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uncanLa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談我在Matters/Medium的寫作體驗

DuncanLau
·
·

上篇提過我的寫作歷程,很明顯我對網上寫作有很多不慣。

能夠自給自足地有個平台發表文章,原是相當有吸引力的構思,但網絡太大,無邊無際,誰會來看你的文字?這和以前的經驗顯著不同,以前寫好交稿便有錢收,雖然有固定數目,但自己無須跟進甚麼。在網上平台,最大的好處是沒有限定收入(或是多勞多得),多人看和拍手的自會令收入提升,但如何提高能見度,增加曝光,這便關乎行銷策略和技巧!我甚至參考其他人的經驗,我只能說不是自己那杯茶,有時見到有人在一些群組貼文要求點讚,或是一些網站主持不停叫大家課金,自己也覺有點厭惡。所以我只好作「佛系式」處理,有緣便相聚吧。

Photo by Adam Jang on Unsplash

綱上的文化一直是不用付任何費用,下載圖片,歌曲,影片,甚至程式,長久以來大家太習慣了,而且當年沒有一個容易而又令人安心的付款方法。現在很多事情都有規範化,大家逐漸認同,不少雜誌之類的網站都要先付費才可以登入閱讀,價錢比實體書便宜,也是賣點。而社交網站的崛起,衍生了「互Like」的文化,但Like數只是數字,你有很多朋友(其實只應稱為追隨者),自然Like數更多,我不會跟其他人比較,也從不計較有人給我Like後,我必須回饋,而且一直相安無事。但當拍手可以轉換成實質的金錢回報,那便成了另一回事。即使沒有明文規定,有時自己也感到一種無形壓力,我相信不少會員也有同感,因為這個題目已出現過不少文章討論。

我是先接觸Medium的,由於大家習慣免費太久,我也抱懷疑。但他們是全球性,文章是天文數字,而非會員每個月只能免費看三篇文章,是非常吊癮,終於豁出去,付費成為會員,後來再深入了解一下,才開始嘗試式上載自己的文字。不過要找到讀者甚至得到拍手,於我是新鮮事,幾乎無從入手,只能「佛系」式處理。我覺得在這類網站寫作而想得到可接受的回報,是必須要花時間心機去經營,而手法不外乎多結識其他人,人數是可以左右大局。

Medium的會員人數肯定以百萬計,但畢竟是美國公司,對中文寫作沒有特別照顧,中文的讀者也只佔一個小百分比,因此當Matters的出現,加上LikeCoin這概念,是來自未來的視野,自然引起關注。自己最終的買點,是年費會分配給眾新聞和立場這些網媒,也是自己認同的目標。從這個角度看,五美元的月費絕不為過,我相信很多會員付費全為這個目的,沒有想過要寫文從而賺回月費。你可以説他們就是讀者身分,和紙媒的讀者一樣,買報紙雜誌就是支持出版公司作者們,不會賺回甚麼金錢回報。

我個人認為,跟傳統媒體比較,最大的分別就是每個人既是讀者,也是作者,只看百分比的分野,自然有人是百分百讀者(或作者)。而這種雙重身份,會不會讓大家多了考慮,別人的好意一定要回報呢?以前的紙媒,文章出街後,除非出了問題引成熱議,否則作者不會知有多少人看有多少喜歡,定時定候報館自會發稿費。即使自己會看報紙,也不會計較要向同行的作者作出表示。如要簡單地說,作為一個讀者,我付一個月費(如Matters/Medium或訂閱蘋果),是我支持那個平台,上面的作者,我並不全然喜歡,但不會有太大影響其收入。或者也可以說是有大台和無大台的分別。

而近來讚賞公民2.0的出現,不少人提過意見,我自己了解為,能以月費單獨贊助某一位作者,很多人提到類似Patreon。唯一的分別是,在Patreon是先訂閲才可以看,而且版主會先註明,不同的級別的訂閲,有不同的活動和服務,有些更強調線下活動,如講座聚會,甚至聚餐,有些具名氣的KOL之類,最高級別的訂閲可以是過百美元一個月。不過,事先聲明,你情我願,也沒有好爭議。但在Matters,沒有訂閱的人也一樣可以閱讀,就變成一種特別打賞的行為,也可接受。但如果又出現發打賞的人是有期望回報,你來我往的話,又變成另一種「互Like」文化,我會有抗拒的。

在這種平台待了近一年,可能我算是old school一點,有時一篇一篇地看,卻忘了拍手,有時找回來再拍,有時是找不回來,在此特別説聲抱歉,希望你們不要介懷少了的幾個拍手。有時會認為,有些人已有幾百個拍手,不在乎多我的錦上添花吧。也記得一位作者說過情願鋤強扶弱,也是深得我心的取態。我也總算找到自己的定位,繼續以「佛系」形式運作,曾經有一個人follow了我,之後我一篇文章他都給滿分,而他幾乎隔日有一篇文章面世,我也只好禮節性地回報一下,不成比例地,半個月後他便unfollow我,彼此再無瓜葛。我反而覺得心安理得,繼續修行,緣份到了,自然有拍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