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06《史記》卷四〈周本紀〉46:是誰能用一張嘴就讓鄰國心甘情願地為你築城?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秦果出兵。又謂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復之。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冣曰:「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后養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秦攻周,而周冣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獘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獘秦,勸王攻周。秦與天下獘,則令不行矣。」
──────────────────────
周赧王在位第四十二年,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周國大臣「馬犯」對國君說:
「請允許我去遊說讓梁國幫我們築城吧(請令梁城周)。」
這裡先補充說明一下,由於魏國首都在大梁,所以大夥都會用「梁國」這個稱呼來指魏國。
於是,這位馬犯就去對梁王說:
「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馬犯也一定活不成(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
梁王聽到可以拿到九鼎後,立刻答應了馬犯的要求。於是梁王給了馬犯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王朝(遂與之卒,言戍周)。
接著,馬犯又去對秦王說:
「梁國並非想要保衛周王朝,而是想要攻打。大王您可以派兵到國境一探究竟(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
聽到梁國打算先下手攻打周之後,秦國果然出兵去看看狀況。這時,馬犯又回去對梁王說:
「周王病好了,之前說要給大王您九鼎的事也就沒辦法完成,請大王您讓我在以後找適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復之)。但是,另一個問題是之前您已經派兵到周國,讓諸侯起了疑心,懷疑大王您是要伐周,這會讓您以後做什麼事,天下人都不會相信您(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我建議您不如讓那些士兵留下來為周國築城,藉此壓住諸侯懷疑您要伐周的事(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
梁王聽到可以幫自己目前所處的困境解套後,便答應了馬犯的要求,讓那些士兵幫周國築城。
到了周赧王在位第四十五年,秦國賓客對周國的公子「周冣(ㄐㄩˋ)」說:
「您不如去稱讚秦王的孝順,並順勢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后的供養之地。如此一來,秦王一定會很高興,您就會和秦國有了交情(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后養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情好了,您的國君一定會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即使導致周國與秦國的交情不好,那些打算勸你們國君歸附秦國的人也會因此獲罪(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後來,秦國派兵攻打周國,周冣對秦王說:
「如果要我為大王您謀劃,我會建議您不應該去攻打周國(為王計者不攻周)。攻打周國,實在是利益不多,卻會使天下人都害怕您的名聲(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當天下人畏懼秦國攻打周的惡名,就一定會改向東去與齊國合作(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您的軍隊如果攻打周國,就會消耗掉一些戰力。這時,如果天下都去與齊國聯合,那麼秦國就會稱不了王了(兵獘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正希望讓秦國疲憊,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國(天下欲獘秦,勸王攻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政令就不會通行于天下了(秦與天下獘,則令不行矣)。」
在這幾天的內容裡,雖然篇名是〈周本紀〉,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則又一則縱橫家透過自己的口才,來阻止各國對周國侵略的故事。堂堂周天子淪落至此,令人不勝唏噓。
但在感慨的同時,也對這些縱橫家感到佩服。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保住周王朝的最後命脈,甚至拿「九鼎」當作籌碼,平白無辜讓魏國幫他們築城。然而,當這群縱橫家如此玩弄著各諸侯國之際,周王朝似乎連力挽狂瀾的力氣都沒有,只能繼續地祈求滅亡之日慢一點到來而已。
特別是第二則故事中,可以看出周國位於東方六國與秦國之間,如果它能持續讓六國與秦國保持平衡的話,周國應該還可以撐好一陣子。但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或是該說如果秦國的國力已經超越了六國,那麼周國將岌岌可危。
接下來,〈周本紀〉的最後一段內容即將到來,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這個號稱中國史上國祚最常的王朝的最後命運吧!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