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2号管道泄漏,罗生门里过冬难

超载叽
·
·
IPFS
对于东欧和南欧国家来说,“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同时存在。既要抵御来自东方俄罗斯的政治压力,又要面对来自西欧的经济压力。

近期,“北溪”天然气多条管道接被破坏,相比即将到来的寒冬,“作案者”只是一个更小的问题。

欧盟分裂的图景就要在冬天出现。相比可能停工停产、忍耐严寒的西欧,东欧和南欧国家会“歌舞升平”吗?

“乱套”的欧洲

欧洲“乱套”了,至少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那个夏天显得“乱套”。

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逐渐切断或削减向西的天然气供应。战争前,俄罗斯每年向欧洲输送约1500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140亿至18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占欧洲大陆天然气进口总量的四成多。

如今,德国少了六成,意大利、斯洛伐克少了一半,奥地利、捷克的输入量被“砍”,通向波兰、保加利亚、丹麦、芬兰、法国、荷兰等管道直接关闭。

经济规模越大,受打击越大。

德国首当其冲。3月底,天然气供应紧急计划第一级警报拉响。6月底,第二级警报生效,表示天然气供需已经出现障碍。靠承诺气候政策变革进入执政党的环保党“绿党”,宣称转向煤电;当年以默克尔为首、宣布废除核电的联盟党,如今要重启核电。德国还将打造四个浮动接收站,用来接收LNG。

意大利有四成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是仅次于德国的俄罗斯天然气第二大重要市场。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在6月底七国集团峰会上表示,欧盟将加快设置天然气价格上限,意图限制俄罗斯的能源收入。

荷兰格罗宁根气田,是欧洲开采第三个本土气田,有60多年历史,因诱发破坏性地震近乎关闭,如今被呼吁再度启用。

英国、匈牙利打算对能源企业征收“暴利税”,一方面是遏制能源价格飞涨给民众带来的生活压力,一方面也是填补国库之空虚。这一招是欧盟委员会3月份建议的,保加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和西班牙去年就实行过。

英国和欧盟关系日益紧张。英国声称必要时会切断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关闭与荷兰、比利时之间输气管道。欧盟则反对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的修改北爱尔兰议定书部分内容的议案。有关双方将开展贸易战的猜测已经浮现。

根据国际能源署6月30日的数据,欧盟6月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然而,美国最大的LNG出口终端之一德州自由港,6月初发生爆炸,将失去约五分之一的液化产能。引发外界“倒掉牛奶”的疑忌,毕竟减少出口可以缓解美国的严重通胀。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地区高温持续,发电用气量上升,国内需求比往年大。而LNG出口设施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

本来最“安稳”的国家当属西班牙,没有任何来自俄罗斯的输气管道,拥有大量LNG终端,超过四成的天然气来自阿尔及利亚。

北非供气国阿尔及利亚的投名状,一会收回去,一会递上来。作为欧洲天然气第三大供应国,阿尔及利亚希望借机扩大出口规模,从欧洲能源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因西撒哈拉地区的争议,阿尔及利亚与西班牙近日交恶,一度撤销天然气供应合同。

最近谋划重启煤电的国家,除了德国,还有意大利、奥地利、荷兰和丹麦。欧洲煤炭一样依赖进口,重启煤电意味着能源卖家从俄罗斯变成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而已。不过,澳大利亚刚刚批准了一项阻止煤炭出口的紧急权力。

“平静”的东南欧

东欧、南欧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并不像西边的邻居那么“吃紧”。

主要原因是国际局势虽有动荡,但来源相对多元。前者的管道天然气有三大来源:俄罗斯、里海区域和地中海区域。俄罗斯能源并未彻底切断,其他的来源也有望走出“替补席”。

东北方向的俄罗斯,除了“北溪1号”直连德国,另外六条天然气管道都通往东欧和南欧。经乌克兰中转的“兄弟管道”,输往斯洛伐克、捷克、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国。“联盟管道”,输往德国、法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和土耳其等国。

5月,乌克兰天然气运输系统运营公司以“不可抗力”为由,宣布关闭索赫拉尼夫卡(Sokhranovka )天然气计量站,并当即暂停接收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经由索赫拉尼夫卡计量站输送的俄天然气,占输欧总量的8%。

经白俄罗斯、波兰中转的“北极光管道”,输往乌克兰、立陶宛。“亚马尔—欧洲管道”,输往波兰和德国。穿越黑海、抵达土耳其的“蓝溪管道”,走的是黑海海底。“土耳其溪管道”取代了“南溪管道”,保加利亚、希腊、北马其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波黑均可受益。

虽然受到俄乌战争波及,但该区域只有波兰和保加利亚的管道被关闭。这一现象与两国拒绝以卢布支付天然气账单有关,也与北约在两国增兵有关。

东向的里海区域,则有阿塞拜疆通过跨亚得里亚海管道(TAP)向欧洲供应天然气。TAP全长878公里,是3500公里“南部天然气走廊”项目的欧洲支线。该管道在土耳其和希腊边境与“跨安纳托利亚管道”连接,穿过希腊、阿尔巴尼亚和亚得里亚海,最后到达意大利南部。

南向的地中海区域,南岸生产能源,北岸消费能源。南岸的阿尔及利亚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管道有三条,一条经地中海达意大利,一条经地中海达西班牙,一条途径摩洛哥的马格里布—欧洲管道通往西班牙。此外还有“绿溪管道”,从利比亚输往意大利。

去年,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断交,马格里布—欧洲管道自此切断。阿尔及利亚曾警告西班牙不得将阿国天然气转售给摩洛哥,否则终止合约。

另外,更多的LNG终端启用。2021年年初,位于克罗地亚克尔克岛地区的液化天然气站运行,每年可以输送26亿立方米天然气。该站由欧盟出资建设,拨款上亿欧元。美国也支持这一项目,欧洲的液化气站建设越多,越有利于美国页岩气出口。

第二个原因是,东欧、南欧多数国家经济体量较小,天然气的消费量也小。

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每年天然气消费30亿立方米,希腊每年消费60亿立方米。罗马尼亚年需求量算比较大的,120亿立方米,但它是欧盟对天然气进口依赖最低的国家,依赖度仅有24%。它自身拥有黑海气田,仅在冬天进口天然气。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价格。

购买俄罗斯能源,正反都有代价。一是购买别家的,更贵。俄罗斯管道天然气,最后价格为初始价格(首次交付货物时的竞争价格)与加权价(对一揽子石油产品的加权价指数化处理)之和。这一价格低于即时反映供需关系的现货市场价格。一是俄罗斯天然气卖家和买家签的是“照付不议”合同,一旦买家订货,取不取货都得照价付钱。如果发生极端情况,天然气没了,钱也没了。

往“好处”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能源需求低迷,天然气价格总会降下来。到那时,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国家去讨价还价,当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欧亚十字路口大博弈

东、南欧国家的相对“平静”,主要拜“南部天然气走廊”所赐。

风水轮流转。2009年1月,俄罗斯乌克兰“斗气”,其时正处隆冬,中东欧国家的天然气几乎全数切断;西欧国家基本没受影响。苦苦挨过严寒的中东欧国家,在当年春季的布鲁塞尔峰会上,希望欧盟给“纳布科计划”提供财政支持,遭到德国反对。

此前,多为苏联卫星国的东欧国家,天然气进口来源唯有俄罗斯一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分别有九成、八成和六成从俄罗斯进口,马其顿和波黑甚至达到100%。而西欧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绝对数量大,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并不高。

“纳布科计划”坚决提上日程。计划中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和“南高加索天然气管道”,共同组成后来“南部天然气走廊”的基础。南高加索天然气管道自阿塞拜疆巴库起,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到达土耳其埃尔祖鲁姆,2006年开始输气。三国随后拉上奥地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几位合作伙伴在维也纳观赏威尔第的歌剧《纳布科》之后,设想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

“纳布科天然气管道”全长3300公里,起点或在格鲁吉亚,或在土耳其边境,或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边境,中间经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到达奥地利的鲍姆加滕。作为欧盟“里海—中亚能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的意义就是绕开俄罗斯。

计划令俄罗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先后推出两个对抗性项目,前期是“南溪管道”,后期是“土耳其溪管道”。“南溪管道”明摆着要和“纳布科管道”零和博弈,虽然二者起始点有别,过境水陆有别,但到了保加利亚之后,通往中欧的线路完全是“有你没我”。经过多年激烈竞争,两条管道均告失败。

欧盟内部根本无法达成“发出一个声音”的能源外交战略目标。在南部天然气走廊项目前期,东欧国家积极支持纳布科计划,英、德、法、意毫无兴趣。俄罗斯推进的两条天然气管道,意大利参加了“南溪管道”,德国参加了“北溪管道”。在“南部天然气走廊”项目后期,欧盟强烈反对“南溪管道”的替代品——“土耳其溪管道”,而匈牙利、希腊和马其顿、塞尔维亚、土耳其一道支持建设。

“北溪2号”分歧更多。德、法、奥都是该管道的合作伙伴,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捷克、希腊、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组团抵制,认为保留途径乌克兰的输欧天然气管道更重要。美国的制裁尤甚。“北溪2号”项目已经中止。

和欧盟在里海—中亚的能源目标不同,美国经历“页岩气革命”之后,更多关注自身的地缘政治目标。

21世纪后,美国能源外交的重点,从中东转向“十字路口”里海—中亚地区。美国投资、2005年开通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BTC),同时绕开俄罗斯和伊朗。美国也大力支持“南部天然气走廊”,以便与BTC形成“双管齐下”之势。

美国里海—中亚能源外交战略,既可以降低欧佩克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垄断,也可以促进该地区能源投资,美国企业获得更大利润,同时遏制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影响。

里海—中亚地区也离不开美国的“主持”。“南部天然气走廊”最大的难题是气源地问题,牵涉到里海的划分、伊朗核威胁、过境国等争议,欧盟自身无力解决。美国通过调解“纳卡冲突”(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领土争议地区,时常爆发武装冲突)来稳住阿塞拜疆;通过解决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促使举棋不定的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伊拉克的气源地位于北部库尔德地区,供气与否也要得到美国的授意。

其实,“南部天然气走廊”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战略意义上,而不是供气量上。目前落实的气源地就一个,阿塞拜疆的“沙赫—丹尼兹”二期气田:先将16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进“跨安纳托利亚管道”,60亿立方米直接给土耳其,剩下100亿通过“跨亚得里亚海管道”进欧洲,其中80亿又给了意大利。

20亿立方米给其余的欧盟国家,可谓杯水车薪。而竞品——俄罗斯的“土耳其溪管道”供气量每年超过300亿立方米,据悉最高可超过600亿立方米,优势显而易见。

但对于东欧和南欧国家来说,“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同时存在。既要抵御来自东方俄罗斯的政治压力,又要面对来自西欧的经济压力。

欧洲根本发不出“一个声音”。据调查显示,工人阶级在南欧和东欧比例很高,因为东欧的工业、农业部门占比高,南欧低端第三产业部门占比高;相反,西欧和北欧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比重高。同在欧洲之内,不同国家的阶层存在“地位倒置”——匈牙利的精英,收入还不如斯堪的纳维亚的蓝领工人。

虽然能源的来源、供应量暂时不算丰富,还不能完全解决需求,但“南部天然气走廊”的成功,意味着克服种种困难后有限度的“共赢”总会存在。东欧和南欧,要靠这样的信念活在“东西”“南北”的夹缝中间。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超载叽“啊哒”~嘤嘤怪+硬妹,一个经不起批评的人。科幻文学硕士,星球大战中文网副站长。关注科技、游戏、艺术、美食、历史等领域。曾服务于多家主流媒体,主持过文化、科技、游戏等栏目。 创作,是要发现和体现属于自己的趣味。 此博客登载本人原创文字和编译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伏枥骅骝千里志,经霜乔木百年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埃尔多安第三次连任,“新奥斯曼主义”引发“文明冲突”?

战术核武器,让世界更“安全”?

别拿风流当借口,性骚扰就是性骚扰