身色彩予市民投選。現時的「新巴」已陸續貼上新的城巴標誌,並將於兩年內全面披上新的車隊顏色。原來,除了新巴將要消失之外,城巴的形象,也會趁著這次的「吞併」來一次大改變,骨子裡跟 1990 年代那個大膽、創新的城巴,也是兩碼子的事了。三十年後回到原點,日後的城巴,還可以走得多遠,如何衝擊香港的巴士服務,就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