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到底說了甚麼?
這幾天在Play圖書偶然看到了《神說了什麼》,也就是《與神對話》作者 尼爾‧唐納‧沃許嘗試把他的原作三部曲濃縮而成的精華版。
我個人還算奇葩,從大學直到出社會中間,陸陸續續讀過了幾本新時代的書,但都是比較偏向成功學的用途。之後中間都沒看書,直到29歲那年突然遇到了《奇蹟課程》,彷彿電擊般把奄奄一息的我急救回來,只不過這完全是另一故事。
總之,我尚未拜讀過這個深深影響新世代圈的重要鉅作。而這本濃縮版《神說了什麼》,讓我能以一個比較輕量級的方式,開始入門。
「是 — 做 — 有」
我的閱讀來到了第11章 — 與神對話核心訊息二十:
生命是在一種「是 — 做 — 有」的模式中運作,但大多數的人都反其道而行,他們認為要「做」什麼必須先「有」什麼,然後他們才能「是」他們想要的那種人。把這個過程顛倒過來,才是掌握人生的最快方法。
尼爾‧唐納‧沃許要幫神傳遞給大家的訊息,是強烈翻轉常識的觀念:「是 — 做 — 有」。這個章節我有蠻大的感觸,我們從小就不停地被灌輸要好好念書,要當個有禮貌的小孩,考上好學校,再出社會找個好工作,緊接著又要快點結婚生小孩,買車買房養父母,blablabla。
好像每個人生中的既定軌道,一個完美方程式。而這其中,參雜了多少次被迫要比跟別人比。考試要比、個性也要比;人緣要比、找工作更要比。然而,在這種充滿無奈與犧牲感,魯蛇耍廢、溫拿討拍的壓力下,苦苦比較而來的豐功偉業,真的代表著成功嗎?如果是,為何要苦苦跟別人比呢?難道我們要的,其實不是成功,是要比別人更成功?我們要的不是幸褔,是要比別人更幸福呢?
想成為甚麼樣的人
當然,這牽扯的議題又深又廣,在《奇蹟課程》裡,我們總是可以看穿這些來自小我的運作脈絡。但還是讓我們回到尼爾‧唐納‧沃許的訊息。我們在這處處比較的世界裡,認定了自己必須先「有」甚麼,才能「做」甚麼,最後才會「是」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
我們可以透過下列幾個造樣造句來試圖描述多數人的衝突心態。
- 要是我賺夠多錢,就能買東西不看價錢,當個有錢人。不先有個幾億,怎麼買得起陶朱隱園呢?喔,所以我不是有錢人。(只好洗版發洩)
- 要是我天生是瘦子,就能大吃特吃不怕胖,就會像你一樣是個吃不胖的瘦子。(上天不公平)
- 要是我能變得跟李X芬一樣正,一定能很多男生會追我,我就能談場瓊瑤式戀愛了。(所以要整型嗎?)
活著為了甚麼?
如同尼爾說的:「我們根本不曉得這一切究竟是甚麼意思」,生命究竟是為了甚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就算有的話,我們也一無所知。我們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的,去追求那些短暫的目標、慾望,以及許多朦朧又遙不可及的希望、夢想。我們好似被命運的滾輪推著走,旁人告訴我們應該要存錢、要學好英文;我們應該要跟誰誰誰一樣,因為他是成功的典範。
而我們卻沒意識到,這些目標與夢想達成後,我們只會開心一下下,緊接著我們又有新的 目標,永遠覺得自己不足。更荒謬的是,大部分的目標我們甚至無法實現。朋友間常開玩笑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道盡了人活越老,夢想越小的無奈。因為要成為想成為的人的條件,我們永遠都嫌不夠。
然而,尼爾卻說大多數的人相信「有 — 做 — 是」的路線,我們都做反了,真正的答案是「是 — 做 — 有」。他認為,宇宙真相裡,「擁有狀態」並不產生「存在的狀態」。我們必須先是快樂的、滿足的,才從這個存在狀態去「做」,最後我們會發現,我們做的事情會帶給我們擁「有」的事物。
看到這裡我有點懵了。尼爾緊接著又舉例說,有人認為他想要時間多一點、錢多一點、愛再多一點他才能快樂。而我們可以想像有一個人,她在每一刻都是快樂的,所以我們看到她似乎有足夠的時間、所需的金錢以及足夠的愛去度過一生。
她發現她擁有一切讓她「是快樂的」的東西‧‧‧‧‧就從「快樂的狀態」開始吧!
你決定了你選擇甚麼樣的狀態,然後那個狀態往往就會出現在你的經驗中。
最後他舉了一個相當《秘密》的例子。就是說有個叫蘇的女生,想要一幢夢寐以求的房子,從原本的質疑到相信去做,結果因緣際會去當了幫助受災戶重建房子的工作,最後她舅舅說要賣一間四個房間的屋子給她,而且沒足夠本金還可以先租再買。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其實這樣的例子,我們該把他當作額外的福利,而非主要訴求)
讓我們一樣來照樣造句試試看:
- 我覺得自己跟有錢人沒兩樣,天天都覺得富足。我有間租來的套房就是我的城堡,我每天住在裡面,覺得跟住在陶朱隱園一樣開心。
其他的大家可以嘗試,應用在自己的狀況。我們想要有錢,想做有錢的事情,想當有錢人,最終不就是覺得這樣能夠開心嗎?那為何我們要繞那麼大一圈,不打從一開始就選擇開心呢?講到這裡,許多沒接觸過新時代或唯心論的人,或許會覺得這根本是在催眠自己滿足現狀。
但讓我們稍微細想一下,難道我們保持在開心的狀態,去努力工作賺錢,不會比天天抱怨的狀態更有效率嗎?當心裡有任何願望想要完成的時候,最先打擊自己的人是誰呢?難道不是那個,總是感覺不足的自己嗎?而且,如果我們的快樂,一定必須藉由外在條件來決定?那你真的能夠快樂嗎?就如同佛法說的,我們的快樂如果由無常來決定,必然是苦。
創造的過程
我也算是《與神對話》的初初初學者,我認為他的講法相當的具體。他也認為我們生活中總有意想不到的狀況,可能就好像是我有次半夜洗澡洗到一半,水壓突然小到蓮蓬頭是用滴的,差點凍死一樣。他認為我們遇到這些意外時,應該先問自己我希望「是」甚麼樣的情況,然後走進那樣的狀態。
我們便可以將一個反應的過程,轉換成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實在是大智慧啊。雖然用的詞彙不一樣(耶穌認為幻象中只能營造),但這不就跟《奇蹟課程》所說的毫無矛盾嗎:
你一旦決定把平安託付給它們,平安便只好任它們宰割了。(T-24.1.2.5)
當我身上的泡沫,只能在寒冬裡用冰冷的微弱水滴洗滌,小我會不斷的告訴我,我怎麼可以那麼衰,住到一間水壓時常不穩的爛房子。但當時我沒有立馬跟我男朋友抱怨,我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切不是衝著我來的,接著回到了平安的狀態。
或許就跟尼爾說的,我希望「是」跟往常一樣的洗完澡,緊接著我就很有效率的狂甩蓮蓬頭,就這麼的神奇,只要一直甩就會有微弱的水流跑出來。我不停地把這些水,甩在我身上,很勉強但順利了洗完了澡。換成是過去的我,可能會全身泡沫的衝出來跟男友吵架呢。
對此書有興趣的朋友,可到Play圖書購買。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