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漫慢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厭世人生的熱情點——BTS

漫慢
·
·
偶像之於你來說是什麼?對於韓國的偶像,你又有什麼想法或感覺呢?
   偶像之於你來說是什麼?對於韓國的偶像,你又有什麼想法或感覺呢?

    很奇怪,我發現對於偶像大家都有刻板印象,對於韓國的偶像,台灣的某些群體像是帶著仇恨與鄙視的眼光在看待,覺得他們就是娘娘腔、沒什麼內涵、通通都是整容者、靠著包裝上位、任經紀公司擺布的物品。而喜歡韓國偶像的粉絲,大眾普遍也有些偏見,仇韓者自然也會攻擊與批評粉絲,認為追星的人肯定都敗家,就是一堆在浪費生命的臭迷妹。

    你是否也覺得上述的說法太過於偏激了呢?且先不論那些太極端的群體,就問問你自己,縱然沒有偏激的思想,是不是也在無形中戴著有色眼鏡在看著韓國偶像與追星的人呢?

    在此,我必須先承認,曾經我也是戴著有色眼鏡的人。雖然不仇韓,但我的想法大抵跟社會的刻板印象是一樣的,對於追星不以為然,直到我遇見一個團體、直到我成為大眾口中的迷妹。這完全,就是個我不曾料到的意外。

BTS 防彈少年團

    防彈少年團,這個帶有中二屬性團名的團體,2013年在韓國出道。團體裡有七個成員,分別有RM、Jin、SUGA、J-hope、Jimin、V以及Jungkook。其團體名稱的涵義為「阻擋像子彈一樣的批評與時代偏見的音樂團體」,他們又稱BTS(Beyond The Scene,超越現狀),有著「不安於現狀,朝著夢想不斷成長的青春」的意義。而他們的粉絲也被官方賦予了名字「A‧R‧M‧Y」,是「Adorable Representative M.C for Youth」(值得人們景仰的青年代表)的縮寫。其中你會發現防彈與「A‧R‧M‧Y」(軍隊)有著強烈的關聯性,這也意喻著歌手與歌迷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只能並存,缺一不可。

    沒錯,我就是個阿米。

    以客觀的角度來說,防彈絕對是當今韓國最炙手可熱的團體之一。2017年更是他們的里程碑,不僅打破了各項紀錄,甚至還進軍到全球。我們其實都明白,作為亞洲人,要打入西方的音樂市場實在非常不容易,不僅因為語言非主流的關係,其中還包含了種族歧視等等的,但是防彈做到了、打破了那無形的藩籬,用自己實力證明好的音樂無國界。他們受邀參加美國告示牌音樂獎以及全美音樂獎,其中在告示牌以三億的票數突破典禮紀錄,打敗蟬聯6年的小賈斯汀以及賽琳娜等知名西方歌手,獲頒最佳社群媒體藝人獎項,也是這個獎設立以來第一個獲獎的亞洲歌手。防彈被媒體人賦予了「紀錄少年團」的美稱,不管是專輯銷量、YouTube的點擊率他們都有著非常驚人的成績,基本上身為粉絲的我,也數不清他們自己創了多少紀錄。然而我覺得少年們最值得去注目的不是那一項項輝煌的成績,而是他們在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用音樂、用專輯向世界傳達溫暖的深刻理念還有與聯合國合作的公益活動。


  少年們想傳遞的概念

    防彈的專輯概念都圍繞一個主題 ──「青春」。從最初的「學校三部曲」到「花樣年華系列」,接著《WINGS》到最後的《WINGS外傳:You Never Walk Alone》。以及現今最新的篇章「LOVE YOURSELF」系列。他們的每個作品都有其意義存在。

   「學校三部曲」講述的是輕狂的青少年,質問每個人的夢想究竟在哪裡、反抗著社會給予的迂腐框架、面對社會對夢想的打壓勇於說不。除了嘲諷現今大環境的狀況,這裡也講到一些愛情,表達出10代對感情問題的直率與熱情。

    接著是「花樣年華系列」,此系列也是我的最愛。如果說「學校三部曲」是在描摹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直率小子,那「花樣年華系列」就是在說面對青春感到不安的少年。花樣年華,大概就是生命中最燦爛美好的時光吧!然而防彈所述的花樣年華卻不是完全美好,人總是習慣正視美好漠視黑暗,而他們卻從不避諱去探討這樣的問題。其實看似無憂無慮的少男少女們,心思都極其細膩敏感,往往背後藏著不安、迷惘與寂寞,然而這些無助卻又常被大人們說是杞人憂天,這常使得青少年心理衝撞更大與不被認同感更強烈。生命並不會十全十美,掙扎、徬徨、孤單,儘管會對這樣的日子感到辛苦,我們仍要相信它們會促使我們成長,沒有必要為了這些比較負面的情緒感到自卑或醜陋。「痛過,才是青春。」雖然花樣年華充滿不安,BTS仍是鼓勵人們要盡力向前奔跑,最後以一曲〈Fire〉為整個系列下註解,表達青春就是要用力去燃燒;以〈Young Forever〉最為結尾「在落下的花瓣雨之間,來回徘徊奔跑在這迷宮中。Forever,we are young‧就算跌倒、受傷、痛苦,無止盡的向著夢想的彼方奔跑。Forever ever ever ever,夢想、希望、前進、前進。」防彈的音樂唱進了不少人的心坎裡,達到共鳴的人很多,我想這也是他們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WINGS》也是套路頗深的一張專輯,此張專輯談的是踏入紛雜社會遇到價值觀衝擊、受到誘惑、在選擇中掙扎的少年們。這裡面許多的寓意取自於赫賽的《德米安:徬徨少年時》,當時專輯一出也讓這本書的銷售增加不少。其中我很喜歡一個引用,「一隻鳥出生前,蛋就是他的全世界。他得先毀壞世界、破殼而出,才能誕生成一隻鳥。」進入社會的衝擊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在其中我們會感到矛盾與不解,很多時候我們原先的思維會崩解,為了適應這大環境而重新構築,防彈想表達的就是這段時間的掙扎及成長吧!而最後的《WINGS外傳:You Never Walk Alone》就如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成長縱然有黑暗面,但在旅途上你永遠都不會是一個人啊!這是非常暖心的註解,你不覺得嗎?

    最新的專輯是《LOVE YOURSELF承 'Her'》。成員們曾提到,愛是有分很多種的,親情、愛情、友情…….等,而他們認為其中的「源」便是「自愛」,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有相對的能力去愛他人,並且勉勵人們要多接納自己,學著愛自己。在這張專輯發行不久後,防彈他們開始了一個公益計畫「LOVE MYSELF」,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起,目的在杜絕暴力,期望全球兒童與青少年能夠平安與健康,並且為此開始努力的籌款,並會將「LOVE YOURSELF」系列專輯、周邊等部分收入捐出。

    雖然我常會想吐槽他們的MV套路太多、面向太多、寓意太深,其埋梗與暗喻在影片中真的無所不在,動作、物品真的都不能放過,小至衣服上的字、一秒的畫面也都是線索。重點是少年們與公司從來不對寓意多做說明,所有的推理與感受都由粉絲自己腦力激盪、自己下結論,這也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與可能,讓每部作品看起來是那麼神祕。但我想這也是他們深深吸引我的一個原因,因為在那其中隱含太多值得讓人省思的意義了。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經歷,所以看事的角度也會不一,大家認同的解答都不盡相同、感受不一樣,卻都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並達到共鳴,這就是最讓我感到驚嘆且神奇的地方。


  我們是 Artists!

    防彈與其他偶像不一樣的點是他們會參與作曲與作詞,每一首歌的幕後都可見團員的蹤跡,這就是為何他們堅持自己並非偶像而是音樂人。BTS對於社會議題可是非常關注的,有在講述南韓世越號沉船事件的歌〈Spring Day〉,這首歌闡述生離死別,帶給很多罹難者家屬安慰、有著溫暖人心的〈2!3!仍願好景常在〉、指引迷途羔羊方向的〈Lost〉、有批評好吃懶做的啃老族〈Spine Breaker〉、也有諷刺政客的〈Am I Wrong?〉、表達不公的貧富差距〈Fire〉、諷刺愛東施效顰的人的〈鴉雀〉……等。而他們的音樂除了帶給人們溫暖與希望、除了諷刺許多社會現象,也說自己的故事、也「寫給自己」。現今平均年齡約23歲的他們,在出道初期也承受了很多我們無法想像的壓力。社會一度不看好他們,甚至批評攻擊他們,少年們便將這樣的心路歷程與成長跟不安寫入自己的歌中,這樣的音樂顯得更動人也更寫實。


  零到黑馬 ── 從幾百人到幾萬人

   BTS的經紀公司是屬於小型經紀公司,其實在韓國演藝圈小公司的藝人要嶄露頭角並不容易,基本上光資源就輸大公司的藝人們一大截,更別說想擁有高知名度。防彈完全是個例外,他們像匹暴衝的超級黑馬,且前無古人。誰能料到這群少年們在今日如此成功?以前他們在公園免費公演時,觀眾不過一百多人,熬到現在已經在開世界巡演,光是2017年就開了四十場演唱會,每場皆售磬,且基本上一票難求。除了他們的運氣與值得讓人回味的音樂理念,不可否定的還有他們的努力。成員曾說過有時候一天光是待在練習室練習的時間就長達15小時,當時還不紅的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看見,只知道付出付出再付出、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最後他們終於被世界看見,我想這份成功也絕非僥倖,刻苦訓練出的堅強實力也是他們的武器。


   有些學者都會好奇、會去研究、分析他們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其實除了毫不做作完全放飛形象、丟掉偶包的自黑能力、與粉絲交流的親和力、堅強的實力與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可置否也有些運氣。不管如何,身為阿米,BTS的成功無疑是我樂見的,他們如此關心各向社會議題也讓我感到特別驕傲。在我眼裡,這群努力的大男孩們是一股清流,是我值得景仰的對象,他們啟發了我對一些事物的反思、他們的音樂安慰了曾經徬徨無助的我、他們的「追求更好」,也讓我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BTS是讓我這個沒有感受過熱情的人感受到這樣澎拜情緒的唯一。希望他們能一直走花路,能夠繼續用音樂向世人傳達著他們的理念、給予人們希望與溫暖。如果你願意,那麼就一同來瞭解防彈少年團,看看他們每一次專輯所傳達的溫暖以及意義吧!


    此文章撰寫於2017,現在的少年們與以前相比又飛上的好幾層樓。其中他們仍是創作不輟,透過音樂想傳達的概念也不斷再推新。希望這篇文章能夠開啟你對他們的一點好奇心,歡迎一起踏入防彈們的音樂世界。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